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藏曆十月二十五日
也就是拉薩的燃燈節
待夜幕降臨
西藏拉薩家家窗臺上放滿了酥油燈
晝夜不滅
本文圖片來自攝影師:呂宇理
燃燈節又稱「五公節」,藏語叫「葛登阿曲」,是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省、區藏族人民的宗教節日,每年藏曆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為期一天。
燃燈節是為了紀念佛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逝世而舉行的活動。這天凡屬該教派的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裡,點酥油燈,晝夜不滅。
關於燃燈節的特殊含義,從書裡看到這樣一則說法。克珠傑雖然是僅次於「賈曹傑」的宗喀巴第二大弟子,但大部分時間是在後藏(日喀則)傳教。1418年(宗喀巴去世前一年)他還應「江孜千戶」的邀請,去幫助建設「白居寺」。
宗喀巴去世時,將衣缽傳給了賈曹傑,克珠傑好像沒怎麼露面,估計當時不在宗喀巴身邊。消息傳到日喀則時,很可能聽說甘丹寺正在舉行數目驚人的「燃燈供」,克珠傑一時湊不到那麼多燈碗和酥油,便以牛蹄和脂肪油暫代,後來才衍生出了讓畜牲超生的說法,變成了超度亡靈的「善舉」。
克珠傑後來繼任甘丹寺「赤巴」(住持),成為宗喀巴、賈曹傑之後第三任格魯派頭領。他還撰寫了《宗喀巴傳》,為老師樹碑立傳,揚名立萬,立下了巨功。
不光克珠傑沒有及時得到消息,由於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困難,宗喀巴去世的訊息,傳到各地的時間也不一樣,所以各地過「燃燈節」的具體日期,也有差異。
內蒙及內地一些信黃教的地方,因為不通曉藏曆,一般把漢地農曆的10月25日定為「燃燈節」。這種按農曆過「燃燈節」的做法,有時與藏地是同一天,有時相差一個月,與農曆春節與藏曆新年的關係一樣。因為格魯派後來成了藏地的宗教「老大」,所以藏傳佛教的其他派別,如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等,尤其是這些派別的信教群眾,也都要過「燃燈節」。
在燃燈節前幾天,藏傳佛教的信徒們就開始做酥油燈,寺廟裡的喇嘛每個人都要做30盞以上的酥油燈。到了燃燈節的晚上,家家窗臺上放滿了酥油燈。因為在藏族人觀念裡,單數的數字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燈盞的數量都是單數。
燃燈節當晚8點鐘,大昭寺門前,水洩不通。法號,法螺、金嗩吶聲響起,僧人們在道路兩側、佛塔周圍、殿堂屋頂、窗臺、室內佛堂、佛龕、供桌等以及凡能點燈的臺階上,點上一盞盞酥油供燈,並在佛堂內供一碗淨水,燈水相映,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燈火通明。
特別是大昭寺寺頂圍牆上那一圈圈閃閃爍爍、連成一片的酥油燈光,遠遠眺望,猶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此時,信徒們齊聲唱起經文,悼念宗喀巴大師,場面肅穆、莊重。
轉經的人潮如滾滾波濤,湧流向前。信徒手裡的經筒飛轉,誦經聲嗡嗡不絕。大昭寺周邊的煨桑爐,白煙蒸騰,直升夜空。許多人將大把的柏枝投入爐中,並對著大昭寺或天空念道「拉——索羅!」(神,必勝!)每當這高呼升起,氣氛會變得格外熱烈,人群中不分男女老幼,都會仰面向天,喊出這震撼人心的聲音「拉——索羅!」
過節的食物必須是充足豐盛的,燃燈節的特殊食物「藏粑面粥」,是用糌粑面(即青稞炒熟後磨成的面)、茶葉末和少量鹽巴等煮成的粥。
據說以前有的小喇嘛在燃燈節時,坐在屋頂與老喇嘛一起念經,時間太長,肚子餓了,不由地想起燃燈節的美味,於是把經文念成了「酥油燈供在屋頂,粑面粥煮在鍋底」。
康定在康定,人們將"燃燈節"稱之為"元根燈會"。相傳,坐落在城內的由後藏羅桑格勒等五僧所建的安覺寺竣工後,選擇燃燈節這天舉行開光典禮。
當時所需千供(花、香、燈、水,食物等各滿千數的供品)的銅、銀質燈盞不夠,於是便將本地盛產的元根(蕪菁)中心剜空,插燈蕊,倒融酥,製成元根燈供佛,解了燃眉之急。當晚,佛殿內外的供桌上、門廊、牆角等皆布滿了元根燈。
信徒們扶老攜幼,手提元根燈、供燈前來參加燈會。寺廟裡外人山人海,觀燈、拜佛,熱鬧非凡。從此,康定"燃燈節"就被稱為"元根燈會",成為沿襲至今的獨具康定特色的藏族傳統節日。
每年藏曆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為主祭期,康定的幾座黃教寺院都舉行法會,擺酥油花,燃元根燈供佛。信徒們除在家供燈外,還登跑馬山,赴南無寺敬燈油。入夜後成群結隊湧向安覺寺,參加根燈會。
此夜,有的寺廟和家庭,還在佛像前供奉饃、糖、鮮果等五種供品,因此俗稱五供節。
康定城區燃燈節,別有情趣的是,滿街的小孩子手提元根燈籠(把元根掏空、內點一枝短蠟燭)互相追逐嬉玩。為此當地人又稱"元根會"。
拉薩這天晚上的拉薩,寺院和俗家屋頂均要點亮無數盞燈,紀念宗喀巴大師。特別是大昭寺,人們聚集在大昭寺,轉經隊仁川流不息。
所以夜在哪裡
我相信來自聖城拉薩的燈火
都能給你照亮一條光之路
有人說
今夜的拉薩是最浪漫的一天
因為心中有愛
因為眼中有光
所以
無論你今夜在哪裡
我相信來自聖城拉薩的燈火
都能給你照亮一條光之路
今夜我們都是追光之人
攝影師:呂宇理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西藏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西藏人文地理》雜誌
2020年9月刊
西藏那曲專題
「娜秀比如」
識別圖中二維碼
購買《西藏人文地理》實體雜誌
▼
更多《西藏人文地理》周邊產品
請掃下面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