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論》說什麼

2021-03-01 湘潭道南書院

湘潭道南書院二〇一六年十月禪修報告

《佛性論》說什麼

道南書院副院長

魏盛  理學博士

 

一、《佛性論》是佛法的重要論典,講述佛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成佛。

 

二、《佛性論》的作者是世親菩薩,精通大小乘經論;譯者是真諦法師,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並稱為四大譯家。

 

三、「佛性」即「眾生皆具成佛之因」。

1、佛性是我們本來有的「真如」境界,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為法。凡夫的佛性被煩惱所覆蓋,也就是真如被「我執」、「法執」所障礙;如果認識到「我空」、「法空」的道理,本有的「真如」就能顯現出來。

2、無為法的真如,不離有為法的願行。初發菩提心,即是初發意菩薩。

3、發願之後,需要實際的踐行。修習加行,圓滿福慧,究竟成就佛智、斷盡煩惱、普度眾生,為佛如來。

 

四、佛性是無本質性的「無自性」,不是本體、實體。這正是唯識學的了義教法:

1、無相性:一切的存在都是名言所顯,本來沒有什麼相;

2、無生性: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所生,並非由自能生;

3、無真性:一切的存在,在真相之外並沒有什麼實在性。

 

五、佛性又稱為「如來藏」,即「一切眾生是如來藏」。

1、所攝:一切眾生都在真如境界中,被如來智慧的法身所攝持;

2、隱覆:眾生本有的如來性,被煩惱隱覆而不見;

3、能攝:如來果地的無量功德,在凡夫因位即已攝盡。

 

六、眾生有四種障礙,不能得見本有的佛性,由四種因對治:

1、闡提:迷戀生死、不樂涅槃,憎背大乘佛法,由修習信樂大乘而斷除;

2、外道:缺少正法、執著我見,由修習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而斷除;

3、聲聞:恐懼生死、定執苦想,由修習破虛空三昧而斷除;

4、獨覺:不願助人、捨棄眾生,由修習菩薩大悲而斷除。

定性聲聞不能成佛,同於闡提;執著於「空」,同於外道,為佛急所呵斥,決定不許;唯有大乘行者,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無住而住:為大悲故,雖行生死而不染;為般若故,雖行涅槃亦非淨。

 

七、由上述四種因,能成就如來常、樂、我、淨四種功德。

 

八、學佛的基本條件:悲憫、聰明、吃苦。

 

九、佛性遍滿:凡夫不能證見佛性,是顛倒虛妄;菩薩能證見佛性,為無顛倒聖道;如來究竟證得佛性,成就四德究竟清淨。譬如土、銀、金器中,虛空遍滿、平等、無差別;凡夫、菩薩、如來三種階段中,如來法界亦復如是。

 

十、結合修行的階段,可將障礙佛性的客塵煩惱分為九類:

1、對欲行眾生:使眾生在欲界輪轉的極重的貪嗔痴;

2、對離欲眾生:使眾生在色界、無色界輪轉的微細的貪;

3、對離欲眾生:使眾生在色界、無色界輪轉的微細的嗔;

4、對離欲眾生:使眾生在色界、無色界輪轉的微細的痴;

5、無明住地:使阿羅漢無法徹底超越生死,由如來菩提所破;

6、見惑:凡夫見道時所斷除的煩惱;

7、思惑:聖者見道後修道所斷除的煩惱;

8、不淨地惑:障礙初地至七地菩薩的煩惱;

9、淨地惑:障礙八地至十地菩薩的煩惱。

 

十一、種種煩惱,由觀不淨、慈悲、因緣等,各別對治;或由觀真如,通能對治。

 

十二、如來藏的三種含義:

1、法身遍滿攝藏一切眾生。諸佛法身有二種:正得法身,是如來內證的無分別智境;正說法身,是如來的教法,包括了義說、不了義說。

2、真如在一切眾生中本無差別。若至客塵滅後名如來藏,所以說一切眾生為如來藏,能藏如來不得顯現。

3、由佛性而能成就諸佛三身:法身甚深、應身廣大、化身和善。在因地燻修真如,安立本願;由此本願,成佛之後,隨於三身能作利益眾生之事。

 

