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田海峰,1986年生,歷史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唐代西域史地,現為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教師。2019年1月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學術成果主要有《安西四鎮與唐代前期的西域軍防》(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春季)、《唐代于闐經略研究》、《塔裡木道教文化遺存及其成因》、《城址遺存與漢代西域屯城布局》等,與導師張安福先生合著有《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調研行紀》(2016年版)。
轉案
是的,我們是陌生的熟人。您的讀後令我感動,評語令我忐忑,更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除夕前夜讀你的文字,感覺我倆一起在帕米爾,周圍全是遠古火的精靈。我們離得如此之近,又如此的遙遠。
田海峰
前言:
本人是一名普通的西域歷史文化愛好者,一直對帕米爾頗感興趣,頗有關注,也由此成為陳達達先生所著《一個人的西域:蔥嶺·帕米爾尋蹤》的忠實讀者。去年暑期拿到書後,一氣讀完,十分感慨。一是跟隨陳先生的足跡,獲取了很多以往未知的與帕米爾有關的歷史地理知識,二是十分佩服陳先生在西域行走過程中那種不畏險阻的探險精神,三是欣賞陳先生對若干唐代西域史地學術問題的嚴謹求索。感慨之餘,這篇讀後也油然而生。讀後主要對陳先生的著述做了不同角度的介紹,便於讀者了解此書,同時也以此激勵自己在今後的學術道路中多一份執著的精神,多一份探索的勇氣,多一份嚴謹的態度。囿於個人學識見聞,文中定有很多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見諒。
走進帕米爾
——讀陳達達《一個人的西域:蔥嶺·帕米爾尋蹤》
作者:田海峰
書籍信息:《一個人的西域:蔥嶺·帕米爾尋蹤》
陳達達著,陝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
一、
近期,陝西人民出版社「饕書客·發現異域之美」書系推出了一本新作《一個人的西域一-蔥嶺·帕米爾尋蹤》(2020年8月第1版)。此書的作者陳達達先生,一位性格執著、堅毅的重慶漢子,在憧憬神秘的西域十多年之後,終於踏上了西行考察之路,他曾於前些年出版了第一本西域考察行紀《一個人的西域一一獨行南疆》(中信出版社,2013年),主要記述了自青海日月山出發,經阿爾金山進入塔裡木盆地,再沿南道抵達喀什,終至帕米爾東緣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沿途見聞。陳達達先生對西域探索的腳步並沒有止步於此,2018年,陳達達先生再次整裝行囊,懷揣夢想,由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岀發,翻越帕米
爾高原的東西分水嶺一一薩雷闊勒嶺,進入塔吉克斯坦,從穆爾加布,經阿爾楚爾西行至霍羅格;溯噴赤河南下到伊斯卡西姆,行走瓦汗河谷;再沿帕米爾河返回。陳達達先生的新著《一個人的西域一一蔥嶺帕米爾尋蹤》即是對此段考察沿途見聞與思想的真實記錄。全書以陳達達先生考察帕米爾半個月的日程敘事為線索,分為二十章,共17.4萬字,圖片160幅,內容不僅是作者對沿途見聞的記錄,更多的是作者基於歷史人文的思考,也不乏對前沿學術問題的專業論述,全書多角度地向讀者展示了作者在塔吉克斯坦對帕米爾的歷史人文考察歷程。
