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之子鄭經,雖名為「正經」,卻演繹了極為「不正經」的一生

2020-12-22 王府史話

一提到鄭成功,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肅然起敬。正是他率領軍隊,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維護了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因此一直以來,他都是倍受人們敬仰的民族英雄,為後世所緬懷與推崇。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當時以及對於後世都有著極強影響力的英雄人物,卻是以一種近乎於被「活活氣死」的方式憋屈收場,不免讓人倍感惋惜。而令人在遺憾之餘更加感到極度氣憤的是,給予鄭成功內心以「致命一擊」的並不是外人,恰恰是他一直都非常信任與器重的長子鄭經。

縱觀鄭經的一生,他「坑」過自己的父親,「坑」過自己的戰友與盟友,對於敵人則更表現出的是「毫無底線」,雖然他的名字叫做鄭經,諧音即為「正經」,可他卻是將人生的「不正經」演繹到了極致。

(圖片來源於網絡)

鄭經的不倫行為,致使鄭成功被「活活氣死」。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安排自己的長子鄭經留守廈門、金門,自己親率兩萬五千名將士以及數百艘軍艦,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打敗了荷蘭侵略者,讓被荷蘭人佔領三十餘年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這之後,鄭成功又積極組織開墾、恢復生產,全力發展臺灣經濟,為臺灣地區的開發也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

然而,鄭成功的身體狀態與精神狀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每況愈下。這其中,有水土不服的原因,同時也有著過於操勞、缺乏休息的緣故,但最為重要的是,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後,他接連遭受了三次非常重大的精神打擊。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就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下令處死。

鄭芝龍在順治三年(1646年)投降清朝後,順治皇帝就一直希望通過鄭芝龍招降鄭成功,但是鄭成功非但沒有投降清朝,反而就此與鄭芝龍斷絕了父子關係,積極堅持抗清,期間還率兵北伐南京,攪得整個東南沿海地區是不得安寧。

而這次,鄭成功又拿下了臺灣,隔著臺灣海峽,藉助其海軍實力上的優勢,繼續與清朝繼續對峙,而清軍則對鄭成功只能望洋興嘆,無可奈何。

於是,鄭芝龍就此失去了其應有的政治價值,而清朝朝廷這面對於鄭芝龍也徹底失去了信心。順治十八年(1661年),也就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同一年,順治皇帝去世,繼位的康熙皇帝,在鰲拜等輔政大臣的主張下,下旨將鄭芝龍處死,此後更是將鄭成功家的祖墳進行了破壞。

鄭成功聽聞後是氣血攻心,憤怒不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清朝頒布「禁海令」,從此東南沿海是「片板不得入海」。

此舉這相當於就直接切斷臺灣與東南沿海各地的貿易往來,讓地處臺灣和金夏的鄭氏集團在經濟發展上,受到了沉重打擊,也讓島內人心開始浮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次便是鄭成功長子鄭經不倫事件的發生,對於鄭成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前文中也說到了,就在鄭成功率領大軍收復臺灣的時候,鄭經被安排留守大陸的金廈地區。

而就在鄭經留守期間,鄭經與其幼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還生下了一個兒子,並且鄭經是主動告知了鄭成功,更是大言不慚的問其討要封賞。

鄭成功雖然出身海盜世家,又是常年行走於行伍之列,但是他畢竟是跟隨名儒錢謙益學習《四書》《五經》,深知「禮義廉恥」,不然他也不會在自己父親已然投降的情況下,繼續堅守「忠君愛國」之道,進而奉明朝為正朔與清軍對抗。

於是鄭成功在得知此事後非常的氣憤,借著派自己的弟弟鄭泰帶著自己的旨意前往金廈地區處決自己的這個「不孝之子」。

然而,此前一貫服從聽命於自己的鄭泰,竟然選擇袒護鄭經,並且在此之後,鄭成功再次下令要處死鄭經的時候,更是無人願意前往。這樣一來鄭經依舊可以逍遙存世,而鄭成功卻是怒不可遏。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終於,在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也就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僅僅半年之後,鄭成功暴斃身亡,年僅39歲。據《臺灣縣誌》記載:

「當國姓公臥病的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狂風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臺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可以說,鄭成功的英年早逝,鄭經是要承擔非常重要的責任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就在鄭成功死後,鄭經馬上加入到了權力的爭奪戰之中,而為了奪取臺灣的控制權,他不惜將駐守金廈地區的主力全部調走,進而讓清軍非常輕易的就佔領了金廈。

