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故潮州民間又稱其為「五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潮州民間有什麼民俗活動嗎?今天,咱就一起來了解咱潮州的端午節習俗,看看你都知道多少?五月節的潮汕人民在做什麼?除了眾人皆知的賽龍舟、吃粽子,還有哪些頗具潮汕特色的民俗?膠己人帶你回顧!
可能很多人過端午節時都會想起屈原,但是在我們南方,特點是在潮汕地區,端午這天不單是用來記念屈原,同時它也是作為我們記念逝去的親人的日子。在這天,人們會像清明節一樣,通過祭祖來紀念自己的祖先。
在潮汕端午節也習慣包粽子吃粽子習慣,粽子可是端午節的必需品!潮汕粽子是嶺南的傳統名點,潮汕的裹粽主料採用的糯米,必須顆粒飽滿、製作時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5到6個小時,撈起後放在竹篩晾乾,次日下鍋用豬油炒後,加適量上等魚露,再炒至米粒晶瑩透亮,油香潤滑,再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根據個人的口味愛好可以有鹹有甜,用盆盛裝待包上竹葉就是上好的粽子了。
每年端午節的一個傳統活動項目就是賽龍舟。賽龍舟,又叫龍舟競渡,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水上競技活動。關於龍舟活動的起源,歷來各家說法不一。在潮汕賽龍舟是潮汕人民喜愛的活動,歷史悠久,而潮汕各地的龍舟形狀也各有千秋,大體分為大真龍、小真龍、假龍、土船龍和國標龍,還有比較特別的遊旱龍。
端午節為什麼潮汕地區要插艾蒲,五月夏至,氣候溫溼,是疫病流行季節,故古人認為除了要施行巫術驅除毒病之外,還要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黃之類藥物。由於這些藥物具有芳香解毒、驅毒避瘟之功能,後來便在端午節廣為使用,並成為民俗。潮汕插艾掛蒲的歷史悠久,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插艾蒲的習俗。
為什麼潮汕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划龍舟分割線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是一個民族不可磨滅的胎記,是民族氣質的體現,更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作為炎黃子孫,年輕一代應該為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感到驕傲與自豪,也更加承擔起將其發揚光大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