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探索海洋,水下機器人使命必達

2020-12-23 瀟湘晨報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為「沈自所」),追尋被譽為「國家隊」的沈自所水下機器人團隊的創新腳步。

海試成功後,水下機器人團隊與海鬥一號合影留念。

創新從近淺海到全海深進步不止

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剛是沈自所近20年水下機器人蓬勃發展的親歷者。他介紹說,經過40多年自主創新,遙控式水下機器人(ROV)、自主式水下機器人(AUV)、遙控自主式水下機器人(ARV)、載人潛水器(HOV)控制系統和其他海洋工程裝備研發成為團隊主攻的五個方向,各有側重且創新不停。海人一號、海星6000 ROV、潛龍與探索兩大系列AUV、海鬥號與海鬥一號ARV、蛟龍號HOV控制系統「龍腦」,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水下機器人,已成為我國從近淺海走向全海深探索的大國重器,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紀錄。

自主創新是沈自所水下機器人團隊不斷突破的核心內涵。「海星6000」下水之前,團隊剛剛攻克了1000米級ROV,從1000米到6000米,最大的技術難點便是光電複合鎧裝纜的應用技術問題。在距離海試窗口僅有3個月的時間裡,課題組全體成員都泡在試驗室中,沒日沒夜攻關,在幾十次試驗和十幾種算法疊加下,終於解決技術難題,保證了水下機器人供電電壓穩定。

團隊奉獻青春與才智,不斷壯大

沈自所水下機器人研發,起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第一代20多名成員中,只有封錫盛院士現在仍奮戰在科研一線。目前,沈自所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發的相關人員近300人,僅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便匯聚了近100名科研人員和支撐保障人員,「80後」「90後」佔60%以上。李智剛表示,熱愛水下機器人事業,甘願為之獻身,是團隊成員的共同點。

AUV部副研究員徐春暉負責潛龍系列的控制系統軟體設計及後續系統升級。在他參加的6次海試中,每次出海時長都在3個月以上。從2016年至今,已有4年春節在海上度過。「海試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控制系統軟體功能進行測試,為解決突發狀況,不眠不休三十多小時是常有的事。」

載人潛水器控制技術研發部門長趙洋,對處這個光榮的團隊深感自豪:「我們是國內最早開展水下機器人研發的團隊。上一代科研工作者從無到有,一步一個腳印,更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繼承發揚他們的創新、奮鬥的精神,永不停歇研發和創新的腳步。」

使命為國家海洋戰略服務,時刻準備著

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面積,更有著廣袤、富饒、未知的深海等待海洋科研人員探索。談及未來,李智剛表示,沈自所水下機器人研發,走過了一條從有纜到無纜到光纖,從淺海到深海及至全海深的求索之路,完成了水下機器人體系化建設。通過自主創新,有些關鍵技術已與世界先進水平處於並跑甚至領跑的位置。未來,團隊將在「十四五」時期,推進水下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融合發展,探討仿生水下機器人方向,在仿生導航、推進、感知系統下功夫,繼續突破瓶頸和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深海探索步伐。

「我們始終以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為己任,用深海研究『國家隊』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展基礎應用研究,緊盯前沿技術方向。當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會責無旁貸地站出來,拿出沈自所的技術解決方案和深海裝備。」李智剛說。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嶽雨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提供)

