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阻止荷蘭入侵守土有功,兒子鄭經卻艱難執政,大戰耿精忠

2020-12-17 騰訊網

鄭成功的故事,我們現代人是家喻戶曉,為人稱道的是,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人佔據三十多年的臺灣島,現代的一些史學家評論,如果當初沒有鄭成功的收復臺灣,估計臺灣島過個一兩百年就成為荷蘭固有領土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如果沒有鄭成功,那麼臺灣一直落在荷蘭人手裡並不是一件好事,鄭成功能夠收復臺灣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他不是一個國家的代表,如果他搶回臺灣,荷蘭人伺機報復的話也只會遷怒於明朝,但明朝早就被清朝給滅亡了,荷蘭人找誰去報仇。

鄭成功阻止荷蘭入侵,守土有功

並且在鄭家統治臺灣的幾十年時間裡,荷蘭剛好還在搶奪其他的殖民地,並未有餘力去奪回臺灣,而到了康熙後期,荷蘭人終於可以抽身出來,可是鄭家卻歸降了清朝,這讓荷蘭人有苦說不出,你又不能去打吧,畢竟這是明朝幹的事,清朝不背鍋,你要打吧?清朝就有藉口說這是保護領土戰爭。

如果荷蘭人佔據的臺灣一直不被鄭成功奪走,那麼到了清朝和荷蘭單獨對峙,那麼荷蘭人就有理由派重兵保護臺灣,清朝政府也是很難收復臺灣,畢竟在水軍作戰上,荷蘭是數倍強於清朝。也因此,鄭成功的收復臺灣是為國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然而,現代不少史學家認為鄭成功之後,臺灣再無英雄式人物,這種言論太過片面。其實鄭成功的兒子鄭經一點也不比老爹差,至少在鄭經執政時期,臺灣的防禦系統是一個鐵桶一樣,清朝根本打不進臺灣,而荷蘭也是無法滅掉鄭家。

鄭經娶四弟乳母,惹怒鄭成功

鄭經是一直陪著鄭成功南徵北戰的兒子,也因此,鄭成功十分的信任和喜愛自己這個大兒子;後來鄭成功去臺灣後,金門和廈門就交給鄭經留守,鄭成功對這個兒子是給予了很大的厚望,甚至還撮合原來明朝的兵部尚書的孫女嫁給自己兒子。

但鄭經畢竟是一個年輕人,而且還是一個很有浪漫情懷的文藝青年,鄭經不喜歡政治包辦婚姻,也因此他和這個原配妻子的關係並不好;而這個原配妻子也覺得自己是功勳之後,就不怎麼看得起鄭經,鄭經婚姻和愛情都感到十分的挫敗。

後來,他遇到了自己的四弟的乳母陳氏,陳氏也是一個妙齡姑娘,她和鄭經是相遇後就彼此相見鍾情,後來鄭經索性就和他在一起,兩人還生下了一個兒子,鄭經看瞞不住了,於是就給老爹報告自己給他生了個孫子,鄭成功聽到後非常高興,準備大擺宴席。

不過當時的臺灣一些文人,聽說大公子和少公子的奶媽私通,就覺得有傷風化,甚至定義為敗壞倫理道德;鄭成功大擺宴席就成了文人的批鬥會,一大堆文人士族就宴會上批評鄭成功不會管教兒子,甚至質疑他能否治理好臺灣。

鄭成功是什麼人?他是典型的忠君愛國的英雄,他覺得自己這一生不能被兒子的一點汙點給毀了,於是下令處死了陳氏,但鄭經聽到父親的命令很不理解,兩情相悅怎麼了?就私自把媳婦給藏起來了。鄭成功知道後,氣的下令要把鄭經和他老媽、媳婦、兒子都處死,好在鄭經的叔叔苦苦相勸,最終才不了了之。

鄭經與鄭襲展開奪位之戰

一些小人就把鄭成功要殺鄭經的事給鄭經說了,鄭經聽完後也只是苦笑,他沒有恨他老爹,因為常年跟著老爹南徵北戰,他知道自己父親的不容易;後來鄭成功意外病逝,鄭經聽到後,想著去臺灣奔喪,但卻又聽說臺灣的一些迂腐的文人慫恿鄭成功的弟弟,準備讓他繼承臺灣統治者,鄭經聽完氣不打一處來,他不恨父親,但是他恨那些迂腐的文人。

