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為「沈自所」),追尋被譽為「國家隊」的沈自所水下機器人團隊的創新腳步。
海試成功後,水下機器人團隊與海鬥一號合影留念。
創新從近淺海到全海深進步不止
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剛是沈自所近20年水下機器人蓬勃發展的親歷者。他介紹說,經過40多年自主創新,遙控式水下機器人(ROV)、自主式水下機器人(AUV)、遙控自主式水下機器人(ARV)、載人潛水器(HOV)控制系統和其他海洋工程裝備研發成為團隊主攻的五個方向,各有側重且創新不停。海人一號、海星6000 ROV、潛龍與探索兩大系列AUV、海鬥號與海鬥一號ARV、蛟龍號HOV控制系統「龍腦」,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水下機器人,已成為我國從近淺海走向全海深探索的大國重器,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紀錄。
自主創新是沈自所水下機器人團隊不斷突破的核心內涵。「海星6000」下水之前,團隊剛剛攻克了1000米級ROV,從1000米到6000米,最大的技術難點便是光電複合鎧裝纜的應用技術問題。在距離海試窗口僅有3個月的時間裡,課題組全體成員都泡在試驗室中,沒日沒夜攻關,在幾十次試驗和十幾種算法疊加下,終於解決技術難題,保證了水下機器人供電電壓穩定。
團隊奉獻青春與才智,不斷壯大
沈自所水下機器人研發,起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第一代20多名成員中,只有封錫盛院士現在仍奮戰在科研一線。目前,沈自所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發的相關人員近300人,僅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便匯聚了近100名科研人員和支撐保障人員,「80後」「90後」佔60%以上。李智剛表示,熱愛水下機器人事業,甘願為之獻身,是團隊成員的共同點。
AUV部副研究員徐春暉負責潛龍系列的控制系統軟體設計及後續系統升級。在他參加的6次海試中,每次出海時長都在3個月以上。從2016年至今,已有4年春節在海上度過。「海試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控制系統軟體功能進行測試,為解決突發狀況,不眠不休三十多小時是常有的事。」
載人潛水器控制技術研發部門長趙洋,對處這個光榮的團隊深感自豪:「我們是國內最早開展水下機器人研發的團隊。上一代科研工作者從無到有,一步一個腳印,更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繼承發揚他們的創新、奮鬥的精神,永不停歇研發和創新的腳步。」
使命為國家海洋戰略服務,時刻準備著
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面積,更有著廣袤、富饒、未知的深海等待海洋科研人員探索。談及未來,李智剛表示,沈自所水下機器人研發,走過了一條從有纜到無纜到光纖,從淺海到深海及至全海深的求索之路,完成了水下機器人體系化建設。通過自主創新,有些關鍵技術已與世界先進水平處於並跑甚至領跑的位置。未來,團隊將在「十四五」時期,推進水下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融合發展,探討仿生水下機器人方向,在仿生導航、推進、感知系統下功夫,繼續突破瓶頸和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深海探索步伐。
「我們始終以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為己任,用深海研究『國家隊』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展基礎應用研究,緊盯前沿技術方向。當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會責無旁貸地站出來,拿出沈自所的技術解決方案和深海裝備。」李智剛說。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嶽雨 (圖片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提供)
【來源:瀋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