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一 漢高祖二年

2021-02-16 讀書司考法考

漢太祖高皇帝二年丙申,西元前205年

冬,十月,項王密使九江、衡山、臨江王擊義帝,殺之江中。

譯:冬季,十月,項羽秘密派遣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去攻打義帝,在長江上殺死了他。

評:項家世代為楚臣,項梁項羽叔侄打著恢復楚國的旗號,最終卻由項羽殺死了楚國最後一位君主楚懷王。楚國實滅於項羽之手。後世把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爭稱為『楚漢之爭』實乃謬誤,項羽的所謂『西楚霸王』是假的楚國,真楚國已隨著懷王的死而滅亡了。

陳餘悉三縣兵,與齊兵共襲常山。常山王張耳敗,走漢,謁漢王於廢丘;漢王厚遇之。陳餘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餘,立以為代王。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譯:陳餘出動三縣的全部兵力,與齊軍合力襲擊常山。常山王張耳兵敗逃奔到漢,在廢丘拜見漢王劉邦。漢王很是優待他。陳餘到代地迎回了原來的趙王趙歇,恢復了他的王位。趙王因此對陳餘感恩戴德,立他為代王。陳餘考慮到趙王的力量尚弱小,國中局勢又剛剛穩定,便不去自己的封國,留下來輔助趙王,而派夏說以相國的身分去鎮守代國。

評:趙國這邊由於項羽在分封時的挑撥離間,也亂了。大家注意,張耳這個常山王是項羽封的,為啥張耳兵敗後不去找項羽主持公道,而是投奔劉邦呢?因為他知道劉邦和項羽的為人。如果投奔了項羽,不僅土地拿不回來,很可能會像韓王成一樣被項羽咔嚓了。這就是人心的向背。

張良自韓間行歸漢:漢王以為成信侯。良多病,未嘗特將,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譯:張良從韓地抄小道回到漢王處,漢王封張良為成信侯。張良體弱多病,未曾獨自領兵打仗,而是經常作為出謀劃策的謀臣,時時跟隨在漢王身邊。

評:這一下子,張良、蕭何、韓信,漢初三傑全都湊齊了。劉邦手下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謀臣勇士全都有了。具備了和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

漢王如陝,鎮撫關外父老。

譯:漢王到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去,安撫關外的父老。

河南王申陽降,置河南郡。

譯:河南王申陽投降了漢王,漢王在這裡設置了河南郡。

漢王以韓襄王孫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信急擊韓王昌於陽城,昌降。十一月,立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漢王。

譯:漢王任用原韓襄王的孫子韓信為韓國太尉,領兵攻奪韓地。漢將韓信在陽城加緊攻打韓王鄭昌,鄭昌被迫投降。十一月,漢王立韓信為韓王;韓王信常常率韓國軍隊跟隨著漢王。

評:這段可能把大家看得眼花了,又出來一個叫韓信的人,他是韓國王室後裔,被劉邦立為韓王。為了與大將軍韓信相區別,歷史上稱這位韓信為『韓王信』。劉邦得到韓地後不貪圖土地爵位,立韓國王室後裔為王,這是志在天下的氣度,非項羽那種給功臣封個官還捨不得所能比。這也是前面講的張耳不投項羽而投劉邦的理由。有人會問,項羽在關中不也封了很多王嗎?是啊,項羽所封的那些王,都是在別人的土地上封的。項羽自己反而趁機奪取了包括楚、魏、韓等大量土地。從一個沒有一寸土地的將軍一躍成為了『霸王』。

漢王還都櫟陽。

譯:漢王將都城遷到櫟陽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

諸將拔隴西。

譯:眾將領們攻克了隴西治所位於今甘肅臨洮縣。

春,正月,項王北至城陽。齊王榮將兵會戰,敗,走平原,平原民殺之。項王復立田假為齊王。遂北至北海,燒夷城郭、室屋,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齊民相聚叛之。

譯:春季,正月,項羽往北抵達城陽今山東青島市城陽區。齊王田榮領兵與楚軍會戰,兵敗後田榮逃到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平原的百姓把他殺了。項羽於是又重立田假為齊王。接著,項羽就北進至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一帶,焚燒、剷平城郭、房屋,活埋田榮的降兵,擄掠齊國的老弱、婦女,所經過的地方多遭破壞毀滅。齊國的百姓因此便紛紛聚集起來反叛項羽。