於是鄭經和叔叔鄭襲的奪位之戰就打響,而清朝聽說這事後,就帶兵過來佔便宜,鄭經看到後方清朝大軍壓境,前方臺灣火燒眉毛,無奈之下,他屈辱地和清朝籤訂了朝貢,也因此,鄭經每年需要朝貢清朝一定的物資。

鄭經爭取到機會,一舉滅掉了叔叔的勢力,重登臺灣之主的位置,後來臺灣境內還是許多士大夫不停地慫恿鄭經的叔叔兄弟輩造反,鄭經執政的前半個時期都在不斷地平定內亂中進行,這也讓他心力交瘁,並且許多臺灣將領甚至直接背叛臺灣投奔大清去了。

鄭經籌備攻打大陸,卻與耿精忠交戰

鄭經用了很長時間終於讓境內安定了,鄭經馬上又要面對的是荷蘭和清朝的虎視眈眈,鄭經深知自己實力的不足,就通過和日本、大英帝國的通商,大力提升自己的作戰實力,甚至鄭經通過多方的交談,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軍事和經濟支持,鄭經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安定和籌劃攻打準備,終於等到了三藩之亂後,鄭經覺得時機到了,就率軍攻入福建廣東等地。

本來三藩一起攻打清朝是最好的選擇,但耿精忠覺得福建是自己的,鄭經帶著那麼一點人就敢來,於是拒絕了和鄭經的合作,但鄭經攻打清朝必須要經過福建,多次交涉無用後,鄭經直接佔領了福建的幾個地方,並通過這些地方作為根據地攻打大清。

但是耿精忠就火了,你還敢打我,於是耿精忠和鄭經倆人打起來了,三藩造反中,其實就吳三桂一支部隊在打清朝,而耿精忠和鄭經陷入了內亂之中。

結尾

三藩都被滅後,鄭經對光復大明感到徹底地絕望,他只能夠經營好臺灣,而到了執政後期,再也沒欲望去攻打大清,終日以玩樂度日;而恰恰就是他的玩樂不理朝政,導致了臺灣內勢力並起,幾個兒子也大打出手,最後鄭經在心力交瘁中黯然離世。

其實歷史中的鄭經並沒有那麼差勁,他的前半生是很勵志的,虎父無犬子,鄭經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僅把臺灣治理的很好,而且還多次出兵光復大明,但是這一切都是螞蟻撼大象,鄭經在一次的實力差距面前,不得不黯然絕望離場。

