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傳奇到明清小說,才子佳人為何深受歡迎?有深厚的社會因素

2020-12-27 月下論古今

與現在的「郎才女貌」相似,在古代文學中,也有這種「郎才女貌」情結,這種情結叫「才子佳人」,到了明清時期發展出一種小說流派,叫才子佳人小說。所以,自古至今,從古代的才子佳人到現今的「霸道總裁」之列的網絡小說,普遍心理便是帥哥配美女,二者經歷了千難萬險或是擁有了美好的完美結局,或是有情人難成眷屬,抑或是像《鶯鶯傳》一樣的世亂之終棄之。從這看來,書生情結,或者說才子情結是自古至今的作品中永遠不會過時的一個話題。

從唐傳奇到明清小說中的才子佳人情結

在古代文學中的才子佳人情結最早似乎不是從唐傳奇開始的,追溯最早講述愛情的文學作品,應該是從《詩經》,雖然還沒有形成具體的故事情節,但是一句句表達愛情的詩句依舊感人肺腑,從我們熟知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到漢樂府民歌,再到古詩十九首,都不乏愛情詩,雖然剛開始還沒有美女和書生相愛的情節,一字一句照樣令人羨慕。

最開始寫才子佳人的具有故事情節性的作品,應該追溯到了唐傳奇,最早的《鶯鶯傳》,《柳毅傳》到元朝的《西廂記》,明清時期的《牡丹亭》《聊齋志異》,無論像元稹寫實性的《鶯鶯傳》還是魔幻類的《離魂記》《聊齋志異》《牡丹亭》諸類,它們的男主角都是書生,女主角要麼是出身高貴的女子,要麼是長相年輕貌美的。

但是對於這種題材來說,雖然題材相似,但是其表達的思想卻大為不同,我們比較熟悉的《鶯鶯傳》是比較早寫才子佳人式的小說,其結局的悲劇性和其思想的封建性來看,仍舊擺脫不了封建思想的窠臼,即使是作者元稹也是站在負心郎張生這一邊,鶯鶯在張生的瘋狂追求之下,和他在一起,張生卻在自己進京趕考以後對鶯鶯始亂終棄,最後還說鶯鶯是紅顏禍水,在元稹的潛意識裡,鶯鶯就是這樣的女性,究其原因,還是封建科舉制度局限下傳統的封建道德觀念。見到鶯鶯以後的張生就變成了登徒子,他以為鶯鶯就是他仕進路上的絆腳石。到了《李娃傳》便大膽開始突破傳統的束縛,開始寫妓女和書生的愛情故事,這對於當時的門閥觀念來說,無疑是一大亮點,二人最終跨越了等級的障礙,終成眷屬。

到了元明時期,才子佳人的題材也不在少數,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王實甫的《西廂記》和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了。《西廂記》上承《鶯鶯傳》而來,經過董西廂的發展最終完成這部完整的作品,其主題思想便是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其中還有個進步性便是作為封建家長制度的叛逆者。作為叛逆者來說,更為具有代表性的則是《牡丹亭》了,他們為了愛情可以經歷生生死死,杜麗娘更是至情至性之人。更主要的是,對於封建家長制度的反對,最後他們父女走上了朝堂理論,這種反封建性,在當時來說是十分難得的。

到了清朝,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了,對於聊齋志異,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有了新的含義,從最初的才子佳人到最後發出反對封建禮教的最強音。其中最多的還是寫的愛情故事,他們之間有人鬼之戀,人妖之戀,具有很強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各個故事的人物都是不懼封建禮教,初次除此之外還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敗,在明清時期的思想解放中,很多文人都意識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也都大膽揭露出來。

才子佳人情結為何被文學家們偏愛

從唐傳奇開始,到元雜劇,明清小說,才子配佳人似乎成為一種思維定勢,難主角幾乎都是讀書人,他們都是文質彬彬,手無縛雞之力,甚至有些傻乎乎的,而作者筆下他們的配偶也都是美女,即使是像聊齋志異等神魔小說來講,女鬼,女妖和書生相愛,在其固有的主題思想之外,還有個特點,也是美女,還有就是他們可以突破禮教的束縛。

