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佛性從何而來?動物也會有佛性嗎

2020-12-17 每日一首佛歌

《楞嚴經·卷四》講解101

阿難白佛言,也就是說前面在這個六決定義中,佛說了,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無有是處。現在這句話就被阿難拿過來反證佛言有誤了。白佛言,世尊,就是說如佛你所說,因地覺心欲求常住,就是說你因地所發的覺心與佛常住的不生滅果,要與果位名目相應,這個因與果的名目,也就是這個義理要相應。這裡的名目怎麼理解?

就是因的狀態要跟果的狀態步調一致,不能夠錯。因的狀態屬性是不生滅的,果才能得不生滅的果。現在因的狀態屬性是生滅的,怎麼講呢?他首先不說疑問,他先讚嘆佛的果地,說: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這裡講到的這七種,都是佛圓滿了果位以後所得的殊勝功德。這七種在這裡講的我們不可以錯解,因為我們在比如說講真如佛性的時候,就佛性來講,我們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都是未來佛。這是從理上來講,就是從本具上來講。但是這裡講的七種智慧,這七種功德,全是佛已經修成了,不但理上是,事上已經圓滿了。站在這個角度來理解。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第一個叫菩提,菩提是相對什麼言的?我們常說的煩惱即菩提,菩提是什麼?就是智德究竟了,智慧的功德已經究竟了,能夠斷煩惱,才稱之為菩提。煩惱即菩提,煩惱轉為菩提了,所以斷煩惱稱之為菩提,菩提是相對煩惱而言的。涅槃相對誰說的?對生死而言的,有生死就不得涅槃,得涅槃就脫離生死。

所以涅槃叫做斷德究竟,斷的功德究竟圓滿,斷什麼功德?斷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兩種生死全部斷掉,稱之為佛的究竟無住大涅槃。什麼叫做真如不妄,就不是假的,就叫做真。不異名如,不會變的就叫做如。所以佛證的菩提涅槃永遠不會變,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假,絕對是真實不虛,所以叫做真如。

什麼叫做佛性?既然真如既不假又不變,說明它不壞不變,就叫做佛性。在凡夫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修行的過程中還是這樣的,成佛了以後還是這樣子,淪回到畜生還是這樣子,生到天上還是這樣子。這個佛性不壞不變,這叫佛性。佛把可能性已經變為真實性了,所以這裡佛性就是佛顯現出來的性,叫做佛性。

庵摩羅識呢?就是我們常說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在染的時候叫做阿賴耶,迷的時候叫阿賴耶;在淨的時候、在悟的時候就叫做庵摩羅。所以這庵摩羅識,就等於能夠分別一切法而沒有染著。阿賴耶呢,能夠變現一切法,念念染著。所以這裡叫做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就叫做只有一個心,一心生二門,我們這會兒生二門,生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這裡的一真就是指的空如來藏,沒有他物,只叫如來藏。什麼叫大圓鏡智呢?就是能夠洞照萬法而沒有分別,叫做大圓鏡智。很蒼白,我們現在只能用我們凡夫妄想的語言進行闡述了別,你真要知道這七種境界就是一種境界的暢快淋漓、徹底明了,就得成佛。

