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大土佛在稷山縣的大佛寺裡。縣城東北1公裡高崖上的古寺本名清涼院佛閣寺,因寺內依土崖雕就這尊巨佛,俗稱大佛寺。據清《稷山縣誌》和寺內所存歷代石刻記載,大佛寺始建於金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多年戰亂後,僅存下殿、垛垛殿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
幾十年前一場大火使大部建築再遭劫難。當地政府在幾年前再次重修大殿和配殿。正殿是樓閣式建築,依崖而造,把大佛整個包在裡面。巨大的釋迦牟尼坐佛背靠高崖,高20米,寬6.7米。
沿木梯登上二層,在大佛身邊可以看得更清楚,大佛的紅臉或許是後代維修施畫的。袈裟、手臂、手指指富有質感,好像可以感到肌膚的彈性。大佛的造型顯然經過細緻揣摩,在衣服褶皺和手指這些細節都一絲不苟。當年全靠手工,這樣的細活估計幾年才能完工。
正殿西側的十王洞深9米,寬3米,正麵塑地藏王坐像,兩側侍童,十殿閻君雕像分立兩側,其中有一尊是近代補做的,比較之下,和其他原物差得很遠。「文革」期期間十王洞群像被泥牆封擋,倖免於難,大佛寺的工作人員在談到當年發現這個「密室」時還很興奮,他們認為這些是元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