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紀錄片正在「短視頻化」

2020-12-23 澎湃新聞

文|李北辰

當我們談論技術與藝術的關係時,至少在技術決定論者眼中,前者往往是後者的「主變量」,最好的例子是音樂。

為什麼一首歌的時間是幾分鐘?

最初教堂音樂和宮廷音樂可沒啥時間限制,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大約70分鐘。但隨著音樂可以被新技術貯存,複製和分發,一首作品被框定在黑膠誕生時3-5分鐘的可憐容量裡,音樂人可以選擇不向技術妥協(現在也有不少人這樣做),但只要你想要攫取新技術的紅利,就必須讓作品更短,讓旋律和節奏更精確,以迎合聽眾日趨不耐煩的注意力。

而就像「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現代火車軌道的寬度,這種舊技術的遺存也延續至今。

想起這個,是因為最近晚餐時,一直在看第三季《早餐中國》紀錄片。

說是「紀錄片」,其實更像是精緻的「短視頻」,它每集只有7-8分鐘,比一首歌長不了多久。

內容層面,普通的早餐店,平凡的攤位主,迷人的煙火氣,《早餐中國》有點像「縮略版」的《舌尖上的中國》,目前第三季豆瓣評分9.1。

其實最近數年,各視頻網站都在持續釋放新動能,讓紀錄片日趨成為年輕用戶的新寵。

我印象很深,去年底紀錄片《人生一串》第二季落幕,結尾出現了只屬於B站的壯美一幕,「多謝款待」四個字鋪滿了屏幕。大概從當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算起,紀錄片就開始成為B站最受歡迎的領域之一。

不止於B站,《2019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同樣顯示: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的00後用戶,從2018年的17%上漲至2019年的21%,90後用戶從2018年的46%上漲至2019年的49%,80後用戶從2018年的28%下降至2019年的24%,70後和60後用戶佔比2018年與2019年均為5%和1%。

《早餐中國》就是在騰訊視頻上線。但若你和我一樣,喜歡沉浸在《舌尖》的長度與長情中,那麼很顯然,它根本就不是給你看的,更輕盈的敘事,更有綜藝感的剪輯,更多的吐槽和畫外音,都委實迎合了年輕人的審美取向,以及他們碎片化的觀看時間。

其實許多人與美食紀錄片的初次結緣,就是《舌尖》。《舌尖上的中國1》首播於2012年,收視率一度超過黃金檔電視劇。相比於今日內容產品的速朽,那時應已算「從前慢」的時代了,大家誠誠懇懇,一集是一集。

但在社交媒體時代,年輕人的興趣周期越來越短,視頻也因此越來越短,隨時嵌入到用戶每個碎片化的閒暇時光。

從「X分鐘說一部電影」,到「X分鐘講一節課」的知識付費,碎片化傳播機制橫掃一切內容領域。

不同於傳統媒介時代各種內容被打包進又大又重的「包裹」(譬如一本雜誌,書或CD),如今的人們早已習慣挑出最好片段,完成各種切割精編,收藏欄裡那些超過一小時的「先馬後看」,你也許永遠也不會看。

這些內容裡很多都是BBC和NHK製作精良的紀錄片,對吧?

承認吧,在整個內容疆域,我們就是「即時性動物」,現吃現宰,很難過夜。

從這個意義上,《早餐中國》這種紀錄片,更像是高質量的短視頻。

重要的是,當紀錄片都開始追求短小精悍,恰恰印證了一個說法:整個內容市場都正在迎來一個高成本時代,無論是時間成本,人力成本,還是經濟成本。

迥異於實體產品高效率通常帶來的低成本,遵循收益遞增分發邏輯的內容產品,通常會倒逼頭部內容的成本升級。

以短視頻為例,若你沒有忘記,短視頻誕生伊始曾被不少主流媒體詬病為膚淺,稱其低質用戶居多,充斥著各種粗製濫造,但如今,各垂直領域短視頻的內容品質都已水漲船高,頭部效應也已愈發明顯。MCN機構早已成為優質內容創作的主要來源,普通短視頻創作者獲取流量的難度越來越大。

