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故事,我們現代人是家喻戶曉,為人稱道的是,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人佔據三十多年的臺灣島,現代的一些史學家評論,如果當初沒有鄭成功的收復臺灣,估計臺灣島過個一兩百年就成為荷蘭固有領土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如果沒有鄭成功,那麼臺灣一直落在荷蘭人手裡並不是一件好事,鄭成功能夠收復臺灣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他不是一個國家的代表,如果他搶回臺灣,荷蘭人伺機報復的話也只會遷怒於明朝,但明朝早就被清朝給滅亡了,荷蘭人找誰去報仇。
鄭成功阻止荷蘭入侵,守土有功
並且在鄭家統治臺灣的幾十年時間裡,荷蘭剛好還在搶奪其他的殖民地,並未有餘力去奪回臺灣,而到了康熙後期,荷蘭人終於可以抽身出來,可是鄭家卻歸降了清朝,這讓荷蘭人有苦說不出,你又不能去打吧,畢竟這是明朝幹的事,清朝不背鍋,你要打吧?清朝就有藉口說這是保護領土戰爭。
如果荷蘭人佔據的臺灣一直不被鄭成功奪走,那麼到了清朝和荷蘭單獨對峙,那麼荷蘭人就有理由派重兵保護臺灣,清朝政府也是很難收復臺灣,畢竟在水軍作戰上,荷蘭是數倍強於清朝。也因此,鄭成功的收復臺灣是為國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然而,現代不少史學家認為鄭成功之後,臺灣再無英雄式人物,這種言論太過片面。其實鄭成功的兒子鄭經一點也不比老爹差,至少在鄭經執政時期,臺灣的防禦系統是一個鐵桶一樣,清朝根本打不進臺灣,而荷蘭也是無法滅掉鄭家。
鄭經娶四弟乳母,惹怒鄭成功
鄭經是一直陪著鄭成功南徵北戰的兒子,也因此,鄭成功十分的信任和喜愛自己這個大兒子;後來鄭成功去臺灣後,金門和廈門就交給鄭經留守,鄭成功對這個兒子是給予了很大的厚望,甚至還撮合原來明朝的兵部尚書的孫女嫁給自己兒子。
但鄭經畢竟是一個年輕人,而且還是一個很有浪漫情懷的文藝青年,鄭經不喜歡政治包辦婚姻,也因此他和這個原配妻子的關係並不好;而這個原配妻子也覺得自己是功勳之後,就不怎麼看得起鄭經,鄭經婚姻和愛情都感到十分的挫敗。
後來,他遇到了自己的四弟的乳母陳氏,陳氏也是一個妙齡姑娘,她和鄭經是相遇後就彼此相見鍾情,後來鄭經索性就和他在一起,兩人還生下了一個兒子,鄭經看瞞不住了,於是就給老爹報告自己給他生了個孫子,鄭成功聽到後非常高興,準備大擺宴席。
不過當時的臺灣一些文人,聽說大公子和少公子的奶媽私通,就覺得有傷風化,甚至定義為敗壞倫理道德;鄭成功大擺宴席就成了文人的批鬥會,一大堆文人士族就宴會上批評鄭成功不會管教兒子,甚至質疑他能否治理好臺灣。
鄭成功是什麼人?他是典型的忠君愛國的英雄,他覺得自己這一生不能被兒子的一點汙點給毀了,於是下令處死了陳氏,但鄭經聽到父親的命令很不理解,兩情相悅怎麼了?就私自把媳婦給藏起來了。鄭成功知道後,氣的下令要把鄭經和他老媽、媳婦、兒子都處死,好在鄭經的叔叔苦苦相勸,最終才不了了之。
鄭經與鄭襲展開奪位之戰
一些小人就把鄭成功要殺鄭經的事給鄭經說了,鄭經聽完後也只是苦笑,他沒有恨他老爹,因為常年跟著老爹南徵北戰,他知道自己父親的不容易;後來鄭成功意外病逝,鄭經聽到後,想著去臺灣奔喪,但卻又聽說臺灣的一些迂腐的文人慫恿鄭成功的弟弟,準備讓他繼承臺灣統治者,鄭經聽完氣不打一處來,他不恨父親,但是他恨那些迂腐的文人。
於是鄭經和叔叔鄭襲的奪位之戰就打響,而清朝聽說這事後,就帶兵過來佔便宜,鄭經看到後方清朝大軍壓境,前方臺灣火燒眉毛,無奈之下,他屈辱地和清朝籤訂了朝貢,也因此,鄭經每年需要朝貢清朝一定的物資。
鄭經爭取到機會,一舉滅掉了叔叔的勢力,重登臺灣之主的位置,後來臺灣境內還是許多士大夫不停地慫恿鄭經的叔叔兄弟輩造反,鄭經執政的前半個時期都在不斷地平定內亂中進行,這也讓他心力交瘁,並且許多臺灣將領甚至直接背叛臺灣投奔大清去了。
鄭經籌備攻打大陸,卻與耿精忠交戰
鄭經用了很長時間終於讓境內安定了,鄭經馬上又要面對的是荷蘭和清朝的虎視眈眈,鄭經深知自己實力的不足,就通過和日本、大英帝國的通商,大力提升自己的作戰實力,甚至鄭經通過多方的交談,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軍事和經濟支持,鄭經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安定和籌劃攻打準備,終於等到了三藩之亂後,鄭經覺得時機到了,就率軍攻入福建廣東等地。
本來三藩一起攻打清朝是最好的選擇,但耿精忠覺得福建是自己的,鄭經帶著那麼一點人就敢來,於是拒絕了和鄭經的合作,但鄭經攻打清朝必須要經過福建,多次交涉無用後,鄭經直接佔領了福建的幾個地方,並通過這些地方作為根據地攻打大清。
但是耿精忠就火了,你還敢打我,於是耿精忠和鄭經倆人打起來了,三藩造反中,其實就吳三桂一支部隊在打清朝,而耿精忠和鄭經陷入了內亂之中。
結尾
三藩都被滅後,鄭經對光復大明感到徹底地絕望,他只能夠經營好臺灣,而到了執政後期,再也沒欲望去攻打大清,終日以玩樂度日;而恰恰就是他的玩樂不理朝政,導致了臺灣內勢力並起,幾個兒子也大打出手,最後鄭經在心力交瘁中黯然離世。
其實歷史中的鄭經並沒有那麼差勁,他的前半生是很勵志的,虎父無犬子,鄭經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僅把臺灣治理的很好,而且還多次出兵光復大明,但是這一切都是螞蟻撼大象,鄭經在一次的實力差距面前,不得不黯然絕望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