相關焦點

  • 鄭成功之子鄭經,雖名為「正經」,卻演繹了極為「不正經」的一生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安排自己的長子鄭經留守廈門、金門,自己親率兩萬五千名將士以及數百艘軍艦,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打敗了荷蘭侵略者,讓被荷蘭人佔領三十餘年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這之後,鄭成功又積極組織開墾、恢復生產,全力發展臺灣經濟,為臺灣地區的開發也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
  • 從鄭成功家族的興衰看臺灣的出路!
    1633年鄭芝龍在福建金門海戰中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從此控制海陸,向各商船收取保護費。(更多精彩內容請微信搜索「守仁讀書會」)不久,鄭芝龍又在明朝政府的要求下剿滅其它海盜,在虎門擊敗劉香;鄭芝龍因功被封為南安伯。鄭芝龍在福建任職期間,因福建旱災,曾組織大規模移民臺灣的舉措,規模多達上萬人。
  • 鄭成功兒子困守臺灣想要徵服菲律賓,最終沒能創造歷史
    鄭成功攻下了臺灣之後他就死了,他的兒子鄭經接替了延平王國的王位,開始了對臺灣18年的統治生涯,他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讓臺灣變得越來越中國化,到1667年的時候臺灣島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已經趕上了中國大陸,一片欣欣向榮,經濟強大了就想對外擴張,鄭經有兩個擴張目標,一個是徵服菲律賓,另一個就是反攻大陸。
  • 鄭成功因兒子鄭經婚外情:讓中國丟了一個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
    今日我們就來聊聊鄭成功與他兒子鄭經的故事。 收復臺灣,意氣風發 明朝時期,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掠奪掌控,就已經脫離了中國大陸的管轄。於是鄭成功作為愛國將領就被皇上賦予了收復臺灣失地的任務。
  • 歷史上的鄭經文武雙全,為何在《康熙王朝》中變得一無是處?
    此外,鄭經的歷史形象也被抹黑,被塑造成了一個殘暴不仁,一無是處的角色。比如說,鄭成功殺施琅全家,就改成了鄭經殺的;明明是清朝與荷蘭人勾結,改成了鄭經與荷蘭人勾結,甚至要出賣臺灣給荷蘭人;明明是鄭克塽守臺灣,改成了鄭經守臺灣。反正就是一堆屎盆子,全扣在鄭經的頭上。
  • 39歲鄭成功為何臨終前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兒?兒子鄭經做錯了一件事
    鄭成功39歲收復臺灣後,他的兒子鄭經因為做了一件很大的錯事,令他萬分生氣。一、臨終前的故事1662年五月初三的夜晚,鄭成功躺在病床上,身體忽冷忽熱,臉色蒼白,滿頭大汗。屋外風雨交加,雷聲滾滾,閃電不斷。他想爬起來,卻一不小心從床上滾落到地面。
  • 鄭成功39歲臨終前下令殺死妻子、兒子、孫子,為何?兒子行事齷齪
    鄭成功死前決定殺死至親,兒子鄭經的亂倫行為是主要原因。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領鄭家軍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中奪回寶島臺灣,結束了荷蘭長達38年的統治,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鄭成功維護了祖國的領土完整,功不可沒,鄭成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 歷史解密:鄭成功的兒子與乳母私通生子,氣死鄭成功,原來是遺傳
    但是,他的家人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尤其是他的老爹和兒子,這兩個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但是私人品德卻是和鄭成功差了十萬八千裡。最後,鄭芝龍跟隨商船來到了日本,並且結識了日本一個島主的女兒,這才有了鄭成功這個兒子,一段風流韻事導致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出生,也是奇妙的緣分。鄭成功的個人品行十分端正,可能他都以事業為重,而且形勢艱難,根本沒心思去想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但是鄭成功的兒子就不一樣了。
  • 鄭成功39歲猝死,為什麼在臨終前下令殺死老婆、兒子和孫子?
    而這個時候的臺灣,處於荷蘭人的佔領之下,要想收復臺灣,就要打跑這些荷蘭人。 清朝閉關鎖國,黃梧的這個餿主意功不可沒。 原來這個不孝子鄭經,在私通生下兒子以後,給遠在臺灣的鄭成功發了個喜訊,說自己的侍妾給其生了個孫子,聽說有孫子了,鄭成功自然高興啊,這豐厚的賞賜什麼的當然是少不了的,人之常情嘛。 可憐的鄭成功,哪知道自己的這個不正經兒子給自己玩了這一出!
  • 《康熙王朝》有沒有醜化鄭經?
    康熙1實際上,康熙朝徵服臺灣的時候,鄭經早就已經去世了,當時的實際掌控者是鄭經的兒子鄭克爽。鄭經憑心而論,《康熙王朝》對鄭經的刻畫並沒有太過於醜化,但也不是什麼「明君」。從劇情來看,鄭經確實為鄭氏政權立足臺灣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也善於政治角逐。如果我們把劇情當成史實的話,可以明白一點,就是鄭經的失敗不是由於他的過錯,而是由於歷史潮流更傾向於統一,他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無論其才能有多高,也阻止不了兩岸重新歸於一統的歷史大趨勢。