尤其是在《聊齋志異》中還能看到迂腐的書生卻有豪氣。像是最為熟悉的小倩和寧採臣的故事,聶小倩一開始作為一個比較邪惡的女鬼,被寧採臣的正義所感動,並愛上了他,最後二人脫離了危險。還有便是小謝等等,她們都是可憐之人,被惡人所害,變成女鬼,最後在書生的幫助下,最終脫離苦海。

雖然偏執,傻裡傻氣,但是書生身上都有一身正氣,也代表了作者對書生的美好期望,希望他們入仕以後,可以將這股正義之氣傳承下去,而不是走上了歪門邪道。

那為什麼書生是這些作品的男主角呢?其實是一種古代讀書人的思維定勢,書生,自小寒窗苦讀,仕進是他們的唯一出路,而他們科舉考試一旦仕進便會光宗耀祖,所以,男主角是書生,也是作者適應了當時的時代需求。

作為長相俊美優雅的讀書人,他們的靈魂伴侶自然也是要自己心意相通之人,就像是《西廂記》的崔鶯鶯和張生,《牡丹亭》的柳夢梅和杜麗娘,《聊齋志異》的連城和喬生。

戲曲與小說更具有故事性,更容易傳遞才子佳人情節的價值觀也更方便人傳唱

古代文學,最為有意思的情節莫過於具有故事性的元雜劇,明清小說了,它們不同於讓人聞之而頓感大氣磅礴的唐詩,也不似令人聽來時而委婉時而婉約的宋詞,因為它更具有故事性,更加利於讓人傳唱,它不僅僅存在於讀書人的圈子,也通過其故事性的特殊性而在民間傳遞。文學不再是上層文人的事情,它是一個逐漸世俗化的過程,以至於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第一部世情小說《金瓶梅》,還有不斷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而產生的其他文學作品。

這種傳唱方式,發展到民間也具有了宣傳的意味,那便是讀書人要考取功名,為國效忠,衣錦還鄉,這樣,不僅僅會實現自己的理想,還有自己最期待的愛情。

雖然其中有的作品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有一定形式上的抨擊,但是讀書仕進的上進心,卻是書生一直追求的。《西廂記》《牡丹亭》中男女主人公雖然做了越禮之事,但是卻仍舊沒有放棄功名,也因為考取功名,所以才得以成眷屬。

