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在的「郎才女貌」相似,在古代文學中,也有這種「郎才女貌」情結,這種情結叫「才子佳人」,到了明清時期發展出一種小說流派,叫才子佳人小說。所以,自古至今,從古代的才子佳人到現今的「霸道總裁」之列的網絡小說,普遍心理便是帥哥配美女,二者經歷了千難萬險或是擁有了美好的完美結局,或是有情人難成眷屬,抑或是像《鶯鶯傳》一樣的世亂之終棄之。從這看來,書生情結,或者說才子情結是自古至今的作品中永遠不會過時的一個話題。
從唐傳奇到明清小說中的才子佳人情結
在古代文學中的才子佳人情結最早似乎不是從唐傳奇開始的,追溯最早講述愛情的文學作品,應該是從《詩經》,雖然還沒有形成具體的故事情節,但是一句句表達愛情的詩句依舊感人肺腑,從我們熟知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到漢樂府民歌,再到古詩十九首,都不乏愛情詩,雖然剛開始還沒有美女和書生相愛的情節,一字一句照樣令人羨慕。
最開始寫才子佳人的具有故事情節性的作品,應該追溯到了唐傳奇,最早的《鶯鶯傳》,《柳毅傳》到元朝的《西廂記》,明清時期的《牡丹亭》《聊齋志異》,無論像元稹寫實性的《鶯鶯傳》還是魔幻類的《離魂記》《聊齋志異》《牡丹亭》諸類,它們的男主角都是書生,女主角要麼是出身高貴的女子,要麼是長相年輕貌美的。
但是對於這種題材來說,雖然題材相似,但是其表達的思想卻大為不同,我們比較熟悉的《鶯鶯傳》是比較早寫才子佳人式的小說,其結局的悲劇性和其思想的封建性來看,仍舊擺脫不了封建思想的窠臼,即使是作者元稹也是站在負心郎張生這一邊,鶯鶯在張生的瘋狂追求之下,和他在一起,張生卻在自己進京趕考以後對鶯鶯始亂終棄,最後還說鶯鶯是紅顏禍水,在元稹的潛意識裡,鶯鶯就是這樣的女性,究其原因,還是封建科舉制度局限下傳統的封建道德觀念。見到鶯鶯以後的張生就變成了登徒子,他以為鶯鶯就是他仕進路上的絆腳石。到了《李娃傳》便大膽開始突破傳統的束縛,開始寫妓女和書生的愛情故事,這對於當時的門閥觀念來說,無疑是一大亮點,二人最終跨越了等級的障礙,終成眷屬。
到了元明時期,才子佳人的題材也不在少數,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王實甫的《西廂記》和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了。《西廂記》上承《鶯鶯傳》而來,經過董西廂的發展最終完成這部完整的作品,其主題思想便是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其中還有個進步性便是作為封建家長制度的叛逆者。作為叛逆者來說,更為具有代表性的則是《牡丹亭》了,他們為了愛情可以經歷生生死死,杜麗娘更是至情至性之人。更主要的是,對於封建家長制度的反對,最後他們父女走上了朝堂理論,這種反封建性,在當時來說是十分難得的。
到了清朝,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了,對於聊齋志異,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有了新的含義,從最初的才子佳人到最後發出反對封建禮教的最強音。其中最多的還是寫的愛情故事,他們之間有人鬼之戀,人妖之戀,具有很強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各個故事的人物都是不懼封建禮教,初次除此之外還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敗,在明清時期的思想解放中,很多文人都意識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也都大膽揭露出來。
才子佳人情結為何被文學家們偏愛
從唐傳奇開始,到元雜劇,明清小說,才子配佳人似乎成為一種思維定勢,難主角幾乎都是讀書人,他們都是文質彬彬,手無縛雞之力,甚至有些傻乎乎的,而作者筆下他們的配偶也都是美女,即使是像聊齋志異等神魔小說來講,女鬼,女妖和書生相愛,在其固有的主題思想之外,還有個特點,也是美女,還有就是他們可以突破禮教的束縛。
尤其是在《聊齋志異》中還能看到迂腐的書生卻有豪氣。像是最為熟悉的小倩和寧採臣的故事,聶小倩一開始作為一個比較邪惡的女鬼,被寧採臣的正義所感動,並愛上了他,最後二人脫離了危險。還有便是小謝等等,她們都是可憐之人,被惡人所害,變成女鬼,最後在書生的幫助下,最終脫離苦海。
雖然偏執,傻裡傻氣,但是書生身上都有一身正氣,也代表了作者對書生的美好期望,希望他們入仕以後,可以將這股正義之氣傳承下去,而不是走上了歪門邪道。
那為什麼書生是這些作品的男主角呢?其實是一種古代讀書人的思維定勢,書生,自小寒窗苦讀,仕進是他們的唯一出路,而他們科舉考試一旦仕進便會光宗耀祖,所以,男主角是書生,也是作者適應了當時的時代需求。
作為長相俊美優雅的讀書人,他們的靈魂伴侶自然也是要自己心意相通之人,就像是《西廂記》的崔鶯鶯和張生,《牡丹亭》的柳夢梅和杜麗娘,《聊齋志異》的連城和喬生。
戲曲與小說更具有故事性,更容易傳遞才子佳人情節的價值觀也更方便人傳唱
古代文學,最為有意思的情節莫過於具有故事性的元雜劇,明清小說了,它們不同於讓人聞之而頓感大氣磅礴的唐詩,也不似令人聽來時而委婉時而婉約的宋詞,因為它更具有故事性,更加利於讓人傳唱,它不僅僅存在於讀書人的圈子,也通過其故事性的特殊性而在民間傳遞。文學不再是上層文人的事情,它是一個逐漸世俗化的過程,以至於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第一部世情小說《金瓶梅》,還有不斷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而產生的其他文學作品。
這種傳唱方式,發展到民間也具有了宣傳的意味,那便是讀書人要考取功名,為國效忠,衣錦還鄉,這樣,不僅僅會實現自己的理想,還有自己最期待的愛情。
雖然其中有的作品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有一定形式上的抨擊,但是讀書仕進的上進心,卻是書生一直追求的。《西廂記》《牡丹亭》中男女主人公雖然做了越禮之事,但是卻仍舊沒有放棄功名,也因為考取功名,所以才得以成眷屬。
當然,隨著封建制度到了明清時期到了頂峰,像我們之前歌頌的《西廂記》等書籍變成了禁書,在《紅樓夢》中寶玉和黛玉也只能偷偷看,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違背了當時的主流價值觀,那便是現在所主張的自由戀愛,在沒有結婚的情況下,不顧禮教,寡廉鮮恥地結合了,這也是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在當時的勝利,它們不符合當時的封建禮教,被禁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