【來源:瀋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保研數據揭秘,人工智慧實力頂尖,二流生源?
    作為實力強勁,在人工智慧行業享有盛譽,作為中科院頂級「強所」之一的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今年的推免招生情況如何呢?請看下圖:2021級瀋陽自動化所推免研究生來源通過上圖我們可以分析出,整體而言,瀋陽自動化所的生源還是相當不錯的,生源方面在東北也僅次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了,遠遠好於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
  • 中國水下機器人「海鬥一號」萬米深潛歸來
    身長3.8米,鮮紅明黃的魚形外殼顏色靚麗,全海深電動機械手、高清攝像機……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靈動矯健,遊弋於藍天碧海間。4月23日,科考人員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如期開展海試。「海鬥一號」布放過程。圖片由瀋陽自動化所提供伴隨著光纖微纜的徐徐吐出,「海鬥一號」無動力下潛至萬米以下深度,自動探測到距離海底80米後,自主拋下潛壓載,「海鬥一號」以近乎零浮力的狀態懸浮在萬米深淵近海底。這是5月9日「海鬥一號」萬米「首秀」中的一幕。
  • 遼寧省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郭輝一行赴瀋陽自動化所開展黨建調研
    8月17日,遼寧省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郭輝、副書記趙滿一行40餘人來到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調研黨建工作中科院瀋陽分院、瀋陽自動化所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  郭輝一行參觀了瀋陽自動化所水下條件實驗室、瀋陽自動化所建所60周年科技成果展館。
  • 中國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啟動:「海鬥一號」水下機器人展示
    圖為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模型),在啟動式上亮相展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出席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啟動式,展示玉兔號月球車模型。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翼」水下滑翔機,在啟動式上亮相展示。
  • ...科技賦能智慧海洋——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湛江)大賽圓滿落幕
    現場賽分為海底巡線競速賽和水下精準操作賽兩部分,共吸引了來自全國重點高校、科研機構、優秀個人及團隊、核心企業共16支專業參賽隊伍,65名參賽人員。同時,大賽顧問團隊由多位院士組成,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中國科學院陸建華院士、中國科學院郝躍院士,中國工程院封錫盛院士、中國工程院郭東明院士,中國工程院陸軍院士。
  • 瀋陽「雲雀」 翱翔青藏高原 我國實現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 " 雲雀 " 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 " 雲雀 ")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以深入實施 " 科技助力青藏科考 ",推動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
  • 瀋陽智造
    瀋陽網、沈報融媒記者賀昊嵐、攝影記者薄一男 走進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水下機器人「家族」 「海翼1000」再創新紀錄,將我國水下滑翔機續航力提升一倍;我國首套自主研發的6000米級深海科考型ROV圓滿完成首次深海試驗,標誌著我國深海科考能力又邁上了新的臺階…… 金秋之際
  • 戴彬彬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領導座談
    11月17日上午,區委書記、懷柔科學城黨工委書記戴彬彬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牟克雄,就籌建新型研發機構交流座談。區委副書記、區長、懷柔科學城黨工委副書記於慶豐參加。戴彬彬指出,聚焦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應緊抓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契機,瞄準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領域,探索科學、技術和產業相融合的改革做法,確保新型研發機構可持續發展。同時,懷柔區將成立工作專班,打造智慧財產權保護、交易、展示平臺,做好各項服務保障工作。
  • 水下機器人如何到達海洋最深處?
    你能不知道,從遙控水下機器人到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科學家用了15年的時間,讓水下機器人從淺海一步步走進深淵…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李一平演講實錄:我本人從事的專業是水下機器人研究,所以大家可能聽起來感覺比較酷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機器魚海洋實驗團隊:初心引領科研 實幹成就夢想
    9月初的一天,剛剛從野外回來的中科院自動化所機器魚海洋實驗團隊負責人周超研究員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黝黑的臉上洋溢笑容。 「野外實驗工作很辛苦,時刻面臨大風大浪、暈船嘔吐等各種困難。但大家都想著,要努力做好這個國家重大項目,再堅持一下,就能成功了!」憑著一股子幹勁,機器魚海洋實驗團隊堅守海邊試驗基地數月,勝利達到了項目的關鍵考核指標。
  • 「奮鬥者號」坐底海洋深處10909米!
    不過,之前「863計劃」為中國帶來的機器人多為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受限於電纜的長度和強度,它們潛得不夠深,探索的範圍也不夠大。而太平洋的平均深度足足有3957米,海域廣闊程度更是世界之最。「863計劃」再次出馬,組織了一批科研院所,並請來了俄羅斯海洋技術研究所的專家當老師。經過6年的艱苦研發,最終在1994年,探索者號甩掉了與母船之間聯繫的電纜,實現了中國深潛器從有纜到無纜的飛躍。
  • 平昌「北京八分鐘」,以江陰人命名的機器人閃亮邀約2022冬奧會
    2009年10月30日首批創業板上市,又出現了一家這樣的上市公司——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則是以「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的名字命名的。畢業後,蔣新松進入中國科學院自動控制與遠距離控制研究所,負責設計計算機的記憶裝置。1965年調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工作,負責自動化攻關重點項目,1980年出任該所所長,並擔任《智慧機器人在海洋中的應用》項目總設計師。從1980至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14年,一生中為國家的自動化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 中國水下航行器遭截獲?澳大利亞急忙抹黑:為解放軍潛艇「探路」
    僅就圖片來看,這個「大寶貝」外形酷似中國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這一款水下滑翔機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完全自主研發,最早在2019年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公開亮相。它能夠搭載溫度、鹽度、水聽器等多種海洋探測傳感器,主要應用於海洋觀測領域。而作為一款水下滑翔機,「海翼」號也同其他新興水下機器人一樣,主要依靠姿態角的調整獲得推進力,雖然續航能力大但航行速度較慢。
  • 前沿丨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新型基站式ROV系統圓滿完成3000米驗收...
    前沿丨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新型基站式ROV系統圓滿完成3000米驗收海試 2020-12-09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研製「雲雀」飛行機器人,實現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 立足雄厚產業基礎 瀋陽邁出有力步伐――瀋陽市機器人與智能製造...
    瀋陽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苗治民,市政府副秘書長孫明,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大數據局、渾南區等主要領導以及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新松公司、東軟集團(600718)等7家發起單位主要領導及56家相關行業的企業會員單位領導出席大會。
  • 「雲雀」助力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據悉,「雲雀」飛行機器人突破了「稀薄大氣中的高效升力系統設計」 「高原強風乾擾下的自主控制」等技術瓶頸,實現了空氣稀薄、強風擾等極端環境下的自主起降、定點/航跡飛行、仿地飛行、動靜態障礙物避碰等自主功能。
  •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主持研製「海鬥一號」萬米海試成功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主持研製「海鬥一號」萬米海試成功10907米刷新我國潛水器 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圖為「海鬥一號」正在布放。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供圖6月8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以下簡稱「海鬥一號」),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載譽歸來。「海鬥一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其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這標誌著我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了一個可覆蓋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階段。
  • 我國水下機器人實現重大突破 「黃胖魚」暢遊印度洋中脊海底
    中國水下機器人的探索已有30年,這一次,「黃胖魚」的海底探險,有哪些新的突破?又意味著什麼?首次徵服中脊海底    長3.5米,通體鮮黃色,頭尾各有兩個紅色「魚鰭」型推進器,「潛龍二號」看上去就像一條黃胖魚。    1月10日8時許,西南印度洋,海面風平浪靜。但在深達3000多米的海底卻崇山峻岭,最大落差高達100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