我與陳達達先生應該說是陌生的熟悉人,說陌生是因為我與陳先生素未謀面,也不曾通訊,說熟悉是因為我一直從事與漢唐西域史地相關問題的研究工作,其中也涉及一些與帕米爾相關的史地研究。專業和興趣使然,我對西域史地的各類考察一向十分關注,幾年前在網頁上偶爾翻到陳先生書寫的數篇西域史地考證的文章,之後便一直留意他在西域的考察活動。前幾天,我拿到陳先生新著《一個人的西域一一蔥嶺·帕米爾尋蹤》後,便迫不及待地鋪開中亞五國地圖、開啟電子衛星地圖,緊隨陳先生的腳步和思考走進帕米爾,進行了一次酣暢淋漓的帕米爾神遊。
田海峰地圖(吉國應為塔國)
二、
從考察史角度來講,《一個人的西域一-蔥嶺·帕米爾尋蹤》為近代中國人帕米爾考察史無疑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如果我們稍微翻看近代以來的帕米爾考察即會明白,這樣的評價一點不為過。19世紀未以來的一個多世紀,與帕米爾相關的地理人文考察活動基本由外國人主導,代表性人物與著述如英國戈登,著有《世界屋脊:一次從西藏到帕米爾的俄國邊界和奧瑟斯河的河源處的旅行》(英國愛丁堡,1876年出版);英國榮赫鵬,著有《在帕米爾及其附近地區的旅行》(《皇家地理學會彙編》1892年卷14第4期);英國柯宗,著有《帕米爾和奧瑟斯河的河源》(《英
國地理學刊》1896年第8卷第1-2期);英國奧盧夫森,著有《通過人跡罕至的帕米爾》(倫敦,1904年出版);前蘇聯契斯託夫斯基,著有《地形學者見聞記》(蘇聯國家地理岀版社,1955年出版)。此外知名探險家瑞典斯文·赫定、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在中國西北遊歷期間,也均曾對帕米爾有過專門的地理人文考察和記錄。
比較而言,除晚清政府對帕米爾的官方地理考察外,國人對帕米爾的考察活動相對較少。即使是近些年來國人對帕米爾的研究與考察也多停留在資料歸集和熱點學術的探討,如原甘肅師範大學歷史繫於1978年編成《帕米爾資料匯集》、吳澤霖教授編譯加注的《穿越帕米爾:帕米爾及其附近地區歷史、地理、民族英文參考資料彙編》(民族岀版社,2004年出版)。
有關帕米爾的學術研究也多限於晚清時代的帕米爾政策及交涉等。諸多學者對帕米爾的認知基本來自二手或多手資料,可以說,通過實地考察來獲取帕米爾的相關信息一度是當今學界絕大多數學者的短板。即使是熱衷於帕米爾旅行的民眾,一般在地理上也多局限於東帕米爾的塔什庫爾幹河谷或葉爾羌河谷。
陳達達先生克服諸多困難,執著信念,翻越薩雷闊勒嶺,獨身一人自費前往帕米爾深處進行考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在帕米爾又非單純的遊歷,仔細品讀《一個人的西域-一蔥嶺·帕米爾尋蹤》,即可感受到我們之前對帕米爾的認知是多麼匱乏。陳達達先生的帕米爾之行,肩負著一定的任務,正如其在書中所言:「我一個人獨行西域之帕米爾,為的是來蔥嶺(帕米爾高原)故地,尋訪這片土地上逝去的故事,緬懷曾經徵戰、行走在這條路上的英靈來蔥嶺真實感受玄奘法師身毒取經東歸蔥嶺古道的一路艱辛,體驗贍部洲中,其地最高'的大龍池』那澄清皎鏡、色帶青黑'的湖水之甘甜,並重走唐朝高仙芝軍隊經蔥嶺遠徵克什米爾之路」。(緣起P5)
考察完又不算萬事大吉,陳先生又悉心將所見所感整理成書刊布於眾,多維度地向讀者展示了有關帕米爾的珍貴時空印象,其中既有對帕米爾地區現代生活的日常描述,又有基於歷史人文角度的理性思考,更有對帕米爾地理交通路線的精確記錄,也不乏對西域史地學術疑難問題的專業考辨,凡此種種,無疑是給國人打開了一扇了解帕米爾的便捷窗口。如此,陳達達先生筆下的「一個人的西域」,絕非僅屬於他一個人,他用腳步丈量帕米爾、用鍵盤記錄帕米爾,最後釀出一杯上等的美酒分享給了我們每一個人。
帕米爾
(三)