十三、本論的目的,就是為了破除下劣、高慢、妄執、誹謗、我執等五種過失,引生精進、恭敬、般若、權智、大悲等五種功德。

 

十四、佛性可總結為五點:

1、佛性是真實有;

2、依方便則可得見佛性;

3、得見佛性後有無窮功德;

4、無始以來,煩惱業報覆蓋佛性,而與佛性不相應;

5、無始以來,本有無量功德,而與佛性相應。

 

十五、法身、如來、真諦、涅槃,於如來性無有差別。

 

相關焦點

  • 《寶性論》說什麼
    《寶性論》說什麼道南書院副院長魏盛  理學博士 《寶性論》是佛性如來藏教法的重要經典
  • 眾生都具備「佛性」,佛性不會流轉,只是被覆遮了
    佛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人人本有,那麼我們的佛性在什麼地方呢?這座山就是我們自己,裡面的礦石也就是那些塵雜是我們這座山中的無明煩惱,黃金是我們的佛性,要想見到佛性,要先除去那些覆遮黃金的山石塵雜,所以說無明和佛性是在一起的,眾生想除無明,一定要把我相除去,除去我相即見到了無明也見到了佛性。用開悟的智慧去煉無明礦,自己的佛性就越煉越純了。
  •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佛性從何而來?動物也會有佛性嗎
    他首先不說疑問,他先讚嘆佛的果地,說: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這裡講到的這七種,都是佛圓滿了果位以後所得的殊勝功德。
  • 徹見佛性
  • 楊祖漢師伯《解行雙修——論牟宗三先生的研究方法論》
    《論牟宗三先生的研究方法論》第一次 鵝湖會講 發言稿(初稿)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祖漢瑞全兄的《牟宗三先生論陽明工夫要義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身體回歸法性,而靈魂本該回歸佛性只因迷惑去流浪生死。神識神識或心識都是佛教定義。佛陀在開悟前最先遇到的一些修苦行的人,極盡種種辦法讓身體受苦而求精神的解脫之樂。讓身體受苦不是精神解脫的因,身體沒有心意識的參與同木石一樣。佛陀出家初期就己悟到修行應從心意識(神識)下手,而不是這身體本身。
  • 他降臨人間,代表所有人佛性的覺醒
    四月初四文殊菩薩聖誕,四八初八佛陀就聖誕了,因為文殊菩薩的智慧降臨了,佛性就降臨了。可以說我們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安排得非常符合邏輯。所以想要找到自己的佛性,我們就要聽經聞法開智慧,開了智慧就知道:哦,原來我也有佛性!  釋迦佛陀是以兜率天宮白冠天子的身份化現為六牙白象而入母胎的。
  • 《傷寒論》筆記(六)
    第一集有講,後人不懂傷寒卒(雜)病論的意思,不僅將「卒」改成「雜」,還把全書拆成兩本,一本《傷寒論》講外感病,一本《金匱要略》講雜病。但我們說,《傷寒卒(雜)病論》是論述生命系統受到阻礙(傷寒了)纍積到一定程度而運轉不暢(以及怎麼恢復正常運轉)。
  • 佛性美學:魏晉時期婦女「美妝」
    佛家中的佛性美學,也因此被這些女性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額黃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種妝容,反映著魏晉婦女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嚮往。二、」佛性美學「與魏晉婦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1.離經叛道的魏晉婦女明白了額黃妝和佛性美學的關係之後,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魏晉婦女會如此青睞佛教之中體現出來的審美趣味呢?這就要從魏晉女性「離經叛道」的思想觀念說起了。
  • 紫砂中見佛性,這樣的壺你手裡有嗎?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有佛性的紫砂壺。  紫砂壺是包容各種屬性的,人給了它佛性,或者說,人的本身擁有佛性,那麼,壺自然也有佛性了,這樣有佛性的壺,你喜歡嗎?
  • 禪宗反對迷戀任何外在的佛,人要發現佛性而自在成佛
    佛性作為自性,是永遠存在的。它既不是從無到有,也不是從有到無。因此,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這樣的意義上,佛性是非常非無常;同時,它也是非善非不善。佛教的核心的問題是:人如何學佛並成佛?當然,這首先必須回答:佛是誰?佛究竟意味著什麼?禪宗智慧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把佛不僅理解為佛性,而且理解為人的自性。