  • 談談鄭經當權期間「明鄭政權」的衰敗歷程
    毫無疑問,作為鄭成功精心挑選的繼承人,鄭經的所作所為對於整個「明鄭政權」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而言必然是有著重大的影響,在這一點上,儘管諸多現代作品對其能力和形象存在刻意貶低的現象,但也終究難以掩蓋他對「明鄭政權」乃正整個臺灣的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 鄭成功一代英雄,臨死前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原因令人悲嘆
    在長達半年的艱苦戰鬥中,在面對荷蘭先進的船堅炮利中,鄭成功以其敏銳的判斷能力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對荷蘭殖民者展開猛烈追擊,經過艱苦鏖戰,最終打敗荷蘭殖民者,成功收復臺灣。這也是鄭成功最光輝的事跡,他也因此被稱為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鄭成功一直以來都是倍受敬仰的民族英雄,正是他率領軍隊,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維護了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這份功績值得後世的推崇與緬懷。與此同時,鄭成功也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抗清將領,他率兵在東南沿海地區抵禦清軍南下,努力維持著南明政權的存續,成為了當時「反清復明」人士的重要希望。
  • 民族英雄鄭成功,臨終前,為何要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和兒子?
    鄭成功自幼聰明好學,帶兵打仗,兵書武器樣樣精通,鄭成功在國人的心中樹立了英雄的偉大形象,臺灣島當時被荷蘭殖民地所侵佔,是鄭成功拼盡全力把臺灣島從荷蘭人手中奪回,如果沒有他的勇往直前,恐怕至今臺灣島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
  • 鄭成功去世前,為什麼要下令殺掉自己的長子,妻子和長孫?
    鄭成功的死,有很大的原因是被他的長子鄭經給氣死的。他臨死前之所以下達這樣的命令,是因為他的長子鄭經做了一件讓他「羞於啟齒」的事情,而他的妻子董夫人和那個剛出生的小孫子,完全是無辜躺槍。鄭成功是明朝忠臣,一生致力於抗清,後來延續百年的秘密反清組織「天地會」的創始人就曾經是鄭成功的手下,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對臺灣38年的統治。鄭成功的妻子董氏,是禮部侍郎董颺先的侄女,在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做主下倆人完婚,婚後第二年生下了長子鄭經。
  • 鄭成功死前,想要殺死鄭經,可為什麼結果還是他接了班呢?
    可惜的是,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了。在死前,他因為一件事,非常氣憤,甚至直言要殺了自己的兒子鄭經。可是,沒想到鄭經沒死,反而接了班。鄭成功死前,想要殺死鄭經,可為什麼結果還是他接了班呢?要知道,當時鄭成功面臨的清軍壓力是很大的,把自己的兒子放在前線,足以說明對鄭經的信任。同時,廈門對當時的臺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廈門被清軍佔領了,那麼臺灣將成為孤島。後來其實也是這樣,康熙在佔領了廈門後,開始採取禁海令,對臺灣影響很大。
  • 鄭成功一代英雄,為何在臨死前,卻要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有一個英雄的定義,他們可以不為自己的利益而去犧牲和報效祖國,他們也是可以捨己救人,總的來說英雄這個概念讓人覺得很是感慨,因為不會有很多人原因舍掉自己而卻獲取別人的生命,在我們國家也是有很多的英雄,數不盡,愛國英雄,抗敵英雄,他們身上那些大無畏的精神,其實是我們所缺少的,也是值得我們去敬佩的,鄭成功其實也是一代英雄,但是讓人很是納悶的是鄭成功在自己臨死前的時候,也是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和兒子
  • 那個挖了鄭成功祖墳的黃梧,後來怎麼樣了?
    文/晚風暮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延平郡王鄭經利用「三藩之亂」,出兵收復福建漳州,清廷海澄公黃芳度走投無路投井自殺。鄭經下令把他的屍體撈上來大卸八塊,將他已經入土安葬的父親挖出來開棺戮屍,最後,還將漳州城內黃氏一族無論老幼全部處死。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劍指菲律賓,欲將其納入版圖,因一場告狀未成行
    比如說明末,幾個南明小朝廷都招架不了清兵的凌冽攻勢,所以鄭成功向海外發展,把盤踞我國臺灣的荷蘭鬼子打跑了,自己佔據了臺灣,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反清復明。但是鄭成功也深知臺灣孤懸海外,古代交通通訊條件下,你想反攻清朝是很難的,所以鄭成功曾經一度把眼光放到了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