評:項羽攻打齊國,齊人畏項羽之威,趁齊軍一個戰役失敗而殺田榮投降,結果項羽反過來屠殺齊地,齊人知道引狼入室又相聚反抗。這個就是正道與邪道的區別。劉邦用正道,項羽用邪道。劉邦初次攻入關中靠『不嗜殺』,穩住關中靠『約法三章』之仁政,再次順利滅三秦,也是以前布德於秦人的結果。邪不勝正就是如此。項羽早先屠殺襄城如果可以歸結為秦軍頑抗,那屠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為了什麼?如果是為了壓制『可能的』叛亂,那這次屠戮齊國為了什麼?歷次殘暴的行為在這個關鍵時刻真正害了項羽。這種暴君能成功,天理難容。如果項羽分封天下時先佔據關中,然後攻擊趙、魏,依舊會和攻打齊國一樣靠屠掠來滅人之國,如此還是會失敗。殘暴決定他的失敗,而不是偶然的策略。

漢將拔北地,虜雍王弟平。

譯:漢王的將領攻陷北地今甘肅慶陽市,俘獲了雍王章邯的弟弟章平。

三月,漢王自臨晉渡河。魏王豹降,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卬,置河內郡。

譯:三月,漢王從臨晉關今陝西大荔縣渡過黃河。魏王魏豹投降,領兵追隨漢王;漢軍攻下河內今河南鶴壁市,俘虜了殷王司馬卬,設置河內郡。

評:魏王豹投降,甘願追隨劉邦攻打項羽,魏王如果堅決抵抗,則河東很難拿下,爭奪中原也遙遙無期,過一兩年項軍徹底平定齊國,則天下歸誰尚未可知。魏王豹知漢王為人,也知道自己投降依舊可以保有封地,所以無所忌。王道在於拋心置腹、無所隱遁,如此則君臣、盟友不互相猜忌。相反,魏王知道如果投降項羽,則土地必然被吞併,上次項羽吞併楚、韓、魏,天下人皆知其為人。

漢太祖高皇帝二年丙申,西元前205年

初,陽武人陳平,家貧,好讀書。裡中社,平為宰,分肉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於臨濟,為太僕,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平亡去。後事項羽,賜爵為卿。殷王反,項羽使平擊降之;還,拜為都尉,賜金二十鎰。

譯:起初,陽武今河南原陽縣人陳平,家境貧寒,喜好讀書。鄉裡中祭祀土地神,陳平擔當主持分配祭肉的人,將祭肉分得非常均勻。裡中的父老們於是便說:『好哇,陳家的小子做主分祭肉的人了!』陳平卻道:『唉呀,如果我能夠主持天下,也會像分配這祭肉一樣公平合理的!』到諸侯國反叛秦朝時,陳平在臨濟事奉魏王魏咎,任太僕。他曾向魏王獻策,但是魏王不聽。有的人就在魏王面前惡語中傷他,陳平於是逃離魏王而去。後來陳平又為項羽做事,項羽賜封給他卿一級的爵位。殷王司馬卬反楚時,項羽即派陳平去攻打並降服了殷王。陳平領兵返回,項羽就授任他都尉之職,賞賜給他黃金二十鎰。

評:孔子云『政者,正也。』陳平從小就有從政的天賦。正逢亂世,也給了他建功立業的機會。當時諸侯紛爭,挑選一個能賞識自己的君主,才能讓自己的本領得到充分發揮,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

居無何,漢王攻下殷。項王怒,將誅定殷將吏。平懼,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挺身間行,杖劍亡,渡河,歸漢王於武,因魏無知求見漢王。漢王召入,賜食,遣罷就舍。平曰:『臣為事來,所言不可以過今日。』於是漢王與語而說之,問曰:『子之居楚何官?』曰:『為都尉。』是日,即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諸將盡歡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長者!』漢王聞之,愈益幸平。

譯:過了不久,漢王攻佔了殷地。項羽為此怒不可遏,準備殺掉那些參與平定殷地的將領和官吏。陳平很害怕,便把他所得的黃金和官印封裹好,派人送還給項羽;隨即毅然持劍抄小路逃亡,渡過黃河,到武去投奔漢王,通過魏無知求見漢王。漢王於是召陳平進見,賜給他酒飯,然後就打發他到客舍中去歇息。陳平說:『我是為要事來求見您的,所要說的不能夠延遲過今日。』漢王即與他交談,頗喜歡他的議論,便問道:『你在楚軍中任的是什麼官職呀?』陳平說:『任都尉。』劉邦當天就授陳平都尉之職,讓他做自己的陪乘官,負責監督各部將領。將領們因不服氣都喧譁鼓譟起來,說:『大王您得到一名楚軍的逃兵才一天,還不了解他本領的高低,就與他同乘一輛車子,且還反倒讓他來監護我們這些有資歷的老將!』漢王聽到這種種非議後,卻更加信任陳平了。

