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防疫物資供應逐步趨穩的情況下,我國主動向各國伸出援手,以派遣醫療專家、援助防疫物資等多種方式,與各聯手抗擊疫情、共克時艱。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作為全國最大的航空貨運口岸,上海海關工作人員以7X24小時的工作狀態全力保障防疫物資通關。
3月28日中午時分,上海海關收到江蘇省衛健委來函,我國派遣的醫療專家組及配套防疫物資,將於第二天中午搭乘包機協助他國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此時,距航班起飛僅剩約24小時。
幾乎同時,江蘇省衛健委的工作人員已焦急地趕到了浦東機場海關出口報關大廳:「這批物資品類眾多,怎麼報?裡面的檢測試劑還沒做商檢,怎麼辦?貨物還在運往倉庫的途中,來得及嗎……」一連串的問題向海關湧來。
起飛時間就是紅線,出口通關工作剛開始便已進入倒計時。上海海關迅速啟動物資通關保障協調工作機制,相關職能部門、浦東機場海關、報關和物流企業等多方人員立即成立專項工作組。工作組對照物資清單和時間表,幾乎立刻做出判斷:必須三線並聯、同時運作,才有可能讓這批物資順利裝運起飛。
第一線:申報。浦東機場海關綜合業務處綜合業務三科關員迅速整理物資清單,按照海關監管要求指導報關企業將防護用品等一般物資,試劑及儀器設備分三類申報。副科長楊寧表示:「時間不等人,只有分類申報,才能保障貨物在滿足海關監管要求的前提下,以最便利的模式完成通關。」
第二線:貨運。在海關、貨站和物流企業的通力合作下,這批援助物資陸續運抵浦東國際機場,整理、稱重、交貨等工作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早一分鐘確定艙單信息,就能給報關單準確申報等後續工作多留一分鐘餘量,每一個操作都掐表進行著。
第三線:商品檢驗。在這道環節,工作組遇到的幾乎是「嘆息的牆壁」:其中的三種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產自三個不同地區,需要4個直屬海關、多個部門配合,才能完成特殊物品審批、報檢、報關的所有手續,而平時需要一天左右完成的上述作業,現在需要4個海關在半天時間內同步完成。
「面對幾乎不可能,我們也要盡120%的努力。」上海海關綜合業務處副處長胡曉明給大家鼓勁。她馬不停蹄地與南京、黃埔和長沙三地海關取得聯繫,綜合部門、衛生部門和隸屬海關多個部門接力按下快進鍵,最後一份檢驗檢疫電子底帳數據於當晚七時許順利生成。上海海關在確保物資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時間為其辦結了申報放行手續。
順利完成貨物驗放後,胡曉明說:「完成這一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建立在海關為進出口防疫物資所設立的『綠色通道』基礎之上,確保了24小時全天候業務受理。同時,全國各直屬海關基於全國通關一體化和疫情防控需要而建立的聯繫配合機制,以及全體海關關員合力抗擊疫情的信念和努力,更是我們通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和財富。」
3月29日12:35分,凝聚著四地海關、15個部門、近50人的辛勤努力,這批價值53.4萬美元的援助物資,隨江蘇省醫療專家組順利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
照片說明:3月28日下午,江蘇省衛健委人員至浦東機場海關出口報關大廳辦理該批援助物資通關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