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跟太陽黑子有關嗎?
最近,「60年來最冷冬天」,「拉尼娜現象」等詞語在網上瘋狂刷屏,加上很多地區氣溫驟降,往年海南的12月初還在穿短袖,今年不到11月,就已經感到了一絲涼意,導致我們海南的很多小夥伴已經開始瑟瑟發抖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實際上,此次降溫過程是天氣過程,主要是受到大尺度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與拉尼娜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拉尼娜狀態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常年同期相比出現大範圍偏冷,並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現象。
據監測,今年8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了拉尼娜狀態。據預測,秋季會繼續維持拉尼娜狀態,預計今年冬季會達到峰值,會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但其實,並不是每個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國平均氣溫都偏低。而且,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
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東亞冬季風環流的變率,進而影響我國冬季的氣候異常。所以,今年到底會不會出現極冷冬天,還需要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
說了這麼多關於拉尼娜現象的內容,你知道嗎?拉尼娜現象的形成,跟太陽黑子活動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太陽黑子的平均變化周期約為11年,每次變化的實際周期長度約在7.3年至16.1年之間。
德國著名氣候學家鮑爾對11年周期進行過大量研究,他發現,中歐的嚴冬大都集中在11年周期的極值附近。中歐夏季的雨量也是在極值的前兩年與最大值的後兩年明顯低於平均值。
另外,兩個相鄰的11年周期的太陽磁性是不同的,所以海爾提出「22年磁周期」。
20世紀60年代在長江中遊調查洪水時,有農民說過,1896年、1931年、1954年都是特大洪水,如果在其中加上1919年,期間的時間差基本上約為21~23年。
後來在1998年又出現了特大洪水,如果考慮其間的1979年,則仍然適於21~23年的周期。
太陽輻射量的變化不只來自太陽表面的擾動,而且還受到地球天文參數長期變化的影響。
因此,太陽活動究竟如何影響到地球的氣候,還有待科學家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氣候的騙局是精英們用來賺錢並導致美國經濟進一步的損害。川普:「你知道,在20世紀1920年的時候人們談論全球變冷,他們認為地球是冷卻的。我相信氣候的變化,我相信它的改變,我相信它會下降然後又上升,它是根據幾年或幾世紀會有變化。」30000個科學家已經出面,贊成川普「人為的氣候變化是由於全球精英為了賺錢的一個騙局」。
其中一位專家是氣候頻道的創始人約翰·科爾曼(John Coleman) ,他警告,巨額的財富正被人為氣候變化的支持者如艾爾·高爾(Al Gore)所掌握。維基:美國政治家,曾於1993年至2001年間在貝爾·柯林頓執政時期擔任美國副總統。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成為一名國際上著名的環境活動家,由於在環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因而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如果你還是傾向於相信高爾對全球氣候暖化的言論,請考慮一個事實:當他開始他的氣候變化運動,他的私人飛機繞著世界各地飛行;他的財富從2001年的200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億美元 - 很大的原因是由於假冒「綠色科技」公司的投資和挪用(貪汙)大量的捐款和貸款。 NASA承認由於地球太陽軌道的變化而發生氣候變化美國宇航局承認,由於地球太陽軌道的變化而發生氣候變化,而不是因為SUV和化石燃料。史蒂文艾哈 - 2019年8月31日我們一定都還記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任8年,最為看重的「外交遺產」之一,就是在2015年12月,攜手全球領導人和科學家在巴黎共商預防「全球變暖」大計,最終籤訂了《巴黎氣候協定》。
但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從競選時就不認同全球氣候變暖的說法。如果從政客代表背後利益集團的角度,或許我們能理解歐巴馬離職前,籤署行政命令,凍結幾處油氣的勘探與開採;而川普上任後,對此進行了全盤否定,為化石能源集團發聲,並於2017年6月公開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
問題出在哪兒呢?呵呵,各位可能不知道,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變量太多了,此事從來都充滿了爭議,科學界從未形成真正的共識;但在政治力量的推動下,竟然被塑造成了全球共識!