更典型的例子是綜藝。綜藝賽道的壁壘比短視頻更厚重:投入成本高,項目周期長,專業化程度極為嚴苛。無論是對設備商,影棚周邊,還是輔助設施,要求都是逐年遞增,有些綜藝甚至呈現出「電影化」的製造傾向。

我記得龍丹妮幾年前曾說過:「(現在)電影已經是非常市場化。電視劇也已經是紅海,有幾千家電視劇公司。但很有可能,節目製作的市場化時代才剛剛到來,未來兩到三年,節目製作市場會有一個新的爆發。在整個市場上,綜藝創作會百花齊放,節目製作公司形成新的矩陣,這個矩陣會非常非常的專業化。」

更進一步講,攤開人類媒介歷史,無論是印刷文字,電視節目,有聲電影,電子遊戲,每當一個新的內容載體問世,往往都會經歷一個相對混亂的草莽階段,然後隨著自由市場競爭(爭奪大眾注意力)的逐步深化,倒逼頭部內容的成本驟增。

紀錄片亦是如此,且就像艾瑞諮詢在《2019年中國紀錄片產業研究報告》裡所言:「傳播的方法決定了紀錄片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所遇到的不同環境,不同發展前景。新媒體的紀錄片的收看時間、方法是任意的,而隨著社會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非定時播放的新媒體視頻平臺上觀看紀錄片。」

只是,在這個時代,當「社會節奏加快」,當「越來越多人趨向於非定時播放的新媒體視頻平臺上觀看紀錄片」,美食紀錄片的演變,也就註定和我們享用美食的時間一樣,越來越短。