相關焦點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中國先祖有這樣認識很有智慧,對「靈魂」的定義很接近實相。「遊魂"自己做不了主,受業力牽引,因報受生。那我們修行修什麼?修我們這迷惑的「靈魂」,轉迷為悟,見到我們本來的面貌。那麼我們的肉體與這個叫「靈魂"的存在分離即一期生命結束。肉體四大假合分離,塵歸塵土歸土,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並沒有消失,只是分離而已。身體回歸法性,而靈魂本該回歸佛性只因迷惑去流浪生死。
  • 眾生都具備「佛性」,佛性不會流轉,只是被覆遮了
    佛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人人本有,那麼我們的佛性在什麼地方呢?佛菩薩無時不在掛念我們佛菩薩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掛念眾生,當我們墮落了,佛菩薩也會不失時機地去拯救我們,給我們一切機會來度脫我們。但是無論怎樣,成佛還是靠自己,佛菩薩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切機緣,來超拔我們,讓我們自己藉助佛菩薩的開示和說法,來尋找自己的佛性。《地藏經》說:「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地藏菩薩在幽冥界度眾生,到底能不能得度呢?
  •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枇杷樹神聽經念佛往生淨土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枇杷樹神聽經念佛往生淨土 我們在澳洲,澳洲同學大家都知道,學院停車場那邊有兩棵枇杷樹,這兩棵枇杷樹的樹神,學院在那裡十年了,他們在那裡聽經聞法十年,在那裡念佛十年,一個往生了業報有沒有罪?有罪,你自己要知道適可而止,不要去造重罪。飲食裡面我們採取素食,素食還是有生命,但是它的靈性沒有動物那麼高,它自己知道它是蔬菜,是一些花草樹木,它是來供給大眾的,它也知道它生命的期間。我們在圖文巴自己有個大菜園,前幾年菜園裡有一個絲瓜,它長的那個地方,絲瓜是藤子,在藤子後面,我們看不到,所以就沒有去採它。有一天它就託夢給悟謙,跟悟謙講,它已經很老了,趕快去採。
  • 《佛性論》說什麼
    湘潭道南書院二〇一六年十月禪修報告《佛性論》說什麼道南書院副院長魏盛  理學博士 一、《佛性論》是佛法的重要論典,講述佛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成佛。 二、《佛性論》的作者是世親菩薩,精通大小乘經論;譯者是真諦法師,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並稱為四大譯家。 三、「佛性」即「眾生皆具成佛之因」。1、佛性是我們本來有的「真如」境界,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為法。
  • 紫砂中見佛性,這樣的壺你手裡有嗎?
    在流傳至今的紫砂壺中,有不少壺都帶著佛家禪味,而自明時起,有不少壺以形、以刻入境,不斷發展變化,
  • 禪宗反對迷戀任何外在的佛,人要發現佛性而自在成佛
    與世界上所有的一神教或者是多神教不同,佛教中的佛不是在任何意義上的上帝或者是神靈,不管它們是自然神還是人格神。佛的本義是覺悟,也就是覺悟了人生和世界的終極真理。那些人之所以被稱為佛,是因為他們獲得了覺悟。作為佛的釋迦牟尼正是歷史上的一位覺悟者。他雖然是一位聖者,但他不是神,而是人。甚至他自己也認為,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既然佛是覺悟,那麼學佛和成佛的關鍵便也是覺悟。
  • 中國最有「佛性」的樹,內藏一尊60公分的佛像,佛像從何而來?
    樹其實是被人們認為最有靈性的植物之一,因為樹可以生長很久,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而經歷過這麼的風風雨雨的大樹,就非常符合中國人對於精怪世界的幻想,還有就是比如說生活得特別長久的動物,比如說千年烏龜啥的,都會讓人格外的尊敬,因為生活得久的,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又或者是植物,總是有它的過人之處的
  • 徹見佛性
  • 自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刮眼,豁然開朗
    赤水珠何覓,寒山渴莫吟。誰同論此理,杜口少知音。佛學融合了儒家的「人性化」和「心性化」的學說,將其融入了佛性的理論學說中。禪宗的主張「即心即佛」,把一切眾生乃至諸佛都歸結於「自心」。禪禪師了悟,我身即佛,無法即法,真如佛性,如同「金篦
  • 他降臨人間,代表所有人佛性的覺醒
    佛陀在經典裡多次提到,東北方大震那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菩薩與一萬菩薩常住其中而演說法。從物理空間上講,這裡的五頂山就是指我們中國的五臺山;如果從更深的法上講,也可以理解為,文殊菩薩是常住眾生的智慧心中。當我們崇敬智慧、追求智慧、發揮智慧時,就是文殊菩薩在放光了。這次我們讀誦的《楞嚴經》,漢傳佛教裡稱為「開智的楞嚴」。
  • 孫悟空既有魔性又有佛性,是成魔還是佛,緊箍咒起了關鍵作用!