  • 臺灣《聲韻論叢》第1-18輯目錄
    簡體字混亂古音聲母系統說111簡宗梧:徐邈能辨別輕重唇音之再商榷119金周生:漢語唇塞音聲母之分化可溯源於陸德明經典釋文時代說135黃坤堯:史記三家注異常聲紐之考察175陳新雄:陳澧切韻考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補充條例補例221孔仲溫:廣韻祭泰夬廢四韻來源試探 249孔仲溫:敦煌守溫韻學殘卷析論 2
  • 世人本具佛性 猶如太陽一般圓滿廣大 為何世人自己不知呢
    古德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古德說我們世人本具佛性,此佛性猶如太陽一般,圓滿廣大。既然本具佛性,那麼為何世人自己不知呢?只為五陰重雲覆障,眾生不見。古德的回答是,因為被五陰遮蓋,所以不見。這裡的五陰是何物?
  • 菩提道次第廣論(P396-398)
    又此諸義,中觀修次論及慧度教授論亦曾宣說。又辨中邊論說,由八斷行斷五過理,修奢摩他法,今善觀彼等諸心要義,略示一二全無杜撰。現在修靜慮者,且無此等之名。又有一類先學論時,雖知其名,然未善其義,後修行時,見無所須棄而修餘。又有眾多略得止品所攝正定,便謂已得空三摩地,或得內外所共第九住心定,便謂已得無上瑜伽具眾德相圓滿次第,及謂已得根本後得合雜無間無分別智。皆是未能善解之相。
  • 菩薩造論 | 中論(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相關銜接菩薩造論 | 關於《中論》菩薩造論 | 中論菩薩造論 | 中論(觀去來品 第二)菩薩造論 | 中論(觀六情品第三)菩薩造論 | 中論(觀五陰品第四)菩薩造論 | 中論(觀六種品第五)菩薩造論 | 中論(觀染染者品第六)菩薩造論 | 中論(觀三相品第七)菩薩造論 | 中論(觀作作者品第八)菩薩造論 | 中論(觀本住品第九)菩薩造論 | 中論(觀燃可燃品第十)
  • 【新書快報】《陳佩芬青銅器論集》
    《陳佩芬青銅器論集》陳佩芬 著,丁一民 編
  • 孟二冬|中國古代的詩歌發生論
    中國古代關於詩歌發生的理論,總其大要,有以下四種:一,「言志」論。二,「緣情」論。三,「發憤」論。四,「本原」論。 「言志」論肇始於《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朱自清先生以之為中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綱領」(《詩言志辨序》),它對後世詩論及詩歌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言志」的本義,無非就是言情、言意【1】。
  • 曾劭愷|論範泰爾對巴特的評價
    我一位非常要好朋友(頂尖的華人巴特學者),初次接觸範泰爾的文字時,得到了如此印象:「Van Til 的上帝論講的是古典形上學的、不變的理性上帝,其實還是來自亞里斯多德的上帝論傳統,因而根本無法理解巴特所講的行動和啟示的上帝…。
  • 惡搞漫畫:「佛性」拆彈專家拆彈不如剪鞋帶?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漫畫都能夠把你逗笑的,如今很多人的笑點也越來越高了,不妨來看一看小編推薦的惡搞漫畫吧,真的超級好笑,賊無釐頭,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看:搞笑漫畫之「佛性」拆彈專家拆彈不如剪鞋帶?惡搞漫畫:「佛性」拆彈專家拆彈不如剪鞋帶?今天的搞笑漫畫就到這裡,有沒有戳中你的笑點呢?感謝各位親愛的讀者閱讀本章漫畫,如果你喜歡小編所發布的內容,如您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大家在下方參與評論,喜歡的朋友們記得點讚關注小編!最後,祝大家開心快樂每一天!
  • 彌陀聖誕:彌陀饒舌,佛性超脫生死
    佛性超脫生死,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自性即彌陀,但真要超脫生死,永生不滅,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就要修,修圓滿成就,但極難,極難!唯有念佛法門信願持念,念六字洪名即可往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