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星圖 爸爸真棒
開學一個月後,來自澳大利亞的外教Carmel和美國的Jack終於得以回到中國,和分開半年多的學生們開啟線下授課,來自英國的外教Tara也終於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幼兒園小朋友們。
「我快想死我的孩子們了。」在雙語學校教藝術課程的Carmel表達著她對學生的思念。
2020年,被譽為史上最難的開學季,特別是雙語學校和外籍學校。根據頂思報導顯示,大約有10萬外教由於疫情被困在國外,不得不隔著時差在線授課。
外教難,學校也難。度過了艱難的網課時期,到了複課、允許外教回來的時候,很多學校發現,有的外教不來了,而現有市場上的外教質量參差不齊。做了這麼多年國際教育媒體,我不由得感到好奇,「現在在中國學校教學的外教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
與此同時,在過去20餘年中,中國的國際化學校越來越多,對於外國教師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與外教相關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有些家長甚至發出了這樣尖銳的疑問:
「是不是在國外找不到好工作的外教才會來中國?」
「是不是外教在中國只會待個幾年就離開了,對中國沒有歸屬感?」
「是不是來中國的都是資歷比較淺的外教?」
為了找到答案,我找到了帝都一所老牌的K15 IB學校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以下簡稱海嘉),採訪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外教,看看他們究竟為什麼來中國?在中國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
△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
他們之中,一位已經是澳大利亞小有名氣的藝術家,因為喜歡中國文化來到中國;一位畢業於英國名校,在中國已經待了14年,把中國當成了第二個家;還有一位在海外的五六個國家已經教了20多年書,有著豐富的國際教育經驗。
而之所以我會選擇海嘉作為代表,是因為它在帝都雙語教育圈一直以師資強大且多元化、師生關係有愛而聞名,這也是其創辦14年以來,贏得無數家長好口碑以及出色升學成績的原因。
即使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情況之下,海嘉的新教師也始終保持著0.32%的簡歷錄取率、6.67%的面試錄取率的高水平外教聘用標準。
這樣的好口碑,反過來吸引到更多好外教的加入,讓更多學生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形成良性的循環。說到底,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啊。
那麼,究竟這三位外教有怎樣的「神奇」故事?我們細細講來。
來海嘉之前,Carmel是澳大利亞小有名氣的藝術家,在當地的學校教了18年書。她的到來,似乎回應了上述我們提到的家長的第一個疑慮,即來中國的外教並不是所謂「找不到工作」的人,相反,他們不少經歷豐富,並且願意接受挑戰。
△Carmel 網站和作品
而Carmel來到中國,是她第一次離開家鄉澳大利亞到海外任教。
「我來中國是想接觸更多新的文化,沒有什麼比中國文化更吸引人。我也對教育充滿熱愛,希望把我對藝術的認識傳遞給每個學生。」
△Carmel 的藝術課堂-面具陶瓷課
這份熱愛不是說說的,才聊了幾句,我就被Carmel的熱情、她講到藝術時手舞足蹈的狀態感染。我已經完全可以想像,在她的課堂上,學生們如何被「點燃」。
最好的體現就是在疫情期間,被困在澳大利亞的她,不滿足於僅僅在家給學生們上網課,更是把整個藝術課搬到了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和澳大利亞國立肖像藝術館,找到當地的藝術家、美術館講解員等,給海嘉的學生們上起了現場直播的藝術課。
△Carmel邀請當地藝術家,給學生上直播課
這才是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花了很多心思,時刻想著怎麼能讓學生獲得最好教育的老師,我不由得感嘆。
在這些美術館、博物館裡,海嘉的學生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歐洲藝術家的經典名作、澳洲土著文化藝術品、生活在澳洲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還有雕塑、繪畫、攝影、紡織品等等。
△Carmel邀請的當地藝術家在肖像藝術館直播
「雖然現在網際網路發達,上網能查到很多藝術作品,但沒有什麼比像親臨現場一樣,欣賞到各地館藏的名作,學生和藝術家們直接交流,更能啟發他們的靈感的了。這種創新的上課方式無論對學生,對美術館、藝術家們都是非常特別、個性化的體驗。」Carmel說。
△這是Carmel在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中最愛的作品Raja Quilt,啟發了她在藝術上的靈感
她很高興地看到,學生們受到這一系列直播藝術課的啟發,把收穫的靈感運用到自己的創作、IGCSE藝術考試、IB視覺藝術的項目中。
「在這段時間,我們的學生成長得很快,他們吸收了各種藝術精華,結合自己的作品,做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嘗試。」
△海嘉學生的作品
因為Carmel的創意和努力,讓原本「封閉」的課堂變得開放,學生們打破地域界限進行學習。
「即使我現在回了北京,仍和這些藝術機構保持著聯繫,有機會可以再開類似的直播課,讓學生直接接觸到世界最經典、最前沿的作品。並且在北京,我也經常組織學生到美術館博物館學習,讓學生儘可能地開闊眼界、了解各種藝術創作,敞開心扉,去發現城市和藝術的美。」