當然,隨著封建制度到了明清時期到了頂峰,像我們之前歌頌的《西廂記》等書籍變成了禁書,在《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也只能偷偷看,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違背了當時的主流價值觀,那便是現在所主張的自由戀愛,在沒有結婚的情況下,不顧禮教,寡廉鮮恥地結合了,這也是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在當時的勝利,它們不符合當時的封建禮教,被禁也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唐傳奇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古典小說基調
    關於小說,已有很長歷史可追溯。在諸子百家裡,就有所謂的小說家的出現。但當時的大部分小說都是通過社會現實寫出來的,不同於現在,都是虛構而成。到了唐代,這類文學更是逐漸發展直至成熟。但要說到最為出名的,還是唐代的傳奇小說。無論是志怪小說,還是筆記小說,它們的根本其實還是依附於子、史系統。但傳奇小說不同。
  • 長安雅士淺論才子佳人
    「等書」不過是給不得志的文人借「才子佳人」編排壞了不是?才子佳人,有才華的男子和美貌的女子。也泛指年貌相當,有婚姻或愛情關係的青年男女。宋.晁補之《鷓鴣天》詞:「臨晚景,憶當時。愁心一動柳如絲。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 劉俐俐||從展示性與表演性看唐傳奇的小說藝術觀念 ——以張鷟《遊仙窟》為中心
    從表演性,探索到唐傳奇具有戲劇特徵,閱讀效果為讓讀者意識到敘述者存在、敘述姿態和敘述過程。提示讀者意識到小說是在「假裝」。讀者處於「虛構與真實的悖論性藝術情境」中。……純粹表現了個體的關懷視野,……並沒有深一層對社會政治、社會生活的更為廣泛的人文關注,因此其思想內涵是縮小的,其關懷視野走向內斂。可以說,顧況的《莽墟賦》《仙遊記》不僅是對張鷟作品思想內涵的超越,更是向陶淵明《桃花源記》思想的回歸」。更有廣闊視野中考察其出現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及特點,蘊含的門第觀念、女性觀念、婚姻觀念、道德觀念等的文化研究。筆者以為,這些研究很有意義。
  • 唐傳奇中的道士形象
    唐代國富民強,是道教發展的黃金時代,與此同時,上承六朝志怪餘緒唐傳奇也逐漸興旺發達,同唐詩交相輝映,形成了唐代文學的另一道風景。而宗教信仰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一環,在尊崇道教的唐代,其影響不可能不滲透到唐傳奇中。作為道教神職人員的道士,也自然成為了唐傳奇中經常出現的形象。
  •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看才子佳人戲的?
    中國人熱衷於看別人「撒狗糧」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在中國浩瀚的戲劇文化中,有一個類型的劇目長演不衰,從京劇、川劇到越劇、黃梅戲等,這一類型都是保留劇目中數量最大、上演場次最多、觀眾反應最熱烈的,那就是才子佳人戲。
  • 中華小說千千萬,看四大名著是怎麼煉成的?
    直到《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在元末明初的橫空出世,小說的形式才開始被當時的人所重視,除了這兩本小說之外,還有《金瓶梅》、《西遊記》等作品。正是因為這些小說的問世才讓當時被深受儒家文化洗禮的讀書人受到了不小的文化衝擊。
  • 毋需讀 | 如何創作出一篇好的「唐傳奇」
    這種盤踞在中國社會中、上層的勢力一開始的形態與秦漢以前的諸侯承續很近似,往往由單一姓氏的大家族來領銜,以此左右重大政治事件,便於同姓恩蔭等等。這之中最著名的當屬琅琊王氏一族與陳郡謝氏一族,代表人物有王羲之、謝玄等子弟。這種形式的士族勢力,固則固矣,以絕對的親緣血統為紐帶,換來的是盲目與閉塞。
  • 祁彪佳與商景蘭:當「才子佳人」遭逢明清鼎革
    商景蘭為祁彪佳共生育八個子女,成人的有二子三女,故祁彪佳常常「內調產婦,外理家事」。明清之際,多才子佳人故事,柳如是與錢謙益,或冒襄與董小宛、龔鼎孳與顧媚,名妓進入士大夫家,這種「選擇」本質上則是「佳人」與「才子」的一種交易,故而不平等是必然的。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唐人所撰《史記索隱》、《史記正義》與《文選注》,引入小說之書注史注文,正是在堅持「小道」的核心標準上,對於「技」的表述從「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的社會功用性角度,加以合理運用的結果。今人治小說,大多將唐傳奇放在唐代小說的範圍進行論述,這裡原有先天的概念缺陷。
  • 略談唐傳奇中的節日
