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有講,後人不懂傷寒卒(雜)病論的意思,不僅將「卒」改成「雜」,還把全書拆成兩本,一本《傷寒論》講外感病,一本《金匱要略》講雜病。
但我們說,《傷寒卒(雜)病論》是論述生命系統受到阻礙(傷寒了)纍積到一定程度而運轉不暢(以及怎麼恢復正常運轉)。
在這個原意下,我們來看看《金匱要略》的目錄:
金匱要略方論序
卷上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卷上 痙濕喝病脈證第二
卷上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卷上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卷上 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卷上 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卷上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卷上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卷上 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卷中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卷中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卷中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卷中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卷中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卷中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卷中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卷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卷中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卷下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卷下 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卷下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卷下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卷下 雜療方第二十三
卷下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卷下 果實菜穀禁忌並治第二十五
還是在講生命系統受到了阻礙,會造病。
哪怕是懷孕、生產,甚至上吊自殺,溺死這種,都提到了怎麼治。
其實這些也是阻礙,程度不同而已。微細的方面,也提到了那些那些不能吃,吃完了怎麼辦啥的。
只是看上去,並不像《傷寒論》的內容比較系統。
(可是,《傷寒論》在辨六病証並治之後的篇章,也有大段像「雜病」的內容呀)
不過,再仔細看看,也是有系統的嘛,就是換一個角度,比較關注外來的阻礙源。
金匱要略的第一篇,有幾小段我較喜歡,摘錄如下(肝病通過實脾治也出自這篇,朱先生已提過):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論十三首 脈證二條)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荊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藏府之紋理也)
。。。。。。
問曰:脈脫,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婬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裡,馨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溼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膚,溼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問曰: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師曰:五藏病訣有所*得者愈,五藏病訣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玻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
最後,一個小小的體會。
祖先花了上萬年級別的時間去觀察、記錄、分析、歸納、找到規律、認識真理(道),並通過文字載體,將道傳下。
祖先說,依道行事,會輕鬆,
依道保養身體,會輕鬆,
依道去知病、治病,會輕鬆,
就差說,天地規律是你的後盾,
你可以放輕鬆去做想做的事情,之後養回來就好了。
傳道圖
老爺子,又見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