帕米爾,古稱「蔥嶺」,從地質學層面來講,帕米爾並非獨立的巨型山脈,而是由興都庫什山、天山、喀喇崑崙山以及喜馬拉雅山等山系交匯發育而成的巨大山結。以今薩雷闊勒嶺為分水嶺可將其分為東、西帕米爾兩大地理單元,東部帕米爾基本地處中國境內,西部帕米爾主要位於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境內。「帕」為「谷地」之意,帕米爾即是由無數的大小谷地構成的高地,也是帕米爾最顯著的地形特徵,也正得益於無數的谷地,人們才能實現在帕米爾中的交通。晚清時期曾將帕米爾劃分為「八帕」進行管轄,分別是大、小帕米爾、塔克墩巴什、阿爾楚爾、朗庫裡、薩雷茲、和什庫珠克以及瓦罕帕米爾(許景澄:《許文肅公遺稿》卷11《雜著·帕米爾說》,朱家英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476-478頁)。
囿於阿富汘複雜的政局形勢,陳達達先生經塔什庫爾幹縣卡拉蘇口岸進入西部帕米爾,主要對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阿爾楚爾、大、小帕米爾、瓦罕以及朗庫裡帕米爾進行了考察。他的具體考察路線大致為:由喀什出發,經烏帕爾鄉沿蓋孜峽谷,到達塔什庫爾幹縣城,在慕士塔格峰腳下的卡拉蘇口岸翻越薩雷闊勒嶺,進入塔吉克斯坦。入境後,陳先生先是遭遇了大貨車司機的「拋棄」,但也因此幸運地遇到一位在塔吉克斯坦穆爾加布礦區工作的重慶老鄉謝安先生,並搭乘便車順利抵達塔吉克斯坦戈爾諾一巴達赫尚自治州穆爾
加布區首府穆爾加布市。更為幸運的是,在重慶老鄉謝安的協助下,租到一輛可以載作者一直前行考察的三菱越野車。在參觀完老鄉謝安工作的銀礦區後,作者接下的帕米爾考察即由一位名叫Vazi的當地司機作為嚮導進行的。在考察完清廷追擊大、小和卓逃竄的葉西爾湖戰役舊址後,兩人沿M41公路向西行駛,翻越闊伊特孜克埡口( Koitezekpass),由此向西進入塔吉克定居民族的什格南山地,沿圖古扎布羅克河(Toguzbulok)峽谷西行,一直抵達貢特河與噴赤河交匯處、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霍羅格市( Khorog)。短暫的休憩後,作者與Vazir沿噴赤河南下,抵達伊斯卡西姆( Ishkashim),聞名世界的紅寶石、綠寶石的原產地就在此附近。由此東行便進入瓦罕走廊( Wakhan corridor)。作者與vazir繼續東行,相繼途經和考察了納馬古提公社( Namadguti)
達斯特村( Dasht)的卡卡( Khakha)要塞,央格村
(Yamg)及央衝( Yanchun)古堡,同時遙望了對
岸的漢杜德( Khandud)古城,繼而前行至威朗村,
考察了古墓遺址,遙望了位於噴赤河南岸的噴赤堡遺址,再經宗村,抵達瓦罕谷地的「第一哨」一一蘭加爾村( langar),噴赤河與帕米爾河於此交匯,由此沿帕米爾河北上可至大帕米爾谷地、東行進入瓦罕河段可至查克馬克庭湖。作者在蘭加爾村先後考察了位於村子西東兩端的赫色爾古堡和瓦特曼要塞。而後,作者與vazir沿帕米爾河北上,翻越哈爾戈什埡口(Khargush),返回穆爾加布。隨後,作者陪同兩位法國女孩考察了位於穆爾加布東北約40千米的朗庫勒湖,又在好友 Nazarsho的孩子們的誘惑與邀請下,領略了穆
爾加布河南岸吉茲村(Ges)的美麗風景。即使到了考察的尾聲,作者也十分珍惜此次帕米爾之行的機會,又自特明勒海關所在的三岔路口沿阿克蘇河南下, 一直行至查克馬克庭湖(Ku- e Chaqmagtin)附近,實現了考察阿克塔什小帕米爾的願望,最後作者由卡拉蘇口岸入境,完成了此次的帕米爾考察。
(四)