    到了唐代,就節日的具體時間有了相應的規定,《大唐開元禮》就規定了二社的祭祀時間是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也就是農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戊日。有唐以來由國家制定並頒布的詔令一改以往民間祭祀成風的陋習,規範了民間祭祀的時間,從而保證農業生活能夠持續有效地進行。
  • 賀根民:從民國家庭小說生態看《金瓶梅》的示範意義
    四、《金瓶梅》式的家庭小說流變《金瓶梅》的開創和嘗試,引發後先傳承的家庭小說系列,這大概有三條並行不悖的小說發展脈絡,一是承傳《金瓶梅》情慾書寫路徑而成的豔情小說,它們是明清人慾思潮凸顯的產物,切合了書商媚俗射利的需要;一是脫胎《金瓶梅》卻反撥其淫濫而成佳話的愛情傳奇書寫,這類以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為主題的小說類型,通常稱為才子佳人小說
  • 痴男怨女、才子佳人,這部好看的童年劇,至今讓讓人念念不忘
    又是一部童年劇,這部非常精彩,古裝愛情故事:《愛情寶典》根據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元雜劇和明清時代的話本小說改編,整部劇由五個單元組成,一個單元五集左右,每個單元間以旁觀者的評說連綴。該劇分五個故事:《救風塵》、《綠牡丹》、《風箏誤》、《小棋士》、《賣油郎獨佔花魁》,其中《救風塵》改編自元代關漢卿所作雜劇劇本,《綠牡丹》改編自明代戲劇家吳炳的作品,《風箏誤》改編自清代戲曲家李漁的作品;《小棋士》、《賣油郎獨佔花魁》出自明清話本小說,其中《小棋士》改編自
  • 明清小說的蒙古演繹——論胡仁烏力格爾的創編
    胡仁烏力格爾對明清小說創編的第二種常見方式是將明清小說中某一作品的某些情節截取出來敷演成篇,形成胡仁烏力格爾重要的演唱曲目。《水滸傳》是最受蒙古族民眾歡迎的漢文小說之一,胡爾奇經常截取其中部分情節,將其敷衍成一個獨立成篇的作品,琶傑演唱的《景陽岡武松打虎》便是一個明顯的範例。
  • 我讀︱國法與社會慣行——明清社會的正面與背面
    在明清史研究中,「明中葉」是一個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高頻詞彙,大約由此開始,中國的政治格局、國家制度、經濟水平、社會文化均出現了劇烈的變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過,國內學者或專註明中葉變革中的積極因素,或專注其消極因素,鮮有人將兩者結合起來考察。
  • 從明清小說的諧音命名法,新解「妙玉」之名在小說中的象徵意義
    妙玉是既秦可卿之後的第二大紅樓神秘密人物,為何如此神秘?三點原因,其一,作者親言,《紅樓夢》一書系作者歷經十年,先後五次增刪,人物和情節都有所變動,妙玉這個人物到底有沒有在增刪之列,無從可考。其二,紅樓是一本未完待續的斷本小說,前八十回由原作者撰寫,後四十回比較認可的說法是「遺失」,後續此書的作者眾多,然莫衷一是,讀者不是很買帳。
  • 劉雪蓮:明清浙籍小說家研究述略
    明清時期浙江產生了很多小說家,對浙江地域人文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根據石昌渝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小說總目》[1],明代浙籍小說家約90餘人,而到了清代達到了200人左右,其中以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幾個地方出現的作家最多。
  • 唐傳奇丨柳毅傳(上)
    柳毅這個人物啊,出自唐朝李朝威撰寫的傳奇小說《柳毅傳》,這部小說呢,後來在宋朝被收入到《太平廣記》419卷。唐代傳奇啊,是唐朝文言短篇小說的一種文體,內容多以奇聞異事、神靈鬼怪為主,同時也大量記載人間的各種世態,生活氣息也較為濃厚。這種文體興起於初唐,到了晚唐時期開始衰落。
  • TABATA是什麼,有什麼特點?它為何深受都市白領歡迎?
    原本以為這個詞語,是在健身圈裡流傳,但是有次有個厭倦健身的一線城市小夥伴,問我TABATA是什麼?和HIIT相比,有什麼優略缺點好處。我於是意識到了,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注重健身,而且哪怕是一線城市十分繁忙的都市小白領,也會空出金貴的時間,開始讓自己身體變得更好。那什麼是TABATA呢?TABATA又有哪些好處呢?我們又該如何鍛鍊呢?廢話不多說,直接步入正題。
  • 白金傑:讀小說,我們很「專業」——福建農林大學明清小說課程總結
    因此才有了「從『專業』視角解讀明清小說」的創意選題,即學生可以從自身專業出發,去發現明清小說中的相關元素,發表來自「專業」的見解。 農學的:我寫小說裡的主要食用農作物,感覺不大行的樣子。 熱心丁:養殖產業在明清小說中有涉及嗎? 軟體的:你們誰幫我想想古代哪裡有軟體先。 熱心戊:我帶著JAVA回古代? 熱心己:不考八股文考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