再說,全球真的在變暖嗎?試想一下,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凍成狗的時候,還有人告訴你「全球變暖」,你會是什麼反應?哈哈哈,你一定會認為對方神經病,純屬胡說八道、睜眼瞎!實際上,川普的觀點,正是基於美國2012年以來持續的超級寒冬這一客觀事實!
但是至今,世界氣象組織的權威專家仍然鄭重其事地說,極冷屬於(偶然的)氣象事件,不能證明氣候趨勢。而且,無論事實如何,這些專家都會非常堅定地推斷下一年全球會更熱,以支持他們長期持有的「全球變暖論」,錯到無邊無際也嘴硬到底。
這太詭異了!
這是咋回事?為什麼直到川普普橫空出世大聲說出來,我們才知道全球氣候變暖是未經證實的假說?這些年來,不是一直說,能夠吸收太陽紫外線的地球臭氧層,出現了大窟窿,正越來越大麼?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等地的冰川正融化加速,北冰洋航道即將打通,海平面正不斷上升麼?
這是咋回事!幾十年的「共識」成了假說,變得不靠譜了。請問,到底什麼才是靠譜的?!
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大氣升溫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人類面臨大洪水和毀滅,這是一個近乎於宗教預言式的新信仰,廣泛存在於科技界與教育界。然而這個理論中,顯而易見的硬傷導致了它不可信,被誇大的與被抹黑的。
片面誇大威脅與焦慮,是產業新啟時的一門生意經。因為絕大多數人類,並不喜歡數學更懶得去進行複雜計算。然而,作為科普人如果也跟著摻和那就是犯罪行為了。
地球的水資源總量很大,要知道大海會受到什麼程度的影響,首先你得明白地球海洋的體量。地球上的總儲水量為1.386×10^18立方米,即1386000萬億立方米。其中,97.5%是鹹水,而這個體量中絕大部分構成了地球的海洋,所有海洋是連成一氣的,要漲一定是一塊兒漲。地球上的總淡水量為34650萬億立方米,只佔地球上總儲水量的2.5%,主要存在於陸地上,除開大家熟知的江河湖與地下水資源,當然還有左左們渲染的極地冰川。
極地冰川那點總水量,整個地球冰川的絕對大頭是南極,因為北極那點充其量只能算零頭。南極的冰層平均厚度為1700米,最厚處可達4000米,冰川總體積約為2800萬立方千米。當然它變成液態水後,體量會打九折,北極的冰層厚度只有2到4米,冰川總體積也只有南極的十分之一,南極佔了全球冰川的90%,全球淡水總量的72%,也就是地球水量2.5%X0.72=1.8%。先不說它根本就不可能全融化,因為這是由地球特殊的自轉屬性決定的。哪怕它確實開始大規模融化,而且持續融化,1.8對97.5的幹擾係數有多大呢?它相比大海的水量連零頭都夠不上。從外太空看地球近乎一個水球,南極那點水抵不上零頭。
極地融化了一部分冰川,會有某些煽動者描述的那麼恐怖嗎?
當然不會!
海平面上升的尺度,咱們地球表面總面積約為5.10072億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千米,海洋面積3.61億平方千米,大海佔了咱們星球總面積的70.8%。那麼每升高1米的海平面,需要消耗多少額外的南極冰呢?510072000000000×1×10÷9,約為5667467億立方的冰,約合南極體量最大估值的五十分之一。而且隨著海平面的上升,所需要的水量還在繼續擴大,請問這得有多少冰川的冰來填這坑呢?