    我們又想緩和一下氣氛,有人的說人本管理,溫情管理,結果我們發現不對,不拿村長當幹部,爬到頭上撒屎撒尿,你給他布置工作任務,他討價還價,現在問題來了,到底是要對員工要嚴格管理還是要親情管理。我們來看看我們經典的XY理論,X理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們討厭工作,要強迫、威脅、拖拉才能完成工作,總是消極被動,缺乏責任感。
  • 六祖慧能說:佛眼看世界,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清淨佛身的顯現!
    法海尚未坐穩,就急切地問道:「請問大師,什麼是即心即佛?」慧能說:「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法海皺了皺眉頭,虔誠地說:「弟子愚昧,不能領悟大師的高妙意境,還望六個詳加解釋。」六祖慧能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因此,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光明、善良的清淨心。只因貪愛、嗔恚、愚痴等煩惱覆蓋,使這本心無法顯現其真善美的一面。
  • 世人本具佛性 猶如太陽一般圓滿廣大 為何世人自己不知呢
    古德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古德說我們世人本具佛性,此佛性猶如太陽一般,圓滿廣大。既然本具佛性,那麼為何世人自己不知呢?只為五陰重雲覆障,眾生不見。古德的回答是,因為被五陰遮蓋,所以不見。這裡的五陰是何物?
  • 彌陀聖誕:彌陀饒舌,佛性超脫生死
    有一天,吳越王供養僧眾,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一律平等供養。雖然說是平等供養,擺設的桌位總有上下座的分別,上座的位子誰都不願意坐上去,大家都謙虛地推來推去。在謙讓不下的情況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師是皇帝的老師,當然請永明大師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師也很謙虛,不肯坐這個首席位子。
  •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2、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 佛說:心中若有佛,人人皆是佛;心懷慈悲心,人人皆可度
    殊不知心中有佛,所見皆佛;心中有魔,所見皆魔。要問如今佛在何處?其實很簡單,這世上若人人眾行奉善,常懷慈悲心腸,那麼人人皆是佛。所以,讀經學佛,不可執著於佛經上一字一句的文字,更應該去領會諸佛菩薩向我們傳遞的法旨。今天便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希望大家看完以後不執著於理,也不執著於物,心中常懷慈悲心腸,那麼自己也可成佛。
  • 佛性美學:魏晉時期婦女「美妝」
    貴族婦女的額黃,一般會用專門的筆細緻勾勒,面積最大的,甚至可以把花樣描滿整個額頭;更精緻一些的,還會再用清水暈染效果,叫作「約黃」,這種手法畫出的額黃深淺不一,明暗調和,如當空弦月,顯得更有風流雅趣。在額黃之上,有的貴族婦女甚至會再疊加一層花樣,比如以紅色妝粉在眉心點一處紅,更顯得風流嫵媚、盡態極妍。
  • 佛性和道情:得詩意方得道義,有情人方為真人
    大家說的那些理由其實都是各自心中所想,也就是「投射」。像這樣沒有任何利益瓜葛的小事人們都在不停地投射,那碰到重要的事情會怎麼樣呢?所謂「重要」的事情有時候卻也不見得多重要,或許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答不上來別人會覺得自己「不完美」,甚至要笑話自己,於是要想盡辦法給圓過去,無論圓得多不靠譜,圓得上來就行,這關就算過去了。
  • 懂得佛性與自然的關係,體會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
    諸佛,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諸佛。諸佛的覺性無始無終,眾生的覺性也是一樣,應該也要有懂得我們的覺性與佛平等,佛所說的法,我們應該也能「究竟諸法實相」,應該也能接受、也要能體會。自己要有自覺、自知究竟明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離開這些東西。「如」有十如。這個「十如」是在天台,天台大師將「如」分為十,意思就是說,「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或者是稱如是」。
  • 六即佛(1):什麼是理即佛?--大安法師
    理即佛就是從理性上來說,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最終都能成佛。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點,沒有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處處宣說,我們自己是認知不到的。就像眼睛,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佛告訴我們:「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大地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之物,所有眾生都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