作者陳達達先生即非象牙塔中的專業學者,也非蜚聲文壇的專職作家,但他的帕米爾遊歷卻成就了一本文筆敘事流暢、處處充溢人文氣息的異域考察類佳作,我想這與作者對帕米爾十幾年來的深厚興趣和孜孜專研是分不開的。翻閱全書,作者在帕米爾的遊歷過程中,既有對歷史的回憶和思考,又有對帕米爾地理常識的科學普及,更有對歷史地理學前沿問題的精深考證。
首先,通讀全書即會注意到,作者在敘述帕米爾行蹤的同時,引用了諸多探險家百年前的考察記錄。這固然蘊含了作者追夢英雄、追隨偉人足跡的理想和信念,也有印證對帕米爾歷史地理認知正確與否、行跡科學與否的自我考量,但此無疑也給讀者開啟了詳細了解、觀察和親近帕米爾的另一個歷史視野,讀者會不由自主地將作者的見聞、行跡與前人資料對比、分析,從而在腦海中逐漸形成對帕米爾的歷史與現實較為理性的認知。如作者在沿蓋孜河谷由卡拉蘇山口翻越帕米爾時,就不由聯想到百年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翻越山口時交代的幾種路徑及翻越山口的艱難。(P4-8、P9、P11、P13)作者進入塔吉克斯坦後,首日留宿在老鄉謝安介紹的友人 Nazarsho家中,當被問及為何到帕米爾旅行時,作者以「回家」作答,並就此毫不忌諱、義正言辭地講述了俄國人如何掠奪帕米爾的歷史。(P20)次日,作者隨同老鄉謝安參觀銀礦後,悉心發現所行路程竟暗合了斯文·赫定當年自北向南翻越山口,經過白魚客棧的軌跡。(P49-50)在離開老鄉的銀礦後,作者來到了清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葉西爾湖之戰的舊址,以及「御製平定回
部銘伊西洱庫爾淖爾碑文」所在地蘇滿塔什,並藉助斯文·赫定百年前的考察記錄證實了碑文的存在,後又被俄國人盜走的史實。(P66-67)作者由伊斯卡西姆沿噴赤河東行進入瓦罕河谷,一路上飽覽沿途古代軍事遺蹟,衍生出今天以噴赤河、瓦罕河作為國界,分屬塔阿兩國的南、北瓦罕之地在近代以前應同屬一治的歷史思考,同時聯想到百年前斯坦因自英印進入瓦罕的路徑,並由此述及在此發生的「唐代高仙芝遠徵小勃律」的偉大戰役。(P127-137)凡此種種,作者在講述歷史、開闊讀者視野的同時,既持尊重與敬畏之態,也不失自我的辯證與思索。
其次,對於渴望帕米爾旅行而未能前赴的人來講,作者在書中普及了關於帕米爾的大量地理常識。在目錄的前一頁,作者就向讀者繪製了帕米爾的整體地理結構圖。我們可以看到,河谷構成了行走帕米爾的交通脈絡,我們可以將其形象地概述為「二縱四橫」是指位於薩雷闊勒嶺東側的塔什庫爾幹河谷和位於帕米爾西緣的噴赤河谷,「四橫」分別指地處塔吉克斯坦境內的穆爾加布河谷、貢特河谷、帕米爾河谷以及位於塔阿邊界的瓦罕河谷,作者的考察即是藉助這些河谷中的現代交通完成的。作者考察涉及的帕米爾,基本屬於塔吉克斯坦巴達赫尚自治州管轄,在地理上大部分範圍屬於巴達克山。巴達克山受19世紀未英俄兩國博弈的影晌,以噴赤河為界被劃分為兩部分,其中塔吉克斯坦部分古稱什格南和瓦罕地區,也是作者此次重點考察的地域,唐代時這裡的五個山谷各居政權,史稱「五識匿國」。
書中諸如上述的諸多碎片化地理常識,作者通常結合實地的考察油然交代,如在沿穆爾加布河谷前行時,作者就很自然地向同行講述了穆爾加布河的流經地薩雷茲( Sarez)湖的歷史,它是1911年地震後才形成的堰塞湖,若不是作者的交代,恐怕大部分人難以得知這一重要的地質變遷。同時,作者以穆爾加布河為例向讀者解釋了帕米爾河流在不同河段各有命名的原因:流經遊牧民族柯爾克孜族居住區就用柯爾克孜族語言稱謂,而流經山地定居民塔吉克族居住區時就用塔吉克族語言稱謂。如穆爾加布河是中遊稱謂,上遊
稱阿克蘇河,下遊則稱巴塘河。(P34)再如阿姆河在中上遊的稱謂就有瓦罕河、帕米爾河、噴赤河等。作者行文當中對河谷的地理意義也多有提及,它們是帕米爾大多城鎮鄉村維持生存、相互交通的重要依附。巴達赫尚的首府霍羅格就位於貢特河與噴赤河的交匯處,由此順沿噴赤河谷南下一直到伊斯卡西姆,從此向東進入瓦罕帕米爾。再沿噴赤河東行直到蘭加爾村,帕米爾河沿東北方向的峽谷與瓦罕河谷的噴赤河交匯,噴赤河由此交匯口向東則改稱瓦罕河,蘭加爾村也由此號稱瓦罕山谷「第一哨」、瓦罕走廊「第