△這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負鼠皮鬥篷,在美術館講解員講解了它的文化背景後,學生們大開眼界
這才是真正的「讓世界成為我的書本」,誰說不是未來課堂的發展趨勢呢。
在海嘉,Carmel說,她覺得非常愉快,所以政策一允許,她就迫不及待地回歸。
「我們的師生以及老師之間的關係真的非常好。我很喜歡。」而這份良好關係的背後,Carmel既是受益者,也是創造者——她除了是藝術老師外,還負責協調海嘉的Wellbeing(正念教育)項目。
每星期,她都會給學生上一節「正念教育」課,話題圍繞孩子們最關心的友誼、韌性、感恩、欺凌等等。比如成績不符合期待怎麼辦?心情不好如何處理?和好朋友、家人有矛盾怎麼辦?等等。
「我們有一整套『正念教育』的理念,會教學生如何積極正面地看待問題。經過練習,學生會知道遇到問題不是壞事,而要思考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需要學習哪些技能來處理問題?我是不是要和老師聊聊?班上有沒有同學可以幫助我?即使解決不了負面情緒,也沒什麼大不了,他們知道如何尋求幫助。」
一旦學會了以積極主動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並且掌握了「工具箱」,Carmel說,將來無論這些孩子上大學還是長大成人,都受益匪淺,他們終將「綻放」自我,而這也正是海嘉「正念教育」的終極目標。
而這些看似和學術無關的內容,卻是支持學生們走得更遠、更好的底層作業系統。
Tara沒想到,自己在中國一待就是14年。
這也回應了家長們擔心的關於外教歸屬感的問題,其實像Tara一樣把中國當成「第二個家」的外教大有人在。
△左邊是Tara老師
「來中國之前,我們想到中國就是茶、紅燈籠和龍,很多外國人以為自己了解中國,但都帶有刻板印象。吸引我到中國來的,其實是我對中國文化的一無所知,我很想探索和了解更多關於中國文化的內容。」如今的Tara,不僅僅是海嘉幼兒園園長,更是一個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在中國這麼多年,她對文化差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和家鄉人或是剛搬來中國的外國人交流時,她會試著告訴他們一些關於中國的真實信息,以及幫助他們理解中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學生們必須學習雙語,這樣他們能說中英文,才可以向國外的人們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Tara給孩子們讀繪本
14年前,Tara在中國並沒有看到很多雙語學校,一般都是外籍人員子女接受國際教育,課程體系和學校文化是完全西方的。而現在,隨著海嘉這樣的雙語學校越來越多,Tara感到非常欣慰。
「中國的孩子們可以留在中國,學習自己國家的課程,為自己的身份感到驕傲,擁有這樣的社會和情感認同非常重要;與此同時他們還能接受國際化教育,兩者兼得。」
她甚至堅信,再過幾十年,其他國家的學生會來中國接受教育,「因為這裡真的有非常棒的國際化學校。」
△幼兒園畢業典禮Tara擁抱老師表示感謝
她自己的兩個孩子也從小接受雙語教育,中英文都非常流利。「老二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學』中文啦。」Tara笑著說。
來海嘉之前,Tara曾在一所三語的幼兒園工作,現在來到以教雙語聞名的海嘉,她對學齡前多語種學習頗有心得。
她認為,7歲前,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所以海嘉從幼兒園開始,就是中英文各一半的雙語雙文化教學。而在她看來,學齡前學習語言最重要的竟然是「做遊戲」和「不怕犯錯的安全感」。
△海嘉幼兒園的孩子們
在Tara看來,學習英語,不應該強迫孩子們說英文,而是創造了有趣的環境,用遊戲、歌曲、舞蹈、閱讀等活動,耐心陪伴他們在浸潤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使用英語交流。
「我們希望孩子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在豐富的活動中,幫助他們打好紮實的早期閱讀的基礎,這比什麼都重要,並會持續影響一生。」
而在這個過程中,營造一個不怕犯錯、感到安全的雙語環境非常重要,「我自己在學中文,也會為了說錯話而感到羞愧。孩子更是如此。讓他們時刻感受到安全感和愛,才能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獲得更多進步。」
△Tara說,和家長溝通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家長們通過參加工作坊,來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從而能更好地進行家校合作。圖為有家長對孩子玩「史萊姆」(一種孩子最愛的黏糊糊的東西)有所顧慮,於是Tara邀請家長們來學校自己做起了「史萊姆」。
來海嘉成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交流技術)老師之前,Jack和他的太太Laura在國際教育領域已經深耕20多年,教過包括美國、巴西、南非、杜拜、德國等國家的無數學生,是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外教」。
這也回答了家長的第三個疑問。而這些外教在全球的經歷、多元化的價值觀,對想要出國看世界的學生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疫情期間,Jack因為給海嘉的學生上網課,還上過福克斯電視臺和中國國際電視臺的新聞。
△Jack老師的網課被中國國際電視臺新聞頻道(CGTN)報導
