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前面說過,盛唐詩人寫了七絕,就會被樂工拿去譜曲,當流行歌曲唱。
於是,唐朝的大人們下了班去酒館喝酒,就有可能聽見歌女唱自己的詩,所以唐朝的詩人都是集廳局級幹部和林夕黃偉文於一身的。
話說唐玄宗開元年間,有那麼一回,王昌齡、王之渙和高適一起去喝酒,旁邊有歌妓在唱歌,仔細一聽,唱的歌詞淨是這三位寫的。於是這三位閒得無聊,想統計一下唱誰的歌詞多。
先是唱了一首「寒雨連江夜入吳」,王昌齡一聽,「我的!」就在牆上畫了一道。接著又唱了一首「開篋淚沾臆」,高適一聽,「我的!」也畫了一道。一會兒又唱「奉帚平明金殿開」,王昌齡一聽,「我又一首!」又畫了一道。
這時候王之渙就急了,說這幫歌妓怎麼這麼沒品位,都不唱我的。於是指著一位最漂亮、看上去非常有品位的姑娘說:「她要再不唱我的,我這輩子就不寫詩了。」果然那姑娘開口唱:「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的。於是三位詞人一齊大笑。
這是唐朝的一個網絡段子,叫「旗亭畫壁」,最早見諸文字是《集異記》,比開元年間晚個五十來年,相當於現在講五六十年代的段子,不知道真假。在這個故事裡,王昌齡那兩首和王之渙這一首都是七絕。王昌齡的那首「奉帚平明金殿開」是宮廷戲,前面講過,今天來講講王之渙這首「黃河遠上白雲間」,也算是戰爭戲。
據王之渙自己說,唱這首詩的姑娘是最有品位的。由此可見邊塞詩比閨怨詩高級。現在也是這樣,如果一個姑娘是軍事宅,就比甄嬛粉更容易被男人說是有思想。
「出塞」是古題,做歌名的話,也有叫「涼州詞」的。上次說的王昌齡那個《出塞》,是出的長城,是往北走,北邊的民族當時是被擋在長城外面的,所以出塞等於出國。王之渙這個《出塞》,是出的玉門關,是往西走,西域當時理論上是大唐的土地。
往西走嚴格說來不算出塞,但是在詩人的心目中,往西走也是出塞,也是出國。可見政權的範圍和文化的範圍是不一定重合的。一個熱愛美國的姑娘嫁到美國,可能並不覺得自己是嫁到了陌生的國土,一個戀家的姑娘嫁到鄰村,也會覺得自己是昭君出塞。
甘肅是一個細長條,因為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細長條。就算現在坐火車或者走高速去甘肅,也是直直的一條路,通往前方的城市,路的兩邊就是荒漠。在唐朝,這條路只能比現在更漫長,更荒涼,更寂寞。
一仞是七尺,古時候一個男人大概七尺高,一仞也就是一人來高。按周朝的尺,七尺算一米六一(我並不是黑我們祖先的身高),那麼萬仞就是16100米,也就是16.1公裡。山沒有萬仞高的,當然我們可以說詩人是誇張。而我在去甘肅考察的路上,不止一次地想過,也許所謂「萬仞山」,指的不是高度,而是半徑。方圓16.1公裡都是山,差不多算是寫實了。當然,這只是我的感受。
在涼州城內未必沒有絲竹弦管,但這是一座「孤城」,是一塊文明的飛地,城郊並沒有農田和人家,周圍就是一片荒山,望不穿的荒山。萬仞高的山給人的是驚異,甚至不乏新鮮的快感,而看到萬仞之內全是山,則是一種悲涼絕望的心情,或許與全詩的調子更搭。
下一句,什麼叫「怨楊柳」呢?笛子的聲音本來就哀怨,可你怎麼知道它怨的是楊柳呢?其實,「折楊柳」是樂府的曲名,很可能是從西域傳過來的調子。「羌笛怨楊柳」,就是羌笛在吹《楊柳》曲。
《折楊柳》在唐代經常寫成七絕,這首《涼州詞》或許填的也是《折楊柳》的調子,也未可知。可以想見,《折楊柳》在唐朝的西域是很流行的。可能王之渙往西走的時候就想了,你們整天折楊柳折楊柳,這萬仞荒山之中,哪有你們說的楊柳啊?
當然,如果不知道《楊柳》是曲名,把楊柳就當成真的楊柳,這句詩也挺好的。羌笛是在為楊柳而哀怨,或者為見不到的楊柳而哀怨,也很有詩意。所以,用典的時候,也得揀字面漂亮的用,萬一人家不懂你的典故,也不至於太難看。
最後一句抖的包袱好,「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是無形的,玉門關是擋不住的。只是在內地的人眼中看來,玉門關外沒有垂柳池塘,沒有可以反映春天到來的景物,一年四季都是一樣的荒涼。春風好像到玉門關戛然而止了,這是詩人的感覺。把無形的東西用有形的東西截斷,把沒有截斷說成是截斷了,這就是句法。羌笛你整天哀怨什麼《折楊柳》呢?春風又吹不過玉門關。連春風都吹不到的地方,已經不是人間,這句詩傳達出一種死亡般的絕望。
其實,玉門關外何嘗沒有春風,對於喜歡生活在西域的人來說,玉門關外自有可以體現春天的景物。「春風不度玉門關」只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所有人都在快樂,並不妨礙詩人感受到徹底的絕望;即使沒有感受到徹底的絕望,也不妨礙詩人寫出徹底的絕望。
====================================
baobaonianshi【←長按複製微信號】以當代情懷,看古代詩詞;以「美詩+美圖+美文」為特色重新發現經典,帶孩子和父母念詩。感謝您關注「寶寶念詩」!感謝您每一次的閱讀、點讚和轉發!本文圖片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