揮師回臺的鄭經,也打敗了在暫攝臺灣事務的鄭襲,並對其黨羽進行了清算,與此同時除掉了包括鄭泰在內的一眾反對者,最終以武力奪權的方式,襲承了鄭成功延平王的爵位。

只是,經過這次內部的動蕩,鄭氏集團的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並且臺灣朝堂上長時間處於人心惶惶、朝不保夕的狀態,內部已然是嚴重缺乏向心力。而在金夏地區的丟失後,鄭經失去了鄭氏集團在大陸的最後據點,只得困守臺灣孤島,戰略生存空間也被進一步壓縮。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藩之亂」中,鄭經又將盟友「坑」了個遍。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亂」就此爆發。叛亂之初,吳三桂趁著清軍疏於防備、立足未穩,迅速攻佔了貴州、湖南以及湖北部分地區,與清軍隔長江對峙。康熙十三年(1674年),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率先相應吳三桂,並且迅速佔領了福建全境,同時出兵攻打浙江與江西。

此時對於吳三桂等叛軍來說,可謂是形勢一片大好,而這也無疑讓在臺灣的鄭經看到了「反清復明」的希望,於是,他接受耿精忠的邀請,親率全部主力,越過臺灣海峽,計劃與耿精忠兵和一處、將打一方,從而實現並肩作戰。

然而,耿精忠先是沒有答應鄭經在金廈地區以及漳州、泉州等地建立據點的要求,隨後更是直接拒絕了鄭經索要糧餉的請求,這也就直接激怒了鄭經。

於是,還未與清軍進行交手的鄭經,先和耿精忠較上了勁兒。他先是切斷了耿精忠的貿易往來,讓其遭受巨大的損失,之後又直接出兵與之交戰,迫使耿精忠不得不派兵救援迎戰,極大的限制了其在前線的作戰。直到耿精忠主動做出了讓步,鄭經這才罷手,雙方重新握手言和。

可就是經過鄭經這麼一鬧,讓耿精忠錯失了最佳的戰略時機,也使得康熙派遣而來的康親王傑書得以組織兵力進行抵抗,並就此開始反攻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軍攻克仙霞關,攻入福建境內,之後又接連重創耿精忠的軍隊,最終在清軍大兵壓境的局面下,耿精忠選擇了投降,而鄭經也要就此面對康親王傑書統領的清軍與耿精忠軍隊的雙重打擊。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經選擇了開闢「第二戰場」,就此轉戰廣東,開始找另外一藩,尚之信的麻煩,給其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儘管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並且佔領了包括潮州在內的一些沿海據點,可鄭經在戰爭中的消耗也是極為巨大,並且其想要從海上「支援」吳三桂,進而與之進行會師戰略目標也從未實現。

就這樣,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在沿海的所有據點全部被拔掉,而他也只能帶著殘軍敗將回到臺灣。

此時,「三藩之亂」中,只有吳三桂之孫吳世璠還在苟延殘喘,另外兩位尚之信與耿精忠,早已選擇了臣服。而這兩位,都曾經鄭經作為自己的盟友,可無一例外的皆遭受到了這位盟友的「背後一刀」,勢力大損,硬生生的被鄭經所「坑」慘。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康熙的談判中,鄭經不斷的出爾反爾,險些成為「民族罪人」。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鰲拜,開始真正掌握大權,同時也將解決臺灣問題,收復臺灣擺上了議事日程。

然而,朝中不少大臣對於收復臺灣持反對意見,他們更傾向於就此放棄臺灣。

一來,鄭氏集團以海軍見長,而清軍的海軍勢力薄弱,完全無法與之一戰,臺灣海峽成為了當時清朝這面不可逾越的「鴻溝」,特別是此前三次武力徵討臺灣皆以失敗告終,給清朝以極大打擊與震撼。

二來,臺灣不僅地方小,人口有限,並且是孤懸於海外,於是朝中眾多的滿洲大臣都將臺灣視為「雞肋」般的存在。

三來,清朝剛剛入駐中原,定鼎天下,許多人都覺得,應該以鞏固基業為首要重任,臺灣問題就是解決也是要暫緩處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康熙皇帝對於收復臺灣,卻表現出了極強的決心。

一方面,孤懸海外的臺灣給大清王朝的東南沿海地區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特別是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是大清王朝的錢糧稅賦重地,關乎著整個國家和朝廷的財政命脈,不能不重視。