評:司馬卬打不過劉邦,投降了,這和當初收服司馬卬的楚將有什麼關係?項羽遷怒於這些人,要殺他們,此舉真的很沒有道理。項羽的愚蠢行為又為劉邦送來了一位得力幹將。

漢王南渡平陰津,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大王宜率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則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譯:漢王率軍南下渡過平陰津,抵達洛陽新城。新城縣的三老董公攔住漢王勸說道:『我聽說「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師出無名,事情就不能成功」。所以說:「點明要討伐的人是亂臣賊子,敵人才可以被徵服。」項羽行事大逆不道,放逐並殺害了他的君主義帝,實是令天下人痛恨的逆賊啊。仁德之士不逞一時之勇,正義之軍不拼一己之力。大王您應當率領三軍將士為義帝穿上喪服,以此通告諸侯王,共同討伐項羽。這樣一來,四海之內沒有人不仰慕您的德行的,這可是像夏、殷、周三王那樣的行為啊!』漢王於是便為義帝發喪,裸露著左臂痛哭流涕,全體舉哀三天,並派使者向各路諸侯通報說:『天下共同擁立義帝,對他北面稱臣。現在項羽卻把義帝殺害在江南,純屬大逆不道!我要出動關中的全部兵馬,徵收河南、河東、河內地區的士兵,乘船沿長江、漢水南下,願意追隨諸侯王去攻打楚國這個殺害義帝的逆賊!』

評:劉邦為懷王發喪,臣為君復仇,猶如子復父仇,符合傳統所規定的『大義』。現代人很多人常以為大義只是騙人的詭計而已,這就是他們的淺薄之處。大義可讓眾人追隨,可讓人熱血沸騰、棄生忘死,今日人們知道民族大義,對民族大義的崇敬,就是兩千多年前漢人對忠君大義的崇敬。類似倒幕運動時期,下層武士扛起尊王攘夷的大義,幕府將軍就處處被動,甚至被迫搞什麼『公武合體』,最後依舊被弱旅擊敗。

使者至趙,陳餘曰:『漢殺張耳,乃從。』於是漢王求人類張耳者斬之,持其頭遺陳餘;餘乃遣兵助漢。

譯:漢王的使者到了趙國,陳餘說:『漢王如果能把張耳殺了,我就跟隨漢王。』漢王於是就尋找到一個與張耳很相像的人,殺掉了他,拿他的頭送給陳餘,陳餘便派兵援助漢軍。

評:陳餘現在已經發展到非要張耳的命不可的地步了。此人心胸狹窄至此,沒有成大事者的氣魄。

田榮弟橫收散卒,得數萬人,起城陽;夏,四月,立榮子廣為齊王,以拒楚。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雖聞漢東,既擊齊,欲遂破之而後擊漢,漢王以故得率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伐楚。到外黃,彭越將其兵三萬餘人歸漢。漢王曰:『彭將軍收魏地得十餘城,欲急立魏後。今西魏王豹,真魏後。』乃拜彭越為魏相國,擅將其兵略定梁地。漢王遂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譯:田榮的弟弟田橫四處收攏散兵遊勇,得到幾萬人,即從城陽今山東青島市起兵反楚。夏季,四月,田橫擁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抗拒楚軍。項羽為此留在齊地,與齊軍接連作戰,但沒能攻下城陽。項羽雖然聞聽漢王東進,可是既然已經在攻擊齊國,就想待打敗齊軍後再去攻打漢王的軍隊。漢王因此得以統率各路諸侯軍共約五十六萬人討伐楚國。漢軍抵達外黃今河南民權縣時,彭越率領他的部隊三萬多人歸順了漢王。漢王說:『彭將軍您奪取了魏地的十多個城邑,想要儘快扶立原魏國國君的後代。如今西魏王魏豹便是真正的魏國後裔呀。』隨即任命彭越為魏國的相國,讓他獨自率領自己的部隊去攻奪、平定梁地。漢王接著就攻入彭城項羽的都城,今江蘇徐州市,搜羅財寶美女,天天設置酒宴,大會部將賓朋。

評:項羽攻齊不順利,則只能調用諸侯兵。但弒君、殘暴的項羽已經失去了旗號。九江王黥布二心項羽,知項羽為人。魏王豹降劉邦,憤恨其奪魏地。臧荼知項羽滅齊後必滅自己,所以這個同盟也不願看到項羽勝利。可以說,天下皆知項羽為人。劉、項之為人的區別,決定他們的軍事進展。劉邦帥諸侯軍東擊項羽,魏、楚之地無絲毫抵抗,進而順利佔領彭城。項羽只能被迫回擊。所謂德不孤,必有鄰。項羽孤家寡人,除嫡系統御的兵卒,無一人為其效命。但劉邦攻下彭城後,過於驕傲,放鬆了對項羽的警惕,可謂是極大的失誤。直接造成了後面的大敗。

項王聞之,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於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死者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會大風從西北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楚亦使人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