而且,水是一種比熱容很高的物質,很難被加熱。想要加熱這麼巨大體量的水或冰,消耗的能源得是天文數字。2018年大氣科學進展期刊發了篇文章,說全球海洋2017年比2015年升溫的能量是中國年發電量的699倍,以此想證明全球變暖是多麼的可怕。然而
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想呢?世界第二能耗的中國,要長達699年完全不發一度電,才能延緩磚家們研究出的2年海水升溫量,這不是剛好證明了所謂低碳那點努力根本不值一提嘛。
前邊也說了,南極冰一共才只佔水量1.8%,就像某樣商品被加1.8%關稅一樣,對總盤子的影響不痛不癢。況且無論其他地方的氣溫怎麼變化,南極因為欠缺日照,又通體亮白色特別能反彈光能,它根本就不會在可預見的氣候波動內融掉。哪怕全人類窮盡所有能源,去把南極的冰融化了一部分,對各大洋的影響也很微弱。
更有趣的是,2019年5月NASA科學家在南極思韋茨冰川下,發現了一個高度接近300米的巨大空洞。通過計算這個空洞能夠容納140億噸冰,然而它卻是空的,這個空洞的存在其實有利於爭議的雙方。支持全球變暖的人們說,你看吧這就是人類胡搞半個世紀把南極給掏空了,然而打臉的是這麼多冰真的融化了,也沒見全世界哪個濱海國際被淹。反對全球變暖的人們會說,看吧你們所謂的南極總冰川量是虛的,隨著探測技術的發展
會有越來越多的空洞被發現,這說明南極冰川的總含水量被高估了,而表層的冰都沒有融,你們卻責怪人類把300米以下的冰塊搞化了,而傳說中被人類融化的冰川,周圍都是冰,請問融化出來的液態水去了哪兒?
NASA科學家又開始賣關子,說這個區域的冰川全部融化了的話大海可能要上漲0.65米,0.65聽上去實在太可怕了呢,那些常年生活在海平面之下的民族在瑟瑟發抖吧,敢情荷蘭人幾百年的攔海大堤是廢柴。
地球氣溫隨太陽系大氣候,當你在巴黎享受45℃高溫時,南極依然是負50℃左右。當雪梨被38℃高溫炙烤的時候,南極也保持著零下23℃左右的超低溫,那就是地球的天然冰箱,你讓那些南極冰層怎麼去融化呢?
南極的冰是天文因素造就的,只要地球還用這種方式繼續自轉以及公轉規律延續下去,南極會長期保持著它的穩定,全人類的活動對這個巨大冰塊幾乎無影響。哪怕你拉再多亞馬遜木材去那點火,把德克薩斯的石油都拿去燒,能量都不足以讓南極迎來春天。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渺小的地面螻蟻根本撼不動地球氣溫。人類對抗不了颶風,人類對抗不了海嘯,人類預測不了地震,因為所有大型自然災害都是人力所不及的。這些在法律上都被稱為不可抗力,原本是常識可偏偏有人相信可以通過綠色出行來改變整個地球的溫度走勢,這完全是少數人類自大到了瘋狂的地步,科幻小說也不敢這麼寫。事實上地球的氣溫以及一些突發災難99.9999%是基於太陽變化。
太陽隨便打個噴嚏,地球上就會發生巨大的氣候變化。變化足夠劇烈時就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崩塌。
在人類出現前的5億年間,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地球生態圈至少經歷了5次徹底的大滅絕,中間的小規模毀滅不計其數,氣候突變往往導致98%的物種毀滅。請問這些毀滅是不是低碳科技能解決的?或者說是不是因為二氧化碳導致的?是不是該抱怨恐龍吃草不環保?還是要責怪三葉蟲的行為不道德呢?