我猜,很多人看一集《早餐中國》的時間,恰恰是一頓工作午餐的時間。

作者:李北辰,媒體專欄作者,關注技術驅動帶來的社會變革

相關焦點

  • 年輕人正在改變「美食紀錄片」
    但事物有不同面相,倘若切換定義與視角,與其說這部《沸騰吧火鍋》是紀錄片,我更願稱它為高製作成本的「短視頻」。這才是我今天想說的:年輕人正在改變紀錄片。1最近數年,各大視頻網站持續釋放的新動能,讓紀錄片日趨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 5分鐘也可以拍紀錄片《早餐中國》 開啟紀錄片短視頻時代
    原標題:仲局 | 5分鐘也可以拍紀錄片《早餐中國》 開啟紀錄片短視頻時代半島記者 仲維莉近期,《早餐中國》第二季完結。這部立志要做100集的美食短紀錄片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粉絲,豆瓣分數居高不下,網絡平臺播放量截至目前也達到1.4億。
  • 陳曉卿領隊騰訊視頻紀錄片美食之旅 釋放「了不起的煙火氣」
    朱樂賢向嘉賓分享了騰訊視頻對未來美食紀錄片的布局與規劃,並共同觀看了最新上線的《向著宵夜的方向》。隨著紀錄片受眾的下沉與年輕化,關注平凡個體、獨特生活體驗的內容更受觀眾的喜愛。在此背景下,騰訊視頻美食紀錄片將「煙火氣」作為2021年的內容關鍵詞。溝通會上,活動主題「了不起的煙火氣」在與會嘉賓之間,形成共鳴並帶來了諸多個性化的解讀。
  • 左手1950、右手2018,好看視頻彌合紀錄片與短視頻的文化「鴻溝」
    老乾新枝,如今,年輕的觀眾正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觀看紀錄片,他們通過自己的消費行為正在改變紀錄片的產業格局,紀錄片的模式也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成了普通人眼中的知識寶庫、社會化過程中的趣味 「檔案」與移動視頻提升內容價值的最佳選擇。此外,紀錄片行業的專業性也在逐步提升,觀察今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評選出的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不難看出網際網路對紀錄片市場帶來的新生機。
  • 從短視頻平臺到打造爆款紀錄片,他們經歷了什麼?
    2018年,幾部紀錄片在網絡渠道的熱播,為紀錄片這個原本小眾的市場提供了一些新思考。時隔6年,曾執導《舌尖上的中國》的陳曉卿又導出一部以「美食」為題材的紀錄片《風味人間》,在豆瓣拿下9.1分。截至2018年12月中旬,在騰訊視頻共收穫了8.2億次播放。
  • 短視頻、無人機、全民紀錄 「紀錄片」定義被刷新?
    原標題:短視頻、無人機、全民拍攝……重大事件中,「紀錄片」的定義被刷新?7月28日下午,上海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評審圓桌論壇上,一部抗擊疫情題材的《李婷的結婚紀念日》入選短視頻單元優秀推薦短視頻,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 2018上半年直播短視頻景氣度上行:短視頻+迎來爆發期
    直播方面,隨著行業整合加速,各大直播平臺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直播內容超清化步伐顯著加快,直播平臺籌辦自有電競賽事和自製娛樂節目,並加大對原創達人的扶持力度,提高對內容質量的主導權。  短視頻則呈現出融合加速的態勢,短視頻+直播、短視頻+電商、短視頻+音樂、短視頻+資訊、短視頻+社交等創新移動App不斷湧現,「短視頻+」模式加速滲透。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美食不僅是人們每一天的日常,也是窮盡一生去探索的味道。眼下,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開播以來引發熱議。從「風味」看「人間」,品嘗美食的風味是對生活的享受,而品味美食背後這「人間」裡,更多的是辛勤勞作的品質、不畏艱險的勇氣抑或甘於平淡的堅守。
  • 卷尾文化:美食類帳號哪個短視頻平臺好做?給美食創作者的建議
    民以食為天,目前人們吃不僅僅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體驗更多的口味和花樣,這一點在短視頻食品營銷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卷尾文化發現,美食垂類帳號在快手上成長最迅速,相比於很多類型的帳號在平臺生長艱難,容易出現很難流量轉化的情況,美食類似乎總能「輕鬆」逾越這個障礙。
  • 美食紀錄片: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這一主題也逐漸被媒體市場發掘和記錄,從2012年開始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到家喻戶曉的「舌尖三部曲系列」,中國美食紀錄片的變革者陳曉卿堅持把家鄉美食甚至中國味道帶到世界,舌尖系列的成功成為了紀錄片製作行業一個閃閃發光的新方向。 而今年的美食紀錄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數量大大增加,種類也越加豐富。
  • 鄔虹導演:從央視美食紀錄片導演到文創IP品牌主理人_發現頻道_中國...
    「當時不少身邊的同行朋友都不理解,在他們認知中,紀錄片永遠是小眾的審美表達,一旦脫離了體制的保護,是很難在市場化環境中存活下來。但我很堅信紀錄片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與時代脈動同步,形成一個新的發展格局,如果不進行有效的改革和創新,紀錄片是無法在一個信息空前多元、資訊空前豐富的新媒體時代,與娛樂化、大眾化的文化產品展開競爭的。後來事實也證明我是對的。」