譯:項王聽到這個消息,即命令眾將領繼續攻打齊國,自己則親領精兵三萬人南進,從魯地今山東曲阜市出胡陵今江蘇沛縣龍固鎮,抵達蕭地今安徽蕭縣。清晨,楚軍從蕭地襲擊漢軍,向東直打到彭城,至中午時分,大敗漢軍。漢軍將士都紛紛奔逃,相跟著湧入穀音谷水、泗水,死了十幾萬人。這時漢軍士兵全往南向山裡逃去。楚軍又窮追不捨,尾隨到靈壁今安徽靈璧縣東面的瞧水邊上。漢軍倉皇退卻,被楚軍擠迫,十多萬士兵全部落入睢水,致使河水都阻塞得流不動了。楚軍將漢王重重包圍起來。這時恰巧大風從西北颳起,風勢摧枯拉朽,牆倒屋塌,飛沙走石,地暗天昏,迎頭卷向楚軍,楚軍被吹得陣腳大亂,零落奔逃。漢王因此才得以偕同幾十騎人趁亂溜走。漢王想經過沛去接取家眷,而楚國也派人到沛去擄掠漢王的家眷。家眷們於是都逃走,沒能與漢王見面。

評:項羽在這裡又一次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之前的巨鹿之戰一樣,憑藉一個『勇』字大敗幾十萬諸侯聯軍。劉邦雖然攻下項羽的都城彭城,但項羽嫡系部隊主力尚在。這時候由於劉邦的鬆懈,造成了項羽的反擊成功。如果劉邦在攻下彭城後一鼓作氣直抄項羽軍的後路,項羽將陷入漢軍和齊軍的夾擊之中。形勢就會對劉邦有利很多。

漢王道逢孝惠、魯元公主,載以行。楚騎追之,漢王急,推墮二子車下。滕公為太僕,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今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故徐行。漢王怒,欲斬之者十餘;滕公卒保護,脫二子。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不相遇,反遇楚軍;楚軍與歸,項王常置軍中為質。

譯:漢王在途中遇到他的嫡長子後來的孝惠帝劉盈和長女魯元公主,就用車載著他們一起走。楚軍騎兵疾追過來,漢王慌急,把兩個孩子推下車去。滕公夏侯嬰任掌管車馬的太僕,他總要下車把兩個孩子收載起來,這樣做了三次,於是滕公說道:『現在儘管情勢緊急,車子也不可趕得太快,怎麼能拋下孩子啊!』所以就慢慢地行走。漢王很是惱火,有十多次想殺掉滕公。這樣,滕公終於保護著兩個孩子脫離了險境。審食其隨太公、呂后從小路尋找漢王,沒遇見漢王,反而碰上了楚軍。楚軍就將他們一起帶回,項羽便經常把他們安置在軍營中作人質。

評:這個故事源於【史記】,但很不合邏輯。首先,劉邦一家乘車逃跑,楚軍的騎兵在後面追。明顯形勢已萬分危急。如果劉邦把孩子推下車後,夏侯嬰把車停下,下車抱回兩個孩子,再讓車子加速到原來的速度。這一來一回要浪費多少時間?而且還反覆三次,不是比讓孩子一直在車上更加耽誤時間嗎?其次,把兩個孩子從高速行進的馬車上扔下去,別說三次,哪怕一次,孩子沒有被摔得非死即殘也算萬幸了。可是這兩個孩子後來可是一直健健康康的。第三,如果劉邦真的連自己的親生骨肉都能如此無情地捨棄,那麼夏侯嬰多次違抗劉邦的命令將孩子抱回,劉邦為啥不將其就地處決?上文提到過,劉邦逃走時身邊還有幾十名騎兵。並非少了夏侯嬰就沒人護駕。我懷疑這段是司馬遷捕風捉影編出來黑劉邦的。司馬遷曾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因此在編寫史記時對漢朝皇帝總是夾帶私貨地貶低。這個我們在以後的章節中會講到。

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諸侯皆背漢,復與楚。塞王欣、翟王翳亡降楚。

譯:此時,呂后的哥哥周呂侯為漢王領兵駐在下邑今安徽碭山縣,漢王即走小路去投奔他,逐漸地收集到屬下一些潰散的士兵。諸侯王於是又都背叛了漢王,重新去親附楚王。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也逃亡降楚。

評:彭城之敗,這些牆頭草的嘴臉暴露了出來。但項羽能否讓這些歸順他的諸侯們團結起來呢?答案是不能,小人之間只能相互利用。

田橫進攻田假,假走楚,楚殺之;橫遂復定三齊之地。

譯:田橫進攻田假,田假逃到楚國。楚國殺掉了田假,田橫於是重又平定了三齊的土地。

評:田假是項羽所扶植的齊王。現在田假被田橫擊敗,逃到項羽那裡,項羽不僅不幫他復國,反而落井下石把他殺了。此舉也讓那些歸順項羽的諸侯們心寒。

漢王問群臣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張良曰:『九江王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譯:漢王問群臣說:『我想捨棄函谷關以東地區作為封賞,你們看有誰可以與我共同建功立業呀?』張良道:『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一員猛將,他同項王之間有些隔閡;另外彭越正聯合齊王田榮在梁地今河南開封市起兵反楚。這兩個人可以立即使用。再就是漢王您的將領中,唯有韓信可以託付大事,獨當一面。如果您要把關東的地方作為賞地,賞給這三個人,楚國即可以打敗了!』