二戰前後幾乎所有科學家擔心的全都是地球會變冷,怎麼才短短數十年過去,這群人的門徒又開始兜售全球變暖呢?事實上沒有任何數據支持整個星球在變暖或變冷的猜想,相關的所有跨域科研都涉嫌學術造假。
被誣衊的溫室效應。近十年來低碳文化宣教士們為了生意竟然把地球生態寶貴的溫室效應說成了罪人,其實要戳穿他們很容易。
火星大氣要比地球稀薄得多,而且火星上沒有這些操蛋的溫室氣體。其結果是什麼呢?荒涼寒冷了無生機。月球也沒有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氣,所以月球哪怕和地球處於同樣的星系宜居帶,但它的星球表面依然是冰火兩重天,星系宜居帶上的星球不一定合適移居,沒有溫室效應依然是煉獄。
最高溫度是約127°C,低溫度是大約是零下184°C,比南極冷多了。
在低碳宣教士的詞典裡,沒有溫室氣體的月球該是個天堂,然而它卻是個可怕的煉獄。水星距離宜居帶有點兒遠,但是呢按照低碳宣教士的宇宙觀,水星沒有那些操蛋的溫室氣體,是不是氣溫會穩定呢?事實是水星白晝地表溫度可高達攝氏427°C,你是不是會以為它晚上也溫暖,不好意思因為沒有溫室效應,到晚上水星表面又驟降至零下173°C
跟月亮的晚上一樣冷。如果地球沒了二氧化碳甲烷,失去了溫室效應是什麼結果呢?晚上各地與月亮一樣冷。
非常期待環保人士們先去氣候模擬室體驗一下極熱與極寒,再來反思下自己長期污衊的溫室效應。
它們是地球生命的根基,近十年來環保粉們把二氧化碳 甲烷等氣體污衊成了極端氣候的罪魁禍首,卻拿不出任何像樣的證據。恰恰相反無論是二氧化碳還是甲烷,都是地球生命非常依賴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材料。
不止是植物,其他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原生生物也依賴著二氧化碳。在可見光的照射下
經過有機體內的光反應和暗反應,利用特殊的色素,這些地球生命將二氧化碳與水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出大量氧氣。這個過程供養著全世界所有生命,它是一系列複雜的代謝反應的總覽,是地球生命圈必不可少的。
沒有二氧化碳或是二氧化碳不足,都會導致各種植物的滅絕。各國政客其實知道這個小孩都懂的道理,但為了盤剝老百姓他們就喜歡玩皇帝的新裝。加拿大總理主導了新的低碳稅,法國總統開徵更高的燃油稅,低碳文化儼然變成了各國加稅的藉口以及給百姓洗腦的方式。
2019年8月底NASA科學家宣布他們發射的飛行器ExoMars在火星探測到了微量的甲烷。頓時國際天文界一片歡呼雀躍,為什麼呢?因為大氣中那十億分之一的甲烷可能預示著火星上有為數不多的生命。
這意味著什麼呢?甲烷是生命與生態圈必不可少的氣體,甲烷是生態圈中分解者,那些微生物必然產生的氣體,它本身又是一種可供燃燒的能源,甲烷本身是生物能源鏈條中
很亮眼的一部分,可以很便宜地製取或獲得。然而現在甲烷也成了所謂的罪魁禍首,因為它也參與了溫室效應。
諷刺的是在地球大歷史中二氧化碳增多只會催生植物的繁茂,甲烷在有氧環境下也很容易被微生物轉換為二氧化碳。
在低碳宣教士的宇宙觀裡,只要是與地球生態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每一種物質都是有害的甚至都是有罪的。到頭來他們可以說服各國政府開徵呼吸稅。因為產生了二氧化碳
又可以對人民加徵排便稅,因為會產生甲烷。
地球不是水最多的星系成員,海平面上升要毀滅人類,水蒸氣太多要出現溫室效應,總之一些人是和地球的水資源槓上了,總覺得地球的水太多是個威脅。然而就NASA目前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咱們太陽系之內和別的有海洋的巖石星球比,咱們的地球母親竟然是排行倒數第三。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Steve Vance製作了一個各星球水量排行榜,他使用絕對量做成水球來直觀地展示給各位受眾,在他們的榜單上咱們地球居然只能排倒數第三。
從這個列表上可以看出,木衛三和土衛六要比地球的水多出好幾倍,連小不點冥王星都能碾壓地球的水。可見地球的水真不多,而且太陽系的水資源也並不稀缺,宣揚水多和水很珍貴都是生意。
關於低碳神教的各種吹噓,政治家們是為了加稅,企業家們為了他們的新能源產業,教育家們為了更多奇葩的目的,都在各自的領域忙著推廣。這時候有個不懂規矩的少年站出來說:看啊,皇帝的新裝……他的名字叫川普。
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和其他聯合國環境機構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和以前的氣候專家委員會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由世界各國的政府代表組成--這些人和國家實驗室、氣象局、科學機構等有很強的聯繫。它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機構,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團體,而是一個獨特的混合體。
IPCC自成立以來,召集國際上許多著名科學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從各種觀點和角度對地球氣候變動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目前已經完成並發布了五次評估報告(1990,1995,2001,2007,2013)。IPCC也逐漸成為引領全球氣候變暖研究的權威機構。