另一方面,這個時候的鄭氏集團不僅是武裝割據的政權,更是「反清復明」人士的希望,所以,康熙皇帝也需要通過蕩平鄭氏集團,以達到徹底清除「反清復明」勢力,維繫江山穩定的目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起初,康熙是一直奉行「和談」政策,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為此,康熙皇帝也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他「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保留其延平王的爵位,同時派遣同樣主張與臺灣鄭氏集團的進行和談的上書房大臣明珠前去進行談判。實際上,這是給予了鄭經同吳三桂、尚可喜等人一樣的「待遇」。

可鄭經在看到康熙皇帝做出了讓步,進而又「得寸進尺」的提出了新的條件。

「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

鄭經主張按照朝鮮之例解決臺灣問題,以造成臺灣事實上的「獨立」局面,而這也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極力反對。

「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髮,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也正是因為鄭經的「得寸進尺」,使得康熙「和平統一」的計劃就此泡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之後,「三藩之亂」爆發,這便有了前文中的鄭經率兵出徵,「三藩之亂」結束後,鄭經再度退守臺灣。

直到此時,康熙仍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並且再次派遣明珠與鄭經進行談判,可鄭經依舊堅持之前仿照朝鮮之例的主張,使得和談再一次破裂,和平統一也就此再無可能。

伴隨著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臺灣鄭氏集團內部再度陷入權勢爭奪之中,最終由鄭經之子鄭克塽接位,然而,內部的爭鬥再一次削弱了鄭氏集團的力量,進而使得康熙皇帝最終通過武力,迫使鄭克塽投降,最終將臺灣收復。

(圖片來源於網絡)

鄭經,雖名為「正經」,可他卻恰恰上演了極為「不正經」的一生。

因為他作風上的「不正經」,進而做出了與幼弟乳母私通生子這樣的不倫之事,直接令其父親、民族英雄鄭成功含恨而死。

因為他品格上的「不正經」,使得其對於三位盟友,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幾次三番的背信棄義,不僅不能成為其幫手,反而成為了牽制與掣肘,不斷地在「幫倒忙」。

而也是因為他在道義上的「不正經」,一心想要割據自立,不僅「毫無底線」的數次出爾反爾,不斷抬升與康熙和談價碼,甚至是一再妄圖製造臺灣割據的局面,阻礙臺海統一,險些成為了民族的罪人。

最終,又是因為他權謀上的「不正經」,過度的猜忌,進而導致了在他去世之後,整個鄭氏集團是一盤散沙,而先後兩次皆與鄭經密切相關的內鬥,極大的削弱了臺灣的勢力,最終導致了整個鄭氏集團的覆亡。