初,項王擊齊,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軍數千人行。漢之破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楚王由此怨布,楚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之擊。

譯:當初,項羽攻打齊國時,曾徵調九江國的兵力,九江王黥布以生病為藉口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將領率軍幾千人去跟隨項羽。漢軍攻破楚國彭城時,黥布又託病不去援助楚軍。楚王項羽因此非常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去責備他,並要召見他。黥布愈加害怕,不敢前往。項羽因正在為北方齊、趙兩國和西面漢國的反楚勢力擔憂,而能夠親附的只有黥布一人,且又器重他的才能,打算親近他加以重用,所以才沒有攻打他。

評:黥布和項羽都是楚懷王的臣子,項羽篡楚自立,命令黥布殺死楚懷王。兩個亂臣賊子瓜分楚國分別做了王。而如今,這對『一起分過贓』的朋友卻離心離德。可見小人絕不會在有損自己利益的情況下互相幫助。

漢王自下邑徙軍碭,遂至虞,謂左右曰:『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謁者隨何進曰:『不審陛下所謂。』漢王曰:『孰能為我使九江,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隨何曰:『臣請使之!』漢王使與二十人俱。

譯:漢王從下邑轉移到碭地駐紮,隨後到了虞今河南虞城縣,對身邊的隨行官員說:『像你們這樣的人,沒有夠得上可以共商天下大事的!』謁者隨何進言道:『不知陛下指的是什麼?』漢王說:『有誰能為我出使九江王那裡,讓他起兵叛楚?只須把項羽拖住幾個月,我奪取天下就十分有把握了。』隨何便道:『我請求出使!』漢王就派他帶領二十個人一同前往。

評:黥布和項羽各懷鬼胎,給了劉邦可趁之機。

五月,漢王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滎陽,漢軍復大振。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

譯:五月,漢王抵達滎陽今河南滎陽市,諸路兵敗潰散的隊伍都會合到那裡,蕭何也徵發關中不列入服役名冊的老老少少,把他們全部送往滎陽,漢軍於是重又士氣大振。這時,楚軍以彭城為據點,經常乘勝追逃逐敗,與漢軍在滎陽南面的京邑、索亭之間交戰。

評:漢軍從彭城之敗的震撼中恢復了過來。以滎陽為中心重振旗鼓,與項羽展開了漫長的拉鋸戰。

楚騎來眾,漢王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漢王軍滎陽,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

譯:楚軍來了許多騎兵,漢王於是就在軍中挑選可以擔當騎兵將領的人,大家都推舉過去秦軍的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出任,漢王便打算授任他倆。李必、駱甲說:『我們原是秦朝的人,恐怕軍中將士不信服我們,因此甘願輔佐大王您身邊善於騎射的將領。』漢王便任命灌嬰為中大夫,任用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率騎兵在滎陽東面迎擊楚軍騎兵,大敗楚軍,楚軍因此無法越過滎陽西進。漢王駐軍滎陽,修築甬道通向黃河,以靠它運取敖倉位於滎陽城東北的糧食。

周勃、灌嬰等言於漢王曰:『陳平雖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願王察之!』漢王疑之,召讓魏無知。無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聞漢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採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譯:周勃、灌嬰等人對漢王說:『陳平雖然外表俊美如裝飾帽子的秀玉,但腹中卻未必有什麼真才實學。我們聽說陳平在家時曾與他的嫂子私通;為魏王做事時因不能被容納而逃走去投奔楚國;在楚依然得不到信用,就又逃奔來降漢。現在大王您卻這麼器重他,授給他很高的官職,命他來監督各部將領。我們獲悉陳平接受將領們送的金錢,金錢給得多的人就能得到較好的對待,金錢贈得少的人就會遭到極差的待遇。如此看來,陳平是個反覆無常的亂臣賊子,望大王您明察!』漢王於是對陳平有了猜疑,即召他的引薦人魏無知前來責問。魏無知說:『我推薦陳平時說的是他的才能,陛下現在所責問的是他的品行。如今若有人雖具有尾生、孝已那樣守信義、重孝順的品行,卻無對決定勝負命運有所補益的才能,陛下又哪會有什麼閒心去使用他啊!現今楚漢抗衡,我薦舉腹懷奇謀異計的人,只是考慮他的計策是否確實對國家有利,至於私通嫂子、收取賄賂,又有什麼值得去懷疑的呢!』漢王隨即再召陳平來見,責問他說:『你事奉魏王意不相投,去事奉楚王而又離開,如今又來與我共事,守信義的人原本都是這樣地三心二意嗎?』陳平說:『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採納我的主張,所以我才離開他去為項羽服務。項羽不能信任使用人才,他所任用寵愛的人,不是項姓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便是有奇謀的人他也不用。我聽說漢王能夠用人,因此才來歸附大王您。但我赤條條空手而來,不接受金錢就無法應付日常開銷。倘若我的計策確有值得採納的地方,便望大王您採用它;假如毫無價值不堪使用,那麼金錢還都在這裡,請讓我封存好送到官府中,並請求辭去官職。』漢王於是向陳平道歉,重重地賞賜他,授任他為護軍中尉,監督全軍所有的將領。眾將領們便也不敢再說三道四的了。