一村」(P162)
最後,《一個人的西域—蔥嶺帕米爾尋蹤》雖定
位為文化暢銷類書籍,但其中對帕米爾相關史地問題的探討卻凸顯出專業的學術水準。其中較為代表性的思考,一是結合實地地理對《新唐書·地理志》中所載的「劍末谷」進行了新的解讀,作者不認為「劍未谷」即「蓋孜峽谷」,它「應該是由慕士塔格峰、公格爾山和公格爾九別峰,與北側天山南麓皺褶帶所夾成的楔子形大峽谷,即流經疏勒西南烏帕爾鄉的瑪爾坎蘇河谷,它宛如一把『利劍'的未梢」。(P1、P236)二是基於實地考察再次驗證了自己對《新唐書》中「特勒滿川」地理位置的考證,即「特勒滿川」應該是指「突厥
蠻居住的河谷」,很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指的就是位於噴赤河北瓦罕的「五識匿」。(P86、P119)三是基於實地考察與前人研究,弄清楚了唐代將領高仙芝遠徵小勃律的三條行軍路線:疏勒鎮守使趙崇玭率三千騎兵所走的「北谷道」,即是沿帕米爾河南下的道路;撥換守捉使賈崇瓘所經的「赤佛堂道」即是由小帕米查克馬克庭湖向西進入瓦罕河谷的道路;高仙芝與邊令誠繞經的「特勒滿川」,即是沿噴赤河東岸和北岸南行和東行的道路,三軍最後於今瓦罕河谷會師後,一併攻下位於今噴赤河對岸的連雲堡。
(P160)作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雖非絕對定論,
但卻正如復旦大學史地學者侯楊方所述,「實地考察就好像口述史的收集,可以為不足徵也'的文獻提供補充」,「提供了一個可供學術界與社會大眾進行重複性檢驗的可能」(劉欣:《復旦大學史地所帕米爾考察系列報導之一:復原斯坦因之路》,《東方早報》2013年4月22日第A27版)。我想陳先生在帕米爾的所行所思,對學術界的貢獻正貴在於此。
小帕
五
通讀全書即可發現,作者並沒有花費較多的筆墨刻意描述帕米爾的社會概況,但文中的諸多細節描述仍向我們透露出帕米爾社會的諸多側面。不難理解,作者此書雖名為「一個人的西域」,但其在帕米爾的遊歷並非一個人,而是在諸多熱情好客的帕米爾人的嚮導下完成的,其中包括老鄉謝安、銀礦駕駛員 Nazarsho與妻子 Zubayda及四個孩子,一路充當司機兼嚮導的vazir及其家人,考察蘇滿塔什時結識的、曾經騎白馬幫助侯楊方教授過河的老人 Belekbae,樂於充當翻譯、
幫助作者取款的小夥阿圖爾,伊斯卡西姆開旅店的中年塔吉克婦女及其兩個孩子 Lutfiya與 Bakhodur,以及未留姓名的其他當地人,他們均是作者帕米爾考察中的重要參與者,沒有他們的熱情款待和指引,恐怕作者在帕米爾的考察體驗將大大折扣。六月的帕米爾是美麗的,只要透過文中嵌入的160多張圖片即可一窺怕米爾的各種景色,許多景色甚至美到會衝擊和刷新我們的視野。作者的筆下也流露出帕米爾的落後,電力資源短缺、網絡不暢,城市化水平低、自然資源匱乏,這裡甚至一度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這裡並沒有遭到世人的摒棄,作者考察路上遇到的在銀礦工作的老鄉,熱衷和試圖穿越帕米爾的馬來西亞籍彭氏華裔、瑞士情侶、騎摩託車的三個德國人、巴塞隆納騎行男子、索契青年、趕著毛驢的俄國戀人、兩位法國女孩,以及在中國天津留學準備回鄉開辦超市的阿圖爾,相信他們的到來會給這裡帶來新的希望,尤其是在當前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
議的今天,地處古絲路交通要衝、曾經一度繁華的帕米爾或將迎來新的機遇!
2021年除夕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