近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綠髮會籌辦的 「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4C:Civil Society,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主題RCEP 4C 1次會議順利舉行。共10652人在線參與了本次會議。來自澳大利亞的世界著名能源專家Ian Dunlop在RCEP4C 1次會議中,講述了「民間合作讓RCEP更加多元」的要素。筆者特此整理逐字稿與各位分享如下:
Ian Dunlop先生慎重提醒我們,若不立即阻止地球變暖繼續惡化,人類或面臨失去一切,甚至大量死亡的危機。
Ian表示,想要在十年內達到零淨排放的目標以阻止地球災難降臨的風險,我們須在今後2-3年之內完成相關的重要舉措。因而我們比須暫時忽視其他一切話題,我們應該認真考慮這個即將改變我們一切,全球氣候變化的風險的涵義。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文明可能不復存在,只有意識到形勢的萬分危急,我們才有可能在有「有效期內」成功阻止自己的毀滅。
面對這一切,傳統經濟學已失去了意義,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必須為人類的持續生存而付出努力。這三十年來的氣候補救措施並不足夠,在一切補救措施完成之前,我們還須儘快進行「空氣抽碳」以解決氣候變暖的問題,實行地球地質改造以減輕目前正在遭受的災難衝擊。可現實是多數國家政府未開始關注這些話題。關於貿易,我們也有對策,可是這意味著全球性前所未有的合作。
對抗疫情危機的寶貴經驗讓我們更了解了接下來應該怎麼處理地球變暖的問題。我們已經回不到經濟佔主導地位的時代。Ian舉例說,近期疫情橫行的歐洲就是不幸的例子,這體現了他們無法應時事而變通。
人類已經喪失了我們之前共有的人權。為了挽回可能即將失去的未來,我們必須在十年內進行廣泛而完整的世界體系改革,包括我們的經濟,社會,價值觀體系。
RCEP的重要性
當今的國際體系,中央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無法讓我們在「有效期內「」進行所需的嚴厲措施。
如今世上只有RCEP在為這一目標而奮鬥,RCEP應該提供一個架構來推廣發展此類論壇,為人類歷史翻出新篇。
氣候變化要點
如今大家都爭取為2050年達到淨排放量下降至零的目標而奮鬥,可是為了避開氣候變化帶來災難的可能性,我們必須在2030年達到目標。
我們近期總結了二十項氣候觀察關鍵要點:
第一,氣候持續變暖有潛在的災難性後果。
第二,因為氣候系統的非直線性反饋作用,我們可能面臨「熱室地球」的局面,氣候持續變暖可能會產生自續性而不可扭轉局面,必須防止世界氣候反饋環系統內所指定的地區溫度達到「臨界點」,
第三,世界氣候反饋環系統內所指定地區為(共九個點):
- 北極海冰 (已觸臨界點)
- 西南極冰層 (已觸臨界點)
- 澳大利亞海域珊瑚礁 (已觸臨界點)
- 加拿大北方森林 (已向臨界點邁進)
- 西伯利亞永凍層 (已向臨界點邁進)
- 格林蘭冰層 (有向臨界點邁進的跡象)
- 大西洋環流 (有向臨界點邁進的跡象)
- 亞馬孫熱帶雨林 (有向臨界點邁進的跡象)
- 威爾克斯盆地, 南極東部 (有向臨界點邁進的跡象)
Ian Dunlop先生面對參會者提問「對於可能不願意改變而繼續使用非環保技術的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我們應該怎麼應付?」他回答道: 因為各種理由,比如考慮到所需的廣泛改變,人們都不願意承認我們現有的經濟體系無法應付它自己製造的基本問題。可是氣候,資源耗盡的問題已經呈現為事實,而新冠病毒疫情也受其影響。
世界已經目睹、體會了氣候問題帶來的嚴重後果,比如近期澳大利亞的叢林大火和菲律賓面對的氣候災難。我們需要更誠懇的討論這些問題和其潛在涵義,甚至追問當事者使用非環保技術所考慮的問題和決定。對於供能的問題,我們已取得了跳躍性的供能技術進步,從一個基於石化油能源發展路線轉向一個分布式能源和再生能源發展路線。其中,看似簡單平庸的能源效率和節能技術是經濟而有效的解決方案。
整理/坤華、JH 審/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