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道南書院二〇一六年十月禪修報告
《佛性論》說什麼
道南書院副院長
魏盛 理學博士
一、《佛性論》是佛法的重要論典,講述佛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成佛。
二、《佛性論》的作者是世親菩薩,精通大小乘經論;譯者是真諦法師,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並稱為四大譯家。
三、「佛性」即「眾生皆具成佛之因」。
1、佛性是我們本來有的「真如」境界,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為法。凡夫的佛性被煩惱所覆蓋,也就是真如被「我執」、「法執」所障礙;如果認識到「我空」、「法空」的道理,本有的「真如」就能顯現出來。
2、無為法的真如,不離有為法的願行。初發菩提心,即是初發意菩薩。
3、發願之後,需要實際的踐行。修習加行,圓滿福慧,究竟成就佛智、斷盡煩惱、普度眾生,為佛如來。
四、佛性是無本質性的「無自性」,不是本體、實體。這正是唯識學的了義教法:
1、無相性:一切的存在都是名言所顯,本來沒有什麼相;
2、無生性: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緣所生,並非由自能生;
3、無真性:一切的存在,在真相之外並沒有什麼實在性。
五、佛性又稱為「如來藏」,即「一切眾生是如來藏」。
1、所攝:一切眾生都在真如境界中,被如來智慧的法身所攝持;
2、隱覆:眾生本有的如來性,被煩惱隱覆而不見;
3、能攝:如來果地的無量功德,在凡夫因位即已攝盡。
六、眾生有四種障礙,不能得見本有的佛性,由四種因對治:
1、闡提:迷戀生死、不樂涅槃,憎背大乘佛法,由修習信樂大乘而斷除;
2、外道:缺少正法、執著我見,由修習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而斷除;
3、聲聞:恐懼生死、定執苦想,由修習破虛空三昧而斷除;
4、獨覺:不願助人、捨棄眾生,由修習菩薩大悲而斷除。
定性聲聞不能成佛,同於闡提;執著於「空」,同於外道,為佛急所呵斥,決定不許;唯有大乘行者,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無住而住:為大悲故,雖行生死而不染;為般若故,雖行涅槃亦非淨。
七、由上述四種因,能成就如來常、樂、我、淨四種功德。
八、學佛的基本條件:悲憫、聰明、吃苦。
九、佛性遍滿:凡夫不能證見佛性,是顛倒虛妄;菩薩能證見佛性,為無顛倒聖道;如來究竟證得佛性,成就四德究竟清淨。譬如土、銀、金器中,虛空遍滿、平等、無差別;凡夫、菩薩、如來三種階段中,如來法界亦復如是。
十、結合修行的階段,可將障礙佛性的客塵煩惱分為九類:
1、對欲行眾生:使眾生在欲界輪轉的極重的貪嗔痴;
2、對離欲眾生:使眾生在色界、無色界輪轉的微細的貪;
3、對離欲眾生:使眾生在色界、無色界輪轉的微細的嗔;
4、對離欲眾生:使眾生在色界、無色界輪轉的微細的痴;
5、無明住地:使阿羅漢無法徹底超越生死,由如來菩提所破;
6、見惑:凡夫見道時所斷除的煩惱;
7、思惑:聖者見道後修道所斷除的煩惱;
8、不淨地惑:障礙初地至七地菩薩的煩惱;
9、淨地惑:障礙八地至十地菩薩的煩惱。
十一、種種煩惱,由觀不淨、慈悲、因緣等,各別對治;或由觀真如,通能對治。
十二、如來藏的三種含義:
1、法身遍滿攝藏一切眾生。諸佛法身有二種:正得法身,是如來內證的無分別智境;正說法身,是如來的教法,包括了義說、不了義說。
2、真如在一切眾生中本無差別。若至客塵滅後名如來藏,所以說一切眾生為如來藏,能藏如來不得顯現。
3、由佛性而能成就諸佛三身:法身甚深、應身廣大、化身和善。在因地燻修真如,安立本願;由此本願,成佛之後,隨於三身能作利益眾生之事。
十三、本論的目的,就是為了破除下劣、高慢、妄執、誹謗、我執等五種過失,引生精進、恭敬、般若、權智、大悲等五種功德。
十四、佛性可總結為五點:
1、佛性是真實有;
2、依方便則可得見佛性;
3、得見佛性後有無窮功德;
4、無始以來,煩惱業報覆蓋佛性,而與佛性不相應;
5、無始以來,本有無量功德,而與佛性相應。
十五、法身、如來、真諦、涅槃,於如來性無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