就這樣,鄭經,用他的「不正經」,「坑」慘了幾乎所有與他相關的人,直至「坑」掉了他自己,以及整個鄭氏集團。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39歲鄭成功為何臨終前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兒?兒子鄭經做錯了一件事
    「我鄭成功,三生有幸得先帝恩寵,封國姓爺、延平王,一生徵戰無數,精忠報國,可還是沒能復明啊!雖我收復臺灣,可永曆帝遇害,父親降清被斬,我心如刀絞。我兒鄭經又與乳母陳昭娘私通,如此失德,有辱我家門,有辱我一生清譽啊!我下令:吾妻管教無力,殺之;子鄭經通姦,杖斃;昭娘通姦,沉海;孫同昭娘沉海!手下竟然不聽我的命令,我軍威何在?
  • 鄭成功39歲猝死,為什麼在臨終前下令殺死老婆、兒子和孫子?
    鄭成功的第三件煩心事,兒子鄭經的"不正經",導致其身體垮掉 本來,前面那些煩心事,一時半會兒還不至於導致鄭成功的身體垮下去,畢竟假以時日,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但就在鄭成功最為焦慮的時候,他收到了一封來自唐顯悅的問責信。正是這封信,要了鄭成功的命。
  • 鄭成功死前,想要殺死鄭經,可為什麼結果還是他接了班呢?
    可惜的是,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了。在死前,他因為一件事,非常氣憤,甚至直言要殺了自己的兒子鄭經。可是,沒想到鄭經沒死,反而接了班。鄭成功死前,想要殺死鄭經,可為什麼結果還是他接了班呢?1664年,鄭經向鄭成功匯報,稱侍妾生下了一子,名鄭克臧。其實他是騙了鄭成功的,這個孩子是他與四弟鄭睿的乳母陳氏(昭娘)私通所生的。那麼原配肯定不高興,再說了人家原配也不是一般人,她的父爺爺是原兵部尚書唐顯悅,這老先生直接向鄭成功告狀了。
  • 鄭成功阻止荷蘭入侵守土有功,兒子鄭經卻艱難執政,大戰耿精忠
    鄭成功阻止荷蘭入侵,守土有功 並且在鄭家統治臺灣的幾十年時間裡,荷蘭剛好還在搶奪其他的殖民地,並未有餘力去奪回臺灣,而到了康熙後期,荷蘭人終於可以抽身出來,可是鄭家卻歸降了清朝,這讓荷蘭人有苦說不出,你又不能去打吧,畢竟這是明朝幹的事,清朝不背鍋,你要打吧?清朝就有藉口說這是保護領土戰爭。
  • 民族英雄鄭成功之死因三說
    一是「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說鄭成功長期徵戰馳騁,精殫積慮,復臺後又百廢待興,政務繁雜,致「積勞成疾,一病不起」。鄭成功在復臺過程中,雖戰事頻仍,但其自幼身健,臨終前五天還「登將臺,持千裡鏡」,巡視海域,得疾而終似不可能。近代學者王芸生在《臺灣史話》記載了鄭成功於1661年初率軍攻臺時,盤踞在臺灣的荷蘭侵略者拒降,鄭成功「率部圍城七日」,仍「面無倦色,指揮如常」,臺灣收復後,鄭成功立即著手臺灣的建設和開發,短短一年中,臺灣「軍民足食,臺灣從此日益興旺」,「眾皆信服」。
  • 鄭成功臨終時為何下令殺死自己的家人?這段醜聞鮮為人知!
    鄭成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明朝滅亡後,他致力於反清,還率軍收復臺灣,以臺灣和福建一帶為根據地,頑強與清廷周旋,是清廷的眼中釘,肉中刺。拿下臺灣不久後,鄭成功因疲勞過度臥病不起,隨後早逝,年僅39歲。
  • 鄭成功臨終前,為何要派人殺了自己的妻兒?原因很簡單
    別看鄭經的名字一派正經的,可他做起事來卻能把他老子的臉面丟盡。鄭成功因長期處理政治上的事,對兒子的教育也是鮮少過問,因此鄭經一直都是母妃董氏在教導。不過,作為一個父親鄭成功對兒子的未來還是很在意的。在鄭經18歲那年,鄭成功為了兒子將來的為政之路好走路一點。專門將當時兵部尚書唐悅顯的女兒指給了鄭經為正妻。可惜的是,這場政治聯姻一直都是雙方大人的一廂情願。
  • 鄭成功因兒子鄭經婚外情:讓中國丟了一個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
    ''治家都不正,還如何治理國家?''這是唐顯悅走時留下的一句話,也深深刺痛了鄭成功的臉面。 滯緩攻佔,整頓家風 在了解過事情的經過後,鄭成功怒不可遏,兒子鄭經居然和自己弟弟的乳娘陳氏有了婚外情。
  • 鄭成功之死,不為人知的隱情
    鄭成功之死,從書中記載來者,就給我們留下很多可疑之處。鄭成功年僅38歲就暴病去世。當時就有不少人懷疑是否有人做手腳。誰會做手腳呢?清廷無疑是最大的懷疑對象。鄭成功割據臺灣,時不時侵擾沿海地區,對清廷的威脅不小,清廷又沒有足夠的海軍力量與鄭成功抗衡,要想除掉鄭成功,只能收買內部人下毒。清廷雖有動機,但無明確的害人主謀,又有海洋間隔,想收買內部人也很難,清廷應無此能力解決這一難題,鄭成功之死應與清廷無關。不是清廷,那就是內部的權力爭鬥。
  • 鄭成功臨終前為何對親人痛下殺手,下令處死妻子、兒子及孫子
    話說鄭成功這一生算得上妻妾成群,他的夫人董氏為他生下了一個長子,名為鄭經。作為家中的第一個男孩,鄭成功的第一個兒子,他自是喜歡得不得了。但是隨著兒子的長大,他卻做了一件有違倫理的醜事,這也是鄭成功臨終前會決定處死三人的直接原因。
  • 歷史上的鄭經文武雙全,為何在《康熙王朝》中變得一無是處?
    《康熙王朝》是一部歷史正劇,背景故事是清朝世祖順治帝的末年和聖祖康熙帝在位時的事跡,刻畫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滿傳奇的一生。一般來說,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出於藝術加工來看,都會有一定的修改,但還是要符合大致的歷史走向的。
