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傳承好家風
——黃驊市劉月莊劉祥治一家的故事
本報記者 張梓欣 本報通訊員 崔新甜 高 箐
黃驊市滕莊子鎮劉月莊村劉祥治一家父慈子孝的故事被村民口口相傳。尤其是老人的4位兒媳照顧老人的舉動,更是在村子裡傳為佳話。
劉祥治是黃驊市滕莊子鎮劉月莊村人,現已89歲高齡。在3歲時,劉祥治便失去了父親,而後隨著母親改嫁到新的家庭。10歲時被過繼到一個親戚家裡。40多歲,原本結婚生子應該很幸福的家庭,又因妻子去世雪上加霜,從此劉祥治又當爹又當媽,獨自拉扯4個兒子。
劉祥治年輕時在黃驊五一機械廠工作,當年,他一個月只掙32元錢。為了養活一大家人,他便在下班後的閒暇時間推著小車賣筆和本子補貼家用。日子雖過得苦,劉祥治仍保持著自己堅毅、寬厚的良好品質。工作的30餘年間,他一直踏踏實實、任勞任怨,愛說愛笑,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眼看著堅毅的父親獨自養家不易,劉祥治的4個兒子都早早獨立懂事。大兒子去當兵,懂事的二兒子擔起家中「大哥」的職責,上班掙錢補貼弟弟們的學費,一家五口過著充實的日子。
「我爸這輩子很不容易,是他勒緊褲腰帶才養活了這一大家人。」三兒媳王冬梅哽咽著說。10年前,劉祥治患上了腦栓塞,起初是嘴部歪斜,後來逐漸行動不便,甚至大小便失禁。四兄弟都已成家立業,為了更方便地照顧老人,兄弟四人商量決定輪流接老人到家裡伺候,每家住20天。而最近兩年,劉祥治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這時候兒媳們主動挑起擔子,成了照顧老人的「主力軍」。
4個兒媳一起制定了關於飲食起居的一套「日程表」,這樣老人不管住到誰的家裡都不會因生活習慣改變而不適應。清晨,給老人擦洗按摩身體,洗髒衣服,按時給老人翻身。一日三餐用心搭配,麵條、米粥、雞蛋、蔬菜……既營養,又方便咀嚼。雖然老人基本都是在屋裡拉撒,卻沒有一點兒異味,老人身上也是乾乾淨淨。怕老人躺得時間長會無聊,兒媳們給老人買了收音機,只要天氣好就會帶老人到外面曬曬太陽。
「公公現在已經很少主動說話了。有時問問題,公公也就回答幾個字,但『冬梅』兩個字基本每天都會喊,一喊我的名字,我就知道肯定有事了。我的兩個小外孫也學會了,還總是模仿著太姥爺的口氣叫我名字呢。」王冬梅笑著說,這是她和公公之間長久形成的默契。和王冬梅一樣,另外三個兒媳也都是盡心盡力,對老人照顧無微不至,呵護有加。「公公這輩子很不容易,年紀也越來越大了,一定要讓公公多享一些福。」這是兒媳們的共同心聲。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劉祥治的孫子孫女們從小就懂得照顧爺爺,陪爺爺聊天,逗爺爺開心,有好吃的先想著爺爺。長大參加工作後,一放假,他們都會拎上爺爺喜歡的東西第一時間去爺爺那裡「報到」,跟爺爺說說話,給爺爺按摩身體。現在的劉祥治老人已四世同堂,曾外孫們也時常跑到太姥爺屋裡,用小手拉拉太姥爺的大手,探著小腦袋湊到老人面前喊上一句「太姥爺」。
「爹在,家就在。作為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也只是做了為人子女、為人父母該做的事,希望能給下一代做個好榜樣。」王冬梅話語間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