評天下太平之時,挑選人才可以要求德才兼備。亂世之時,君主對人才的需求十分緊迫。因此可以『唯才是舉』,只要才能出眾,即可任用,對於其德行有失的一面,可以採取措施加以防範。

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則絕河津,反為楚。

譯:魏王魏豹拜謁漢王,請求返回自己的國家,探視雙親的病。他一到魏國就絕斷黃河渡口,倒戈降楚。

六月,漢王還櫟陽。

譯:六月,漢王返回櫟陽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

壬午,立子盈為太子;赦罪人。

譯:壬午初五,漢王立嫡長子劉盈為太子,大赦罪犯。

漢兵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盡定雍地,以為中地、北地、隴西郡。

譯:漢軍引水灌淹廢丘雍國都城,今陝西興平市,廢丘城守軍投降,章邯自殺。漢軍於是完全平定了雍地,設置了中地、北地、隴西等郡。

評:之前章邯殘部被圍困在廢丘孤城中,已不能對漢軍造成威脅。因此劉邦僅以小部隊監視

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

譯:關中發生大饑荒,一斛米賣到萬錢,人們餓得自相殘食。漢王便讓關中的百姓到蜀郡今四川、漢中郡今陝西漢中市去謀生。

評:屋漏偏逢連陰雨,好在有四川這個『天府之國』,為劉邦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

初,秦之亡也,豪桀爭取金玉,宣曲任氏獨窖倉粟。及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而豪桀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者數世。

譯:當初,秦朝滅亡的時候,豪強之士都爭先恐後地奪取金玉等財寶,唯獨宣曲位於今陝西西安市城區西南任氏挖窖貯存糧食。待到楚、漢在滎陽相持不下時,百姓無法耕種土地收穫糧食,豪強們便把金玉全都給了任氏來交換糧食,任氏從此起家,數代富有。

評:亂世中,生活必需品的價值勝過金山銀山。任氏還是很有眼光的。

秋,八月,漢王如滎陽,命蕭何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事有不及奏決者,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計關中戶口,轉漕、調兵以給軍,未嘗乏絕。

譯:秋季,八月,漢王前往滎陽,命蕭何留守關中服侍太子。蕭何著手制訂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機構,遇事如來不及奏報漢王裁決,就酌情靈活處理,待漢王回來時再作匯報。他在關中還管理人口戶籍,運輸糧草,調撥士兵補給漢軍兵員,從來沒有缺乏、斷絕過。

評:漢軍從彭城之敗的震撼中恢復了過來。以滎陽為中心重振旗鼓,與項羽展開了漫長的拉鋸戰。

漢王使酈食其往說魏王豹,且召之。豹不聽,曰:『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吾不忍復見也!』於是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俱擊魏。

譯:漢王派酈食其去勸說魏王豹,並召他前來。魏豹不聽,說:『漢王為人傲慢無禮,好侮辱別人,責罵起諸侯、群臣來如同斥罵奴隸一般,我絕不願意再去見他!』漢王於是就任命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一起去攻打魏國。

評:魏王豹背叛劉邦,這下可以名正言順出兵討伐。

漢王問食其:『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當韓信!』『騎將誰也?』曰:『馮敬。』曰:『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步卒將誰也?』曰:『項它。』曰:『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韓信亦問酈生:『魏得無用周叔為大將乎?』酈生曰:『柏直也。』信曰:『豎子耳!』遂進兵。

譯:漢王問酈食其道:『魏國的大將是誰呀?』酈食其回答說:『是柏直。』漢王道:『這是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怎麼能抵擋得了韓信!』又問:『騎將是誰啊?』酈食其答:『是馮敬。』漢王說:『他是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然賢能,卻也無法抵抗灌嬰。』接著再問道:『步兵的將領又是什麼人呀?』酈食其說:『是項它。』漢王道:『這個人抵擋不了曹參。如此我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啦!』韓信也問酈食其:『魏國不會用周叔作大將嗎?』酈食其答道:『用的人確是柏直。』韓信於是說:『一個小子罷了!』隨即進兵魏國。