  • 同樣是拍美食短視頻,為何唯獨李子柒一人爆火,受央視表揚?
    將自己的生活與他人分享,成為小小的網紅,抑或是專注於短視頻的拍攝和製作,成為一個大V博主,不但能夠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關注度,同時也會有一些資源找上門來,這是獲得額外收入的一個好方式。可是拍視頻的人數眾多,最終爆火的就只有那麼一兩個。就拿拍攝美食短視頻的人來說,幾乎各大網站上都充滿了各色各樣的拍攝美食和吃播的創作者。
  • 好看視頻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 聯合發行中國首部大型短視頻紀錄片
    2018年11月,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民委、央視網聯合策劃與製作,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中國首部56集大型系列短視頻紀錄片《40年:來自56個民族的家國故事》,正式在好看視頻平臺首發。「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
  • 美食紀錄片開始「玩」營銷了
    根據衛視及視頻平臺的不同目標,美食紀錄片領域,亦逐漸劃分為兩大類別。  地方衛視諸如廣東衛視、雲南衛視等,先後推出《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味道雲南》等,以當地特色美食為主的美食紀錄片,聚焦於對本土文化及美食的宣傳;視頻平臺則想盡辦法,通過聚焦不同地域、人群、時間以及美食種類,在內容上力求實現美食紀錄片的創新。
  • 《早餐中國》:人間煙火的撫慰背後,是騰訊視頻紀錄片的升格開維
    於觀眾而言,《早餐中國》通過抓住觀眾的眼球和食慾,帶領觀眾重回故鄉,感受早餐裡的人情激蕩;而於紀錄片的創新而言,作為繼《風味人間》之後的又一美食力作,其從製作、播出到聯動線上線下宣傳的全過程,也成為騰訊視頻定義「新紀錄片」的一次重要嘗試。帶煙火氣的「早餐」,是中國人的集體歸屬感作為現代人,我們總能為不吃早餐找出千萬個理由。
  • 紀錄片精品打造 鼓勵支持更多短視頻傳播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15日在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式上披露,國家將大力支持紀錄片創作和傳播,並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紀錄片精品。「紀錄片作為『時代影像志』,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傳播價值,是文化建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 巧用短視頻 《了不起的匠人》《初心》創新立意
    封面新聞記者荀超 見習記者陳荷 攝影陳羽嘯隨著視頻網站對版權節目爭搶力度的加劇,對自製網絡節目投資量級的加大,如何將大量優質內容的流量及話題效應發揮到最大,成了業內人士探討的重點。隨著這幾年移動網際網路井噴似的增長,「短視頻」三個字成為了社媒營銷最火爆的三個字,在討論時,人民網中央組主編申亞欣分享了短視頻在時政網絡節目創作中的一些特點。「短視頻首先的特點是去電視化,因為短視頻並不是剪短了的視頻。時政類短視頻突出運用同期聲、動畫,呈現出一系列去電視化風格。其次是場景化,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進行場景化的構建,形成沉浸式報導。
  • 教你製作個性化的美食類短視頻!
    不難發現在我們日常刷短視頻有美食一類的,美食的短視頻的播放完成度很高,而且人們對於美食也是無法抗拒的,只要做得好那就沒什麼很大的問題了。那麼現在美食類的短視頻那麼多,怎麼去做屬於自己的個性化短視頻呢?一、選題1.教大家如何做一道菜或者介紹美食製作小竅門,這一個題材是很多人會去做的大方向,一些短視頻的大咖也是如此的。常用視頻樣式配樂或解說+演示做法+寫明步驟2.介紹某一食物的功效以及美食體驗測評,對於食物的要求,那麼也是漲知識的時候,有點教育意思,哪一些能吃或者哪一些不能吃。
  • 周濤給紀錄片配音宣傳視頻曝光,面容略顯老態
    已經52歲的周濤仍舊活躍在工作的第一線,而這一次周濤自己發微博表示,給紀錄片《中國》配了七十個字的音。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就這僅僅70個字,周濤居然用了長達三個小時去錄製,可見其對這件事的上心程度。不僅如此,周濤還為這個紀錄片做了宣傳,在某短視頻網站上發布了自己的宣傳視頻,但視頻中周濤的模樣卻不是特別好,不知為何整個人看起來蒼老很多。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濤穿了一身純黑的職業裝,扎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低馬尾。整個人並沒有帶過多餘的首飾或者是化過於濃重的妝,看起來頗有幾分職業女性的色彩。
  •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6月,他領銜創作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2》圓滿收官,口碑與流量雙豐收;接檔播出的《尋味東莞》延續了火爆勢頭,許多城市的宣傳部門給他打來電話,力邀他去當地「尋一下味」。最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稻來」見到了陳曉卿。「稻來」是他三年前創辦的紀錄片實驗室,當時他剛剛進入商業平臺騰訊視頻,開啟了新的職業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