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生命之源。人類正面臨共同的難題——用於救命的血液越來越緊缺,用血安全警鐘屢屢響起。然而,臨床手術血液濫用卻時常發生。如何解決這一血液保護問題?7日,國家衛生部專門發文向全國推廣血液保護的寧波經驗。今後,寧波醫生將在限制臨床用血和自體成分輸血上填補空白,制訂「國家標準」。
寧波醫生走上前臺
7日,衛生部在甬舉辦的國家級血液保護培訓班上,寧波市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黃長順向來自全國各地的400多名麻醉科醫生和血液管理人員介紹寧波經驗。
血液保護包括減少術中出血與自體血回收再利用、嚴格指徵控制不合理輸血及降低輸血風險三方面內容。
「無論從提高用血安全,還是從節約臨床用血來說,自體輸血都是最優的選擇!」黃長順說,8年前,寧波市率先在全國開展自體輸血。開展自體輸血的醫院從8年前的4家大醫院增加到35家縣及以上醫院,手術例數從18例增至去年的2592例;自體血液回收機從8年前的14臺增加到24臺。除了自體血液回收外,還開展術前稀釋式自體輸血減少術中出血,對擇期手術患者和特殊血型市民開展貯存式自體輸血。
據了解,近些年,李惠利醫院、一院、六院的自體輸血例數以每年20%的增幅上升。去年寧波市一院開展了近200例自體輸血。如今,躺在一院外一科病區的李大媽就是一位受益者。稀有血型的她車禍後出血不斷,根本來不及備血。近2000毫升術中流失的鮮血經2臺回收機處理後,六成多回輸體內,助她闖過難關。
寧波市形成了自體輸血的規範化與制度化——將自體輸血作為手術的常規項目,儘可能減少異體輸血;在實踐的同時開展血液保護的理論研究,出版了國內首部系統的血液保護專著。
7日,與會的中國輸血協會副理事長嚴力行這樣評價:寧波的血液保護經驗全國領先,寧波醫生的這一實踐與理論探索填補國內空白,很值得全國借鑑。
寧波經驗意義很大
血液保護的寧波經驗意義究竟有多大?與會的衛生部醫政司負責血液管理的工作人員作出了回答——
10多年前我國臨床用血量約800噸,去年上升到3000多噸。大城市、大醫院血源緊張的程度甚至已影響了正常醫療。寧波的臨床用血量增幅已連續7年在8%以上。
從全國來看,來自公民無償獻血的血源不穩定。作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的寧波也面臨這一問題。非典時期全市無償獻血的市民每天不足10人,四種血型總量不足1萬毫升。
同時,臨床不必要用血也佔相當比例。許多基層醫師對輸血的認識停留在「人情血」、「安慰血」和「營養血」水平上。不少病患認為輸血能夠補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等。
另外,輸血感染的潛在風險增大。現行技術可檢測法定疾病,卻對處於窗口期的疾病無能為力。近年來,我國發生數例經血液傳播愛滋病事件。人們對於輸血傳播疾病的認識,遠遠落後於疾病的實際傳播,合理輸血意識遠未深入人心。
總體來說,我國臨床用血量仍處於較低水平。美國、西歐國家的人均用血量為20餘毫升,我國的臺灣地區為14毫升,上海、北京、杭州為5至6毫升,寧波僅為2.1毫升。
該工作人員斷定,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和醫療保障的完善,潛在的醫療用血需求會越來越大。如何解決快速遞增的用血需求與用血安全這對矛盾?推行自體輸血對人口龐大的我國來說最具有現實意義。
據血液保護培訓班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澳大利亞與日本術前自體備血病例在七成以上,而我國的這一比例不足個位數。
為更好地在全國推廣血液保護的寧波經驗,本次培訓班為24名西部地區的醫生提供免費培訓。
探索限制輸血「國標」
今年,寧波的麻醉和輸血界醫生再次聯手開展臨床用血管理和幹預策略前瞻性研究。
此項寧波「十一五」專項重大課題的前期調查發現,手術用血佔了全部臨床用血量的三分之二,其中,手術不合理用血成為最突出的問題。分析寧波三家大醫院的近2000份樣本,術前檢測患者血色素的不足三成,不合理與不規範輸血均佔四成左右。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現行規定中未明確血色素在7至10克的受術者如何輸血;另外,限制輸血的具體操作流程空白。
「血液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互救資源,你我都應加倍保護!」寧波市中心血站站長張哲說,寧波將探索限制輸血的「國家標準」。同時,一項新的業務——自體成分輸血也將在寧波市推行。 (蔣煒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