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與西方發生過無數次海上戰爭,但取得完全勝利的次數卻不多。其中,第一次大敗荷蘭海軍是發生在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的料羅灣海戰。
01概況
料羅灣海戰發生於明朝崇禎六年(公曆1633年),明朝先後投入了戰艦150艘,參戰士兵達幾萬人;荷蘭方面派遣九艘帶加農炮的蓋倫帆船聯合劉香海盜共同抵抗清軍攻擊。清、荷兩軍在福建金門東海料羅灣展開激戰,明朝方面以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率領的部隊為前鋒,憑藉遠超荷軍的戰船與士兵,大敗荷軍,並將其逐出中國。
02背景
國內,鄭芝龍在天啟四年(1624年)便在臺灣設立旗號,招兵買馬,組建了一支實力強悍的部隊,而且鄭芝龍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以武力的方式逼迫明朝政府招撫,取得合法的地位,控制海疆,衝破海禁令,相繼平定了李逵其、鍾斌等海上武裝力量,聲望日漸高漲。
國外,荷蘭開始在東南亞進行香料貿易,在澎湖建立大本營,這一舉動令當時的明朝政府高度不滿,以優勢兵力包圍荷蘭人的大本營,並與荷蘭人交涉令其推出澎湖,但在交涉過程中,明政府給荷蘭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那就是若荷蘭人退出澎湖,福建政府願意保障福建至大員間的商業往來。到那時由於海禁令的影響,中國與荷蘭的公開貿易關係是被禁止的,福建政府無權這樣做。其後荷蘭人無法進入中國港口,只能依靠走私的方式進行貿易,面對這種狀況荷蘭人自然滿腹怨言,在崇禎六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對中國進行劫掠行動,目的是逼迫中國政府答應其貿易需求,並在劫掠途中儘量降低平民傷亡。
03雙方裝備對比
荷蘭方面,主力軍艦共十一艘,還有海盜劉香的五十艘海盜船,其主力戰艦都是蓋倫船,有兩層或多層甲板,裝備有加農炮,射程可達八裡左右。
明朝方面,戰船以戎克船(當時英語中稱中國帆船為junk,音譯為戎克船),體積較小,不能搭載更多的火炮和士兵,總體戰鬥力較弱,但明朝戰船數量眾多,更有近百艘小型火船。
04經過
崇禎六年七月七日,荷蘭軍方對明朝的南澳發起突襲,在其後的三個多月裡,荷蘭聯軍與明朝海軍爆發多次小型衝突,直至十月二十二日,爆發了寥落灣大戰,明朝以鄭芝龍部隊為先鋒,採用火海戰術,以大船炮火為掩護,小型火船上前打勾點火,荷蘭方面從未見過此戰術,傷亡慘重,多艘戰艦被燒毀,其餘戰艦在明軍強大的實力,面前紛紛潰敗逃竄。明軍乘勝追擊,一直將荷蘭人趕出中國。
05戰果
據《巴達維亞成日記》記載,料羅灣海戰俘虜荷蘭人近百人,殺死荷蘭人二十餘名,燒毀荷蘭主力戰船五艘,奪取荷蘭一艘主力戰艦及數隻小型戰艦,奪取兵器,航海圖鑑等物資頗多。隨後鄭芝龍剷除海上各個海盜利益集團,掌握了貿易網絡,開闢了對日貿易,是福建沿海地區成為穩定的貨源地和轉運中心,極大地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