1990年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認為,近百年的氣候變化可能是自然波動或人類活動或兩者共同造成的;
1995年第二次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各種事實表明人類活動的影響被覺察出來;
2001年的第三次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過去50年大部分觀測到的增暖可能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造成;
2007年第四次報告將人類活動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因果關係的判斷,由原來60%信度的最低限提高到90%信度,指出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原因;
2013年第五次報告確認世界各地都在發生氣候變化,而氣候系統變暖是毋庸置疑的。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許多觀測到的變化在幾十年乃至上千年時間裡都是前所未有的。相比之前的評估報告,本次報告更為肯定地指出一項事實,即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其他人為驅動因子已成為自20世紀中期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然而,IPCC的每一次報告也都引發了不小的反對聲音。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所謂氣候變暖只是自然本身的某種周期力量,並不是由人類引發的。
2009年11月,一名電腦黑客竊取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電子郵件伺服器,獲得了英國氣候學家之間交流的上千封電子郵件內容,黑客們聲稱從郵件中可以看出,這些氣象專家研究並不嚴肅,他們甚至篡改對自己研究不利的數據,以證明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起到巨大作用。換句話說,人類活動影響氣候這一說法,也許是謊言和欺騙!
附上紀錄片《全球變暖的大騙局》的視頻,大家自行補課!
《全球變暖的大騙局》告訴人們,事實上確實存在全球暖化,但是人為的二氧化碳的分布如此之小,幾乎不易察覺。二氧化碳被認為是人為引發全球暖化的主要推手,但在有跡可尋的氣體中,以年為單位平均只佔大氣的0.038%。水蒸氣的比例則從 0% 到4%不等,很容易平均佔 1% ,並靠近地球表層,那裡的溫室效應最為明顯,其溫室氣體效應要大於二氧化碳三倍。這樣一來,水蒸氣至少要比二氧化碳擴散25倍。二氧化碳總體分布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應該在 0.013或者更小。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為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總量,估計大約佔 25%。由此推算,人為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是 0.013的四分之一,即大約 0.00325。片中提出了數個對全球變暖論的質疑,如大氣運動是個很複雜的過程,太陽、洋流、宇宙射線都會參與其中,怎麼能簡單地都怪在二氧化碳上呢?而且二氧化碳只是地球大氣的很小組成部分,而且這麼小部分的氣體增加有多少是人類行為引起的也很難說。同時,溫度和二氧化碳的曲線和人類發展的進程不符,人類工業高速發展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但是溫度急速增長卻在40年代。
變暖沒錯,二氧化碳高了沒錯,但兩者是因果嗎?
全球變暖的論調大家都熟悉了,再簡單概括一下:
在自然界中,種種氣體的含量由於水循環、碳循環、氮循環等而保持相對恆定的量。而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規模地使用化石燃料,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而自然界來不及「消化」如此大量的碳,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地表接受陽光後放出的熱,被大氣層中包含有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吸收,然後大氣層也熱了,大氣層再放熱,地表又被重新加熱,於是地球越來越暖。以上就是科學家討論的人為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基本原理。
目前能達成共識的是,工業革命以後氣候確實在變化,二氧化碳濃度與氣溫正相關,人類對氣候變化有影響,我們確實需要節能減排。
但現在科學界的分歧在於,急劇上升的全球表面溫度是不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以及跟人類活動有多大的關係?