當時,遠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Jack和Laura,「一開始只能在地下室上課,因為Wi-Fi不給力,不得不轉戰當地的圖書館,每天晚上從6、7點到圖書館報到,一直坐到10點圖書館關門,回到家後接著上課到凌晨2點。」
▽點擊視頻,查看當時的報導▽
△Jack老師的網課被美國福克斯電臺報導
再後來,美國疫情也開始蔓延,圖書館關門,他們只能在家,一人使用洗手間、一人使用臥室給學生上課。
有一段時間,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他們甚至飛到時差沒那麼多的夏威夷,繼續在圖書館教課。
「這種情況一直從2月持續到6月,頗為辛苦,但非常值得。」Jack說。
△Jack的線上課
線上課讓他看到了很多新可能。
Jack還記得2006年,他在德國教書時,當年使用AUTOCAD這樣的設計軟體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電腦單機上運行一個巨大的程序。而如今,他可以在美國授課,學生們在中國通過網絡進行電腦繪圖和設計,再由Jack在線提出修改意見,一切都在雲端。
△學生的AutoCad Work
「這在過去是難以置信的。但在未來,這些孩子們面臨的工作環境可能就是如此——不同的團隊成員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一起工作。而海嘉所做的,正是幫助孩子們學會適應未來的變化,成為終身學習者。」
因此,儘管今年已經56歲,Jack一直在不斷的學習。
「我剛接觸電腦時,還是用軟盤的時代,到現在30多年過去了,科技突飛猛進。在海嘉,從6年級開始,學生就能學習用AUTOCAD進行3D建模,並用3D印表機和雷射切割機真的把作品做出來;還有程式語言,海嘉的中學生已經開始學習諸如HTML、Java、Javascript、CSS、Python等語言。我也必須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樣的變化。」
△學生們的DesignTestWork
為了讓學生們接觸最新的科技,Jack老師甚至還在線上邀請了一位數字貨幣金融分析師向12年級的IB學生分享,如何學習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以及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去了解數字貨幣的未來趨勢。
而他作為「終身學習者」的姿態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教的孩子們。
比如,海嘉6年級的學生曾開發過自己的網頁,他們不僅要對網頁的內容做研究,還得學習如何用html等工具做成網頁;有一位IB的學生曾做過一個聊天(Chatbot)的app,他需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並使用Java或Python語言真正做出app;還有學生做出小遊戲……
△學生們的設計作業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激活他們的能量。現在社會發展飛速,他們必須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或者說有自驅力的學習者,這才是我希望他們學到的。」
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我相信在未來將給世界帶來非同一般的影響。他們既懂得中國文化,也懂得美國/西方文化,將會成為連接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橋梁。」
「 寫在後面的話 」
據筆者了解,海嘉的外籍老師群體來自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俄羅斯等近30個國家。
其中有牛津大學的碩士教授人文社會學科,該教師還曾在議會大廈擔任政治顧問一職。有參加過奧運會的俄羅斯職業運動員、擔任過歐洲職業籃球俱樂部的前主教練的體育老師,有在美國榮獲優秀劇本創作獎、作品被搬上Dixon、Frances-Ann Connon劇院的戲劇藝術家擔任戲劇老師……
△2020-2021學年新教師合影
正是這些老師構成了海嘉國際教師群體的多元化。他們所帶來的熱情、經歷、學識,將潛移默化地成就最好的學生們,學生在接觸那麼多國家的人之後,對多元文化變得更加包容,成為真正的「全球公民」。
採訪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的外教都提到海嘉對於老師群體的關心。
Carmel說,學校不僅有針對學生的「正念課程」,還有針對老師們的諸如拉丁舞、廚藝課、瑜伽、攝影課、正念課等課程,讓老師也能停下來,充充電,「Sharpen the Saw」(升級自己的認知),照顧好自己。
海嘉聯合校長Sharyn校長在介紹海嘉緣何能吸引到那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深外教時候提到,在海嘉,校園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聯合國,各國文化、語言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多元化的校園文化讓外籍教師愛上這片土地,比如在採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學校正在籌備一場中外方師生一起的羽毛球比賽。
老師是最直接接觸學生的人,所以老師本身有愛,才能將愛傳遞給每個學生,創造一個有愛的學校氛圍。
在Sharyn校長看來「快樂的老師+快樂的學生=快樂的成績」這也是海嘉持續多年一直保持學術高水平的不二法門,是海嘉吸引優秀教師的獨特「魅力」。
原標題:《10萬外教被困海外,三位帝都外教自白:我為什麼要來中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