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4月11日 是世界帕金森日,今年是世界帕金森病被發現 201年。
帕金森病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40歲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較少見。我國65歲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是中 腦黑質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紋狀體DA含量顯著性減少而致病。
導致這一病理改變的確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2018年5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帕金森病被收錄其中。
1817年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 首先對此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同時患者可伴有抑鬱、便秘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症狀。帕金森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徵。一般的輔助檢查多無異常改變。藥物治療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左旋多巴製劑仍是最有效的藥物。手術治療是藥物治療的一種有效補充。康復治療、心理治療及良好的護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狀。
目前應用的治療手段雖然只能改善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有效的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PD患者的預期壽命與普通人群無顯著差異。
發病機制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PD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PD多在60歲以上發病,這提示衰老與發病有關。資料表明隨年齡增長,正常成年人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會漸進性減少。但65歲以上老年人中PD的患病率並不高,因此,年齡老化只是PD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遺傳因素在PD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自90年代後期第一個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發現以來,目前至少有6個致病基因與家族性帕金森病相關。但帕金森病中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還是散發病例。遺傳因素也只是PD發病的因素之一。
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Langston等發現一些吸毒者會快速出現典型的帕金森病樣症狀,且對左旋多巴製劑有效。研究發現,吸毒者吸食的合成海洛因中含有一種1-甲基-4苯基-1,2,3,6-四氫吡啶(MPTP)的嗜神經毒性物質。該物質在腦內轉化為高毒性的1-甲基-4苯基-吡啶離子MPP+,並選擇性的進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內,抑制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活性,促發氧化應激反應,從而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由此學者們提出,線粒體功能障礙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在後續的研究中人們也證實了原發性PD患者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活性在黑質內有選擇性的下降。一些除草劑、殺蟲劑的化學結構與MPTP相似。隨著MPTP的發現,人們意識到環境中一些類似MPTP的化學物質有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在眾多暴露於MPTP的吸毒者中僅少數發病,提示PD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除了年齡老化、遺傳因素外,腦外傷、吸菸、飲咖啡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或降低罹患PD的危險性。吸菸與PD的發生呈負相關,這在多項研究中均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咖啡因也具有類似的保護作用。嚴重的腦外傷則可能增加患PD的風險。
總之,帕金森病可能是多個基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病理生理帕金森病突出的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紋狀體DA含量顯著性減少以及黑質殘存神經元胞質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即路易小體(Lewy body)。出現臨床症狀時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紋狀體DA含量減少在80%以上。除多巴胺能系統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多巴胺能系統也有明顯的受損。如Meynert基底核的膽鹼能神經元,藍斑的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腦幹中縫核的5-羥色胺能神經元,以及大腦皮質、腦幹、脊髓、以及外周自主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紋狀體多巴胺含量顯著下降與帕金森病運動症狀的出現密切相關。中腦-邊緣系統和中腦-皮質系統多巴胺濃度的顯著降低與帕金森病患者出現智能減退、情感障礙等密切相關。
臨床表現帕金森病起病隱襲,進展緩慢。首發症狀通常是一側肢體的震顫或活動笨拙,進而累及對側肢體。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多的注意到抑鬱、便秘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症狀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見的主訴,它們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甚至超過運動症狀。
約70%的患者以震顫為首發症狀,多始於一側上肢遠端,靜止時出現或明顯,隨意運動時減輕或停止,精神緊張時加劇,入睡後消失。手部靜止性震顫在行走時加重。典型的表現是頻率為4~6Hz的「搓丸樣」震顫。部分患者可合併姿勢性震顫。患者典型的主訴為:「我的一隻手經常抖動,越是放著不動越抖得厲害,幹活拿東西的時候反倒不抖了。遇到生人或激動的時候也抖得厲害,睡著了就不抖了。」
檢查者活動患者的肢體、頸部或軀幹時可覺察到有明顯的阻力,這種阻力的增加呈現各方向均勻一致的特點,類似彎曲軟鉛管的感覺,故稱為「鉛管樣強直」(lead-pipe rigidity)。患者合併有肢體震顫時,可在均勻阻力中出現斷續停頓,如轉動齒輪,故稱「齒輪樣強直」 (cogwheel rigidity)。患者典型的主訴為「我的肢體發僵發硬。」在疾病的早期,有時肌強直不易察覺到,此時可讓患者主動活動一側肢體,被動活動的患側肢體肌張力會增加。