魏王盛兵蒲坂以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九月,信擊虜豹,傳詣滎陽;悉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郡。

譯:魏王豹在蒲坂今山西永濟市部署重兵以阻擋從臨晉今陝西大荔縣方面來的韓信軍隊。韓信便增設疑兵,排列出船隻,好像要在臨晉渡河發起進攻,而讓埋伏的部隊從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乘坐大木甕渡河,襲擊安邑今山西夏縣。魏王豹大驚失色,連忙領兵迎戰韓信。九月,韓信進擊俘獲了魏豹,將他押解去滎陽,全部平定了魏地,設置了河東、上黨、太原等郡。

評:這場戰鬥很順利,魏國有人才周叔,魏王豹卻不會用。

漢之敗於彭城而西也,陳餘亦覺張耳不死,即背漢。韓信既定魏,使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漢王許之,乃遣張耳與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信破代兵,禽夏說於閼與。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譯:漢軍在彭城兵敗西撤時,陳餘也已察覺到張耳並沒有死,便立即背叛了漢王。韓信已經平定了魏地,就派人向劉邦請求增兵三萬人,願用這些兵力北進去攻克燕、趙的領地,向東去攻打齊國,往南斷絕楚軍的糧道。漢王準許了他的請求,並派張耳與他一起領兵東進,往北去攻打趙國和代國。閏九月,韓信擊垮代軍,在閼與今山西和順縣抓獲了代國的相國夏說。當韓信攻破魏、代兩國後,漢王即派人調他的精銳部隊去滎陽抵禦楚軍。

評:滎陽是楚漢交鋒的正面戰場,韓信既然完成了任務,劉邦自然要把軍隊調回到正面戰場,與項羽抗衡。況且韓信的帶兵本身就是漢軍,劉邦當然有權調動。原文中使用『輒使人收其精兵』這樣的字眼,好像這種調兵很不合理的樣子。這一段也是摘抄自【史記】,實際上是司馬遷以韓信自居,發洩心中的不滿。

