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四》講解101
阿難白佛言,也就是說前面在這個六決定義中,佛說了,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無有是處。現在這句話就被阿難拿過來反證佛言有誤了。白佛言,世尊,就是說如佛你所說,因地覺心欲求常住,就是說你因地所發的覺心與佛常住的不生滅果,要與果位名目相應,這個因與果的名目,也就是這個義理要相應。這裡的名目怎麼理解?
就是因的狀態要跟果的狀態步調一致,不能夠錯。因的狀態屬性是不生滅的,果才能得不生滅的果。現在因的狀態屬性是生滅的,怎麼講呢?他首先不說疑問,他先讚嘆佛的果地,說: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這裡講到的這七種,都是佛圓滿了果位以後所得的殊勝功德。這七種在這裡講的我們不可以錯解,因為我們在比如說講真如佛性的時候,就佛性來講,我們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都是未來佛。這是從理上來講,就是從本具上來講。但是這裡講的七種智慧,這七種功德,全是佛已經修成了,不但理上是,事上已經圓滿了。站在這個角度來理解。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第一個叫菩提,菩提是相對什麼言的?我們常說的煩惱即菩提,菩提是什麼?就是智德究竟了,智慧的功德已經究竟了,能夠斷煩惱,才稱之為菩提。煩惱即菩提,煩惱轉為菩提了,所以斷煩惱稱之為菩提,菩提是相對煩惱而言的。涅槃相對誰說的?對生死而言的,有生死就不得涅槃,得涅槃就脫離生死。
所以涅槃叫做斷德究竟,斷的功德究竟圓滿,斷什麼功德?斷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全部斷掉,稱之為佛的究竟無住大涅槃。什麼叫做真如?不妄,就不是假的,就叫做真。不異名如,不會變的就叫做如。所以佛證的菩提涅槃永遠不會變,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假,絕對是真實不虛,所以叫做真如。
什麼叫做佛性?既然真如既不假又不變,說明它不壞不變,就叫做佛性。在凡夫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修行的過程中還是這樣的,成佛了以後還是這樣子,淪回到畜生還是這樣子,生到天上還是這樣子。這個佛性不壞不變,這叫佛性。佛把可能性已經變為真實性了,所以這裡佛性就是佛顯現出來的性,叫做佛性。
庵摩羅識呢?就是我們常說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染的時候叫做阿賴耶,迷的時候叫阿賴耶;在淨的時候、在悟的時候就叫做庵摩羅。所以這庵摩羅識,就等於能夠分別一切法而沒有染著。阿賴耶呢,能夠變現一切法,念念染著。所以這裡叫做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就叫做只有一個心,一心生二門,我們這會兒生二門,生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這裡的一真就是指的空如來藏,沒有他物,只叫如來藏。什麼叫大圓鏡智呢?就是能夠洞照萬法而沒有分別,叫做大圓鏡智。很蒼白,我們現在只能用我們凡夫妄想的語言進行闡述了別,你真要知道這七種境界就是一種境界的暢快淋漓、徹底明了,就得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