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海洋生物研究團隊在墨西哥海域疑發現新鯨種

2020-12-1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一支海洋生物研究團隊說,他們可能在墨西哥西海岸發現了一種新的突吻鯨,眼下嘗試經由分析脫氧核糖核酸(DNA)確認。

&nbsp&nbsp&nbsp&nbsp路透社12月9日報導,這支研究團隊11月17日在墨西哥聖貝尼託島水域乘船追蹤罕見的突吻鯨時,三頭鯨緊挨著船浮出水面。研究團隊成員、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專家傑伊·巴洛說:「這是一次令人驚訝的邂逅。遇到突吻鯨很難,更別說遇到一群友好的突吻鯨。」

&nbsp&nbsp&nbsp&nbsp他們當時沒有意識到三頭鯨可能屬於新鯨種,後來端詳它們照片時,發現它們的牙齒位置不同尋常。

&nbsp&nbsp&nbsp&nbsp研究團隊還發現,這三頭鯨發出的聲音信號特別。每個鯨種有獨特的聲音信號,但先前錄到的聲音信號都不同於它們發出的信號。

&nbsp&nbsp&nbsp&nbsp團隊眼下分析發現這三頭鯨時採集的水樣,希望能從水樣中提取到它們的細胞,以便藉助DNA檢測確認它們是否為新鯨種。

&nbsp&nbsp&nbsp&nbsp巴洛對確認它們是突吻鯨新種持「謹慎樂觀」態度。不過,他認為,海洋中有太多不為人知的事。如果得到確認,已知突吻鯨的種類將增至24個。

&nbsp&nbsp&nbsp&nbsp突吻鯨,又稱喙鯨,成年後體長可達5米。它們經常遊弋在偏遠海域水下約914米的深處,以躲避主要天敵虎鯨。它們很少露出水面,因此難以被發現。

&nbsp&nbsp&nbsp&nbsp(記者歐颯)