相關焦點

  • 試論漢高祖劉邦少年時期的文化底蘊
    本文擬用一些容易被人忽視的情節,來論述漢高祖劉邦,在少年時期打下的文化底蘊(文化密碼),並試圖用這些文化底蘊證明是幫助其成長及成就大業的基礎,說說一些個人見解。 首先,引用一個歷史趣聞「張良拾履」的故事,來說明張良的學識來源。
  • 漢高祖劉邦概述(一)——劉氏文化
    曾祖父為魏國大夫劉清,生於魏都大梁,長於豐,秦時任泗水亭長,秦末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號沛公,後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西徵滅秦,秦亡後受封為漢王,在楚漢戰爭中擊敗西楚,建立(西)漢皇朝,成為漢帝國的開國皇帝,卒後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諡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
  • 漢紀四 漢高祖八年-十二年——白話資治通鑑
    臣光曰:高祖驕以失臣,貫高狠以亡君。使貫高謀逆者,高祖之過也;使張敖亡國者,貫高之罪也。譯:臣司馬光曰:漢高祖因為驕橫失去了臣下,貫高因為狠毒使他的君主失掉原有的封國。促使貫高謀反行逆的,是漢高祖的過失;致令張敖亡國的,是貫高的罪過。詔:『丙寅前有罪,殊死已下,皆赦之。』
  • 漢高祖劉邦長陵
    長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東約20千米的窯店鎮三義村北,是漢高祖劉邦與呂后合葬墓。長陵東西並列著兩座陵墓,西為高祖陵,東為呂后陵。
  • 漢紀三 漢高祖中六年——白話資治通鑑
    冒頓曰:『柰何與人鄰國而愛一馬乎!』遂與之。居頃之,東胡又使使謂冒頓:『欲得單于一閼氏。』冒頓復問左右,左右皆怒曰:『東胡無道,乃求閼氏!請擊之!』冒頓曰:『柰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遂取所愛閼氏予東胡。東胡王愈益驕。東胡與匈奴中間,有棄地莫居,千餘裡,各居其邊,為甌脫。東胡使使謂冒頓:『此棄地,欲有之。』冒頓問群臣,群臣或曰:『此棄地,予之亦可,勿與亦可。』
  • 漢高祖劉邦誕育金劉寨
    點天下劉氏一家親關注漢高祖劉邦,字季,公元前二五六年誕生於豐縣中陽裡,曾任秦泗水亭長。
  • 漢紀二 漢高祖四年——白話資治通鑑
    況且現在援救齊國,不打一仗便使漢軍主動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可談啊!如今與他交鋒而戰勝了他,半個齊國就可以歸我了。』十一月,齊、楚與漢夾濰水而陳。韓信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佯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太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虜齊王廣。漢將灌嬰追得齊守相田光,進至博陽。
  • 漢高祖劉邦家族史
    46朝良公→47廷聲公→48元振公→49勝海公→50杜伯公(杜姓起源)→51隰叔公→52士蒍[上艹+下為]公→53士縠公→54士會公(範宗起姓)→55拱照公→56報聯公→57致祿公→58文 公→59士雲公→60倉模公→61榮信公→62封誥公→63大祿公→64富仙公→65貴文公→66得 公→67璋秀公→68金盛公→69榜照公→70顯科公→71思龍公→72恩盛公(清公)→73榮公→74煓公→再下傳就是漢高祖邦公了
  • 天下一劉!漢高祖劉邦!
    自從劉邦於公元前3世紀末建漢稱帝,昔日名不見經傳的豐沛劉氏,便一躍而為我中華國姓,尊為漢朝皇室。    接著,高祖劉邦又確立分封祖制,把皇室劉氏子弟分封到全國各地為王為侯,以屏藩漢家劉氏天下。繼任的各位漢家皇帝,也都遵循這一古制。  各地親王,又將他們的子弟封為郡王和諸侯。
  • 沛公劉季,漢高祖劉邦!!!!
    秦亡後被封為漢王。後於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滎陽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諡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 漢高祖每逢叛亂必親徵,結症在哪裡
    放著那麼大將不用,漢高祖每逢叛亂必親徵,到底為什麼?一、先說漢高祖得罪諸侯王的開始齊國的富庶,讓漢高祖自然不肯放棄,他趕走韓信的這個信號,表明他要調整異姓王的封地位置了。安排另外的人去管理齊地。當然是皇帝自己信得過的人!劉邦這一驅趕,便永久性在韓信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
  • 漢紀一 漢高祖元年
    漢太祖高皇帝元年乙未,西元前206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
  • 【劉氏名人】-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沛豐邑中陽裡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早年是沛縣泗水亭長、後尊稱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
  • 漢高祖劉邦——劉氏名人
    一見劉邦器宇軒昂,與眾不同,就非常喜歡,請入上席就坐。呂公這個人,喜歡給人相面,看見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蕭何說:「劉季一向滿口說大話,很少做成什麼事。」高祖就趁機戲弄那些賓客,乾脆就坐到上座去,一點兒也不謙讓。酒喝得盡興了,呂公於是向高祖遞眼色,讓他一定留下來,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後面。
  • 從「休養生息」政策談起——分析漢高祖劉邦的改革政策和影響
    秦末戰爭結束西漢王朝創立,漢高祖劉邦為了治療戰爭給國家造成的創傷,同時也為了能夠穩固新生政權,進行了一系列適合漢初發展的改革和政策。「休養生息」就是眾多改革政策中的一項。 「休養生息」的出處源於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
  • 《新五代史》漢本紀第十
    高祖與愍帝議事未決,左右欲兵之,知遠擁高祖入室,敢與左右格鬥而死,知遠即率兵盡殺愍帝左右,留帝傳舍而去。  廢帝入立,高祖復鎮河東,已而有隙,高祖將舉兵,知遠與桑維翰密為高祖謀畫,贊成之。高祖即位於太原,以知遠為侍衛親軍都虞候,領保義軍節度使。契丹耶律德光送高祖至潞州,臨決,指知遠曰:「此都軍甚操剌,無大故勿棄之。」  天福二年,遷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領忠武軍節度使。
  • 漢高祖與呂后過招,還是高祖技高一籌,呂后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武林高手過招,往往一招斃命,頃刻之間便能定生死,政治高手之間過招也可作如是觀,漢高祖劉邦和呂后呂雉之間就是這樣。劉邦崛起於底層,其實呂家功不可沒,事實上,劉邦打下的那片江山,並不是劉家一家的,如果是股份制,呂家也得佔三成。
  • 秦俊小說《漢高祖劉邦》明日登陸城市廣播
    直播南陽訊(記者 陳瓊)從12月19日起,秦俊長篇歷史小說《漢高祖劉邦》將在南陽城市廣播《午間書場》播出,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時岱播講。《漢高祖劉邦》(全三冊)是歷史小說家秦俊所著的「大漢帝國」系列長篇小說,以民間的視角解讀漢高祖劉邦「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的傳奇英雄故事。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納諫如流,有政治家眼光,有戰略家謀略,有軍事家運籌,最終打敗項羽,奠定大漢帝國四百餘年的基業。
  • 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事跡簡介
    ,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一、早期經歷公元前256年冬月,劉邦出生於沛豐邑中陽裡,和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家非常要好,幼時和盧綰交好。
  • 漢高祖劉邦 01 中年人的辛苦掙扎史
    千古帝王,諡號廟號同者,劉邦獨佔一例。諡曰高,稱高帝;廟稱祖,呼高祖。高者,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