  • 鄭成功:成功的背後是敢於大義滅親的勇氣,復土復國高於一切!
    加之鄭成功也很放心的將廈門交給鄭經,所以即便前有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的降清,筆者也絲毫不懷疑鄭成功對鄭經的信任以及鄭經自身的守城能力。本來「丈夫出徵開疆拓土,妻兒留守後方以消除他的後顧之憂」這是自古以來最理想也是最穩妥的一種戰爭方式了,但鄭經那並不牢固可破的性格又給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喜悅增添了一種似乎是夕陽之美的蒼涼感。
  • 鄭成功年僅39歲暴病而死,為何臨終前,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子和孫子
    鄭成功年僅39歲暴病而死,為何臨終前,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子和孫子 1661年年底,鄭成功經過8個月的苦戰,擊敗荷蘭殖民者,成功收復臺灣,為鄭家軍的持續發展開創嶄新局面。不久後又得知身在廈門的嫡長子鄭經喜得麟兒,雖為妾生子,但後繼有人,仍屬喜事一件。未曾想被部屬揭開真相,並因此受到指責。
  • 王忠孝與鄭成功家族的姻親關係考
    鄭成功在廈門設立儲賢、育胄兩館,廣納遺臣賢士,培育抗清志士後代。王忠孝與沈佺期、辜朝薦、盧若騰等都趨赴廈門、金門,依附鄭成功。鄭、王意氣相投,成為知己,鄭成功多次要委以官職,並時常徵詢軍國大計,他雖未受官職,但對軍國大事則時常建言,《惠安王忠孝公集》中王忠孝給鄭成功的十幾封書札即為明證。王忠孝並推薦同安教諭陳鼎之子陳永華給鄭成功,說陳有「經濟之才」,即被用為參軍。
  • 鄭成功是怎麼死的?
    作為一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的不朽功績,被人們長期稱頌的並非那矢志不移的抗清功業,而是收復臺灣、統一祖國、開闢荊榛的偉大壯舉。為了達到恢復大明天下的目的,鄭成功殫精竭慮,將個體生命的能量幾乎發揮到了少有的極致狀態。據一則史料記載,鄭成功曾一再遣使日本,意欲借兵抗擊清廷。
  • 38歲暴卒:鄭成功到底是怎麼死的?
    鄭成功聽到消息後,捶胸頓足,望北慟哭道:「你要是聽我的勸告,怎麼會招來殺身之禍?」不久鄭成功又得知,叛將黃梧在自己家鄉挖了鄭氏祖墳,鄭成功更是捶胸拍案,整天哀傷慟哭。他咬牙切齒發誓說:「人活著結下怨恨,與死者有什麼關係呢?要是有一天我領兵打回去,我不一寸寸地將你碎屍,我就枉作人間大丈夫了。」鄭成功的願望在14年後實現,鄭經攻陷漳州時,也挖了黃梧的墳鞭屍,替父親雪了恨。
  • 鄭經:「豎子」不足與謀
    翌年,其長子鄭經在謀臣陳永華的輔助之下一舉剪除了鄭襲(鄭成功之弟)及其黨羽勢力,迅速平定了爆發於叔侄之間的「延平王位之爭」,並成功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統治權益。靖南王耿繼茂及福建總督(地方官員)再次遣使赴銅山招撫,最終仍以鄭經拒絕削髮登岸而談崩。第三次,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此次清廷提出了通商、納貢稱臣及遣子入京為質三個條件,希望鄭經能夠率眾歸降,然鄭經卻以「合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為由婉拒。
  • 民族英雄鄭成功臨終之謎:自己猝死,又下令斬殺妻子、兒子和孫子
    由此可見,鄭成功的殺親令,至少不是心甘情願發出的,甚至真實性都值得懷疑。其次,鄭成功沒理由下這麼狠的命令。給鄭經生下兒子的乳母陳昭娘,並非鄭經的乳母,而是他的四弟鄭睿的乳母。按照古人標準,與「三父八母」的性行為叫亂L,陳昭娘不在「八母」之列,鄭經亂L的帽子戴得有點勉強。
  • 鄭成功兒子困守臺灣想要徵服菲律賓,最終沒能創造歷史
    鄭成功攻下了臺灣之後他就死了,他的兒子鄭經接替了延平王國的王位,開始了對臺灣18年的統治生涯,他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讓臺灣變得越來越中國化,到1667年的時候臺灣島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已經趕上了中國大陸,一片欣欣向榮,經濟強大了就想對外擴張,鄭經有兩個擴張目標,一個是徵服菲律賓,另一個就是反攻大陸。
  • 歷史冷知識——鄭成功在日本還有個親弟弟,至今日本仍有其後人
    鄭芝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一生有七個兒子,《清史稿》卻只記載了六個人,分別是長子鄭成功、次子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三子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四子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五子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六子鄭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