相關焦點

  • 海洋生物研究團隊在墨西哥海域疑發現新鯨種 (1/5)
    海洋生物研究團隊在墨西哥海域疑發現新鯨種>/5) "← →"翻頁 12月10日消息, 一支海洋生物研究團隊說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海洋動物「戀」上青島,膠州灣紅島附近海域現神秘動物 專家懷疑是...
    「目前,我們正在籌建海洋哺乳動物研究中心,開展海洋哺乳動物保護生物學、生態學、行為學以及救護等研究,對海洋動物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家級海洋生物種質資源庫研發中心主任王俊研究員說。 昨天,記者聯繫到了視頻拍攝者寧先生,他向記者講述了在海上發現這個小傢伙的過程。
  • 海南島西南海域中華白海豚棲息地聲景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在PLoS ONE發表了題為Long-term and large-scal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soundscape in a tropical habitat of the Indo-Pacific
  • 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130米深神秘藍洞
    原標題: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130米深神秘藍洞7月23日,ABC新聞報導稱科學家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墨西哥灣發現一處約130米深的神秘藍洞。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這個藍洞距離水面約47米。科學家在藍洞底部發現瀕危物種櫛齒鋸鰩的完整屍體。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決定,於8月份探索藍洞更深區域。目前由於技術限制,人類對於藍洞所知不多。藍洞是一種存在於海底的沉洞,又稱為水下洞穴。由於缺少水循環,海洋生物無法在內存活。但藍洞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目前科學家在藍洞底部發現了許多遠古化石和一些動物殘骸。最有名的藍洞是中美洲的大藍洞,其直徑超過305米,深度為123米。
  • 未來100年近20%大型海洋生物或將陸續滅絕!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一項研究表明,未來100年可能世界20%大型海洋生物將走向滅絕。英國科學家稱,海洋大型生物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最大,預計到2120年全球20%大型海洋生物將滅絕消失。
  • 科學家在北大西洋,發現一條格陵蘭鯊魚,可能已經活了514年!
    多年以來,人們從未停止對長壽動物的研究,並且希望從中可以發現它們永生的秘密,從而更好地造福人類。在大西洋的海域之中生活著一種海洋生物,它的壽命甚至比烏龜還要長。當時丹麥的科學家曾經率領著自己的團隊在北大西洋進行考察,他們意外地發現一種體型長達7米的海洋生物,它就是格陵蘭鯊魚。
  • 墨西哥科學家研究出抗新冠病毒藥物:索福斯布韋
    據中新社·華輿訊 據墨西哥華文時報編譯墨西哥新聞網消息,UNAM自然科學系Antonio Lazcano博士領導的墨西哥科學家小組從計算機模型中確認,抗病毒性索福斯布韋(sofosbuvir)可能對抵抗SARS-CoV-2冠狀病毒有效。此前,該物質的使用已被證明可對抗C肝病毒。
  • 科研|海洋生物特色營養組分開發
    近年,科學家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具有獨特的營養成分,包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類脂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這些物質是人類生長發育、健康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海洋食品也逐步成為人類營養源的重要來源。
  • 人類所發現的5種神秘而又無法解釋的海洋生物
    有的時候,探索人員會幾乎毫無收穫的回到陸地,又或者發現已經被多次研究過的動物或植物,但他們也時不時的會找到一些未知生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要和你提及,人類所發現的5種神秘而又無法解釋的海洋生物。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可能是阿爾法身上的設備掉落了下來,並被其它海洋生物誤吞了下去。
  • 墨西哥水下洞穴發現古代礦山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墨西哥首次發現古印第安時期的地下礦山。距今1.2萬年至1萬年前,古代人類曾在此開採赭石。《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在北美和南美地區發現的首個古印第安時期的地下赭石礦山明確證明,1.2萬年至1萬年以前,在2000年的時間裡,尤卡坦半島東部三個洞穴系統裡曾進行過礦物開採。」在更新世末期,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的海岸線更遠。科研人員打開通往洞穴的入口,截至目前已經探索了大約7公裡。
  • 世界上10種神奇的海洋生物,第一種呆萌可愛,最後一種能夠永生!
    有研究指出,海洋生物的數量佔地球總生物量的87%,到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20多萬種海洋生物僅佔海洋生物總數的5%。在浩瀚的海洋下,到底有多少人類未知的生物呢? 下面帶來世界上10種神奇的海洋生物,看看你都見過哪種? 1、小豬章魚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記者17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日本衝繩新發現呆萌海洋生物,竟酷似「皮卡丘」
    剛開始,他以為是螃蟹的幼體,就撈起一些裝到水桶裡,定睛看去,卻發現它們的遊泳方式與螃蟹不同。這些生物體長約5-8毫米,包括黃色半透明和略帶紅色的共2種,身體兩側類似手腳的部位會像揮動旗子一樣擺動,從而上下遊動。佐藤擁有長達50年的海洋生物觀察經驗,但這樣的生物還是第一次見到,他說,「當時我大吃一驚,象被雷擊一樣渾身震顫,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就是活著的「皮卡丘」嗎?」。
  • 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或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威脅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威脅。報導稱,位於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達爾豪西大學醫學院的病理學家薩巴齊尚·馬薩瓦拉賈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廢水管理不善可能會對已在不斷減少的海洋哺乳動物種群造成毀滅性影響,因為這將使它們暴露在被新冠病毒汙染的環境中。
  • 奇異海洋生物系列【107】:沉睡的格陵蘭睡鯊
    格陵蘭和冰島周圍的北大西洋海域。在北極及北大西洋海域 1200米 深的地方可以看見這種鯊魚蹤跡,然而往南至阿根廷與南極也都發現過這種鯊魚。格陵蘭睡鯊屬深海鯊魚,在寒冷水域中遊動。主要生活在大陸架。較早的一項研究中,斯克馬爾猜測,「格陵蘭鯊是使用偽裝術和緩慢的移動速度來伏擊海豹」。也有東京國家極地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研究報告中指出,世界上遊得最慢的格陵蘭鯊有可能是趁海豹熟睡的時候對其進行伏擊捕殺的。但是科學家們仍在探討,格陵蘭鯊到底是如何捕殺比它移動速度快兩倍的海豹的。
  • 研究人員疑發現來自比鄰星的奇怪無線電傳輸
    研究人員疑發現來自比鄰星的奇怪無線電傳輸2020-12-20 09:47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wulihong 該信號於今年秋天被發現,它似乎來自比鄰星方向。不過截止到目前,研究人員仍還無法排除這一信號是來自地球的幹擾。
  • 為什麼海洋生物更難保護?學者給出了答案:對海洋的破壞太大了
    那麼為什麼海洋生物更難保護呢?針對於這個問題,動物保護專家給出了答案:對海洋的破壞太大了。這些專家們通過研究之後發現海洋生物之所以比陸地生物更難保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人類對海洋的破壞太大了。而除了海水汙染嚴重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海洋是沒有東西阻隔的,陸地上起碼還有山川河流阻擋,汙染不會大面積的擴散,但是海洋中一旦有一個地方汙染嚴重,那麼就會慢慢地擴散到其他地方,直到一整片海域都被汙染。
  • 蠍子竟然是海洋生物?科學家發現蠍子化石,揭開遠古真相
    同時,動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蠍子群居而生活,而且它們的洞穴和同伴都非常的固定,一旦有新的蠍子進入,它們就會相互殘殺。此外,科學家還發現,蠍子雖然很多都生活在沙漠等乾旱地帶,不過它們卻非常的喜歡潮溼的環境,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前段時間,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距今約4.3億年的蠍子化石,驚訝的發現,原來蠍子的祖先竟然是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