運動遲緩指動作變慢,始動困難,主動運動喪失。患者的運動幅度會減少,尤其是重複運動時。根據受累部位的不同運動遲緩可表現在多個方面。面部表情動作減少,瞬目減少稱為面具臉(masked face)。說話聲音單調低沉、吐字欠清。寫字可變慢變小,稱為「小寫徵」(micrographia)。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細動作可變的笨拙、不靈活。行走的速度變慢,常曳行,手臂擺動幅度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步距變小。因不能主動吞咽至唾液不能咽下而出現流涎。夜間可出現翻身困難。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常常將運動遲緩誤認為是無力,且常因一側肢體的酸脹無力而誤診為腦血管疾病或頸椎病。因此,當患者緩慢出現一側肢體的無力,且伴有肌張力的增高時應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早期患者的典型主訴為:「我最近發現自己的右手(或左手)不得勁,不如以前利落,寫字不像以前那麼漂亮了,打雞蛋的時候覺得右手不聽使喚,不如另一隻手靈活。走路的時候覺得右腿(或左腿)發沉,似乎有點拖拉。」
姿勢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的中晚期出現,患者不易維持身體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患者典型的主訴為 「我很怕自己一個人走路,別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個小石子都能把我絆倒,最近我摔了好幾次了,以至於我現在走路很小心。」姿勢反射可通過後拉試驗來檢測。檢查者站在患者的背後,囑患者做好準備後牽拉其雙肩。正常人能在後退一步之內恢復正常直立。而姿勢反射消失的患者往往要後退三步以上或是需人攙扶才能直立。PD患者行走時常常會越走越快,不易至步,稱為慌張步態(festinating gait)。患者典型的主訴為:「我經常越走越快,止不住步。」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現凍結現象,表現為行走時突然出現短暫的不能邁步,雙足似乎粘在地上,須停頓數秒鐘後才能再繼續前行或無法再次啟動。凍結現象常見於開始行走時(始動困難),轉身,接近目標時,或擔心不能越過已知的障礙物時,如穿過旋轉門。患者典型的主訴為:「起身剛要走路時常要停頓幾秒才能走的起來,有時候走著走著突然就邁不開步了,尤其是在轉彎或是看見前面有東西擋著路的時候。」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震顫和行動遲緩等運動症狀外,還可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非運動症狀。疲勞感也是帕金森病常見的非運動症狀。患者典型的主訴為:「我感覺身體很疲乏,無力;睡眠差,經常睡不著;大便費勁,好幾天一次;情緒不好,總是高興不起來;記性差,腦子反應慢。」
疾病預防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阻止疾病的發生和進展。當患者出現臨床症狀時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至少在50%以上,紋狀體DA含量減少在80%以上。因此,早期發現臨床前患者,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阻止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才能阻止疾病的發生與進展。如何早期發現臨床前患者已成為帕金森病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基因突變以及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嗅覺減退等PD的非運動症狀可出現在運動症狀出現之前數年,它們可能是PD發生的早期生物學標記物。多個生物標記物的累加有可能增加罹患PD的風險。有關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保護性藥物目前尚在研究之中。流行病學證據顯示每天喝3杯綠茶可以降低患帕金森病的風險。維生素E、 輔酶Q10 (點擊了解) 以及 魚油 (點擊了解)等可能對神經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疾病護理帕金森病患者的飲食無特殊要求。服用左旋多巴製劑的患者用藥應與進餐隔開,應餐前1小時或餐後1個半小時用藥。便秘的患者應多飲水、多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適當的運動對於患者的功能恢復有一定的幫助。近來研究表明,太極拳對於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幫助。早期患者日常生活可自理,至中期多數患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幫助。晚期患者日常生活需要照料。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的患者可給予鼻飼飲食。長期臥床著應定期翻身拍背,以避免褥瘡和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尿失禁者需行導尿。
其它:
帕金森究竟是個什麼病?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它也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疾病,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之後嚴重威脅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大*。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
首發症狀通常是一側肢體的震顫或活動笨拙,進而累及對側肢體。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步態障礙。
很多患者認為,帕金森病造成的生活不便遠比疾病本身更令他們難以忍受。
如果你的年齡超過50歲且出現以下症狀,那麼,需及時到醫院確診是否患上了帕金森。
震顫:震顫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特徵,在發病早期,患者會出現一側手指節律性的震顫,感覺手就像搓丸子一樣的運動,俗稱「搓丸樣動作」。這種震顫多發生於靜止狀態下,每秒持續約5~6次,但是活動後震顫的症狀會消失。
點肌肉僵直:當你起床後肢體的某一部分感到僵硬和遲鈍,或是活動時感到肢體不靈敏,說話聲音變小、單調或是嘶啞,就要當心了,儘快到醫院做個檢查吧。此外,德國最新的一項研究表示,身體單側肌肉緊繃且有疼痛感時,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病的早期症狀。
運動障礙: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老伴突然出現邁不開步子、轉不了身,或者繫鞋帶、洗臉、刷牙、*子時都很困難,應高度警惕患帕金森的可能性。這是因為帕金森的發生原因是大腦缺少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它是負責向肌肉傳達神經系統指令的,缺少了多巴胺,神經系統上傳下達就會出現障礙,如運動不能、動作幅度減小、運動遲緩等。
情感障礙:有的帕金森患者在震顫、僵直、運動障礙發生之前,就已經有了焦慮、抑鬱等情緒,常有悶悶不樂、不愛說話、反應遲鈍、食欲不振、悲傷哭泣等症狀。臨床研究發現30%~80%的帕金森患者有抑鬱、焦慮情緒。
嗅覺失靈:少數帕金森病人早期會出現嗅覺失靈的表現,甚至連油漆味都聞不出來。
紫薇星產品輔助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
學會與衰老,疾病友好相處
關注我們:
↓↓先試聽一下
不止試聽的這一個喔
閱讀原文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