科學家玩反轉:人類更應該擔心變冷
一種反對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變暖原因的論調,基於地表熱量的根本——太陽輻射。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
這要從地質史上的「冰河期」說起。地球曾歷經三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為「冰河期」;地球存在一個有規律的冰期循環模式,即每個冰期大約持續10萬年,兩個冰期中間由大約持續1.2萬年的間冰期隔開。
南斯拉夫氣候學家米蘭科維奇(1879—1958)的理論認為,地球的傾角變化、軌道形狀以及搖擺度變化導致太陽輻射角度的循環變化,是冰河期的主要成因,而在這個自然循環中,每隔大約11萬年,地球溫度就會達到一次頂峰。
俄羅斯宇宙研究科學家哈比布拉·阿卜杜薩馬託夫認為,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太陽輻射強度呈現前所未有的急劇上升態勢,並在1998年至2005年達到峰值。強烈的太陽輻射使得海洋表面溫度升高,並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與海洋表面產生的溫室氣體相比,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微不足道。
而根據阿布薩馬託夫所在的俄羅斯科學院普爾科夫主天文臺的觀測數據,由於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溫度將再次達到頂峰,這意味著間冰期已經接近尾聲,地球即將進入下一個冰川期。「即使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達到歷史最高紀錄,也不會阻止全球氣溫走低這一趨勢。地球變冷而非變暖才是人類的真正威脅。」
在人類歷史中當下並非最暖時刻
所以現實是殘酷的,人生是艱難的,氣候是複雜的,尤其是放在地球漫長的地質演變中來看。目前常被提及的一個觀點是全球雖然在變暖,但是現在的狀況仍然在地球自身正常的調節範圍之內。
從20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序列來看溫度變化,類似過去1000年的溫度變化過程曾不止一次地發生過。20世紀的變暖雖十分顯著,但或許並不特別異常,變暖有其自然背景,至少部分地可歸結為氣候由冷轉暖的自然變化過程,而不能完全歸因於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效應增強。
有地質學研究表明,目前地球正處於一次已持續了258萬年的大冰期(第四紀冰河時期)之中,只不過暫時位於次級冰期之間較暖的間冰期之內。往暖了看,目前並不是歷史上最暖的時期。
歐洲內由公元10世紀到14世紀出現了一個不正常溫暖的時期,被現代科學家稱為「中世紀暖期」。而在中國,公元600年至公元1050年是一個大溫暖期,這個溫暖期是中國歷史上的隋、唐、五代、北宋。那個時代,荔枝這種南方水果曾經在四川大面積種植,所以才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現在,由於氣候變冷,四川只有瀘州一帶能種植荔枝。
不過,沒有證據證明,在這些時期全球其他地區也同步變暖,所以,上述氣溫變化的觀點也還有待商榷。
全球變暖近20年內速度停滯了?
全球變暖停滯,是氣候學家目前遇到的最大謎題。1998年至今,溫度的增長趨勢為0.05℃每十年,遠遠小於1951-2012年這個時間的趨勢(0.12℃每十年)。
說是停滯,減緩更準確。《環球科學》的一篇文章說,全球平均氣溫在 1998 年達到歷史最高點,但從那以後,氣候變暖趨勢就莫名停了下來。也就是說,雖然全球一直在變暖,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一直在增加,但變暖速度非常慢。
一些研究認為,原因在於過去20年太平洋信風風力的空前加強。這些吹過熱帶地區的東風加速了赤道地區的海洋環流,將熱水推入太平洋深處,同時給海平面帶來了較冷的水。
大氣吸收的熱量肯定是一直增加的,可是平均地表溫度沒有上升,那麼熱量肯定是以某種形式儲存在地球系統中的某一個部分,很可能海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過,科學界目前對於全球變暖減緩一些細節的認識還沒有共識,比如是什麼機理造成了這個現象?會持續多久?有什麼潛在的影響?
所以說如果這種減緩狀況是一種非長期現象,哪天太平洋想換種風吹吹,那地球到底是會變得更熱呢還是更冷呢?估計要看它心情……反正科學家現在沒有模型,他們也不知道是不是地球自己想給自己調節一下。
總的來說,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人類從出現到現在的不過短暫一瞬。人類想要研究地球為什麼變暖,估計跟一隻狗打了個噴嚏,於是它身上的跳蚤想要研究為什麼發生了震動差不多。
我們立足中學歷史課堂,把握新高考方向,提高大眾歷史素養!課件和試題每天免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