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位於中國、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國交界處,大致範圍北到阿賴山,南到興都庫什山與喀喇崑崙山,東到崑崙山,西到噴赤河;它由眾多海拔5000—7000多米的山脈及分布其間海拔3000—4000多米平緩的U型河谷(稱為「帕米爾」)組成,其中有八個大帕米爾及眾多小帕米爾。
帕米爾高原是中西交通要道:西漢時絲綢之路僅有的(老)北、南兩道都經過時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它是古波斯、古印度、古希臘、西域與古代中國文明的交匯處。絲綢之路的老北道(東漢以後的中道)經過高原東北部的伊爾克斯坦山口與阿賴谷地,通往奧什、費爾幹納;而南道相對複雜,還沒有被精確復原,它是筆者重點考察的對象。
帕米爾高原南道與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南道有三條主要支道:一是喀什—英吉沙道,它向南經喀什卡蘇山口、切裡拱拜孜,再經託裡阿特山口、齊奇克裡克山口到達石頭城(今塔什庫爾幹縣城、清代蒲犁廳城);二是葉爾羌(今莎車縣城)—蒲犁驛道,它從莎車向西到吉什爾山口折向南,再經過喀喇山口折向西至恰爾隆,在切裡拱拜孜與喀什—英吉沙道匯合;三是玄奘蔥嶺東岡道,它從石頭城向東南經過烏古裡亞特山口、坎達爾山口,再折向東北至大同鄉,然後向東跨過葉爾羌河,翻越庫爾幹山口,抵達莎車。現代公路建成之前,這三條道路一直是中國境內帕米爾高原主要交通路線。
三條支道從東部塔裡木盆地登上帕米爾高原抵達石頭城後,向南到達公主堡附近,再折向西到達卡拉其古河谷(即塔克敦巴什帕米爾),河谷南、北、西三個方向分布一些絲綢之路重要山口:向南翻越明鐵蓋、基裡克山口通往今巴基斯坦境內的罕薩、吉爾吉特;向北翻越排依克山口通往今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大帕米爾或小帕米爾;向西翻越瓦罕基爾山口。以上諸道到達噴赤河谷後,再向西或南,絲綢之路南道即越過帕米爾高原。
另外,石頭城西的納茲塔什山口是19世紀歐洲探險家經常走的捷徑,由此可到達今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阿克蘇河谷,再向北進入大帕米爾,或向南進入小帕米爾。但由於從石頭城通往納茲塔什山口的辛滾溝狹窄,夏季洪水泛濫,而山口海拔超過4500米,其他季節大雪封路,難以通行。現代公路通過石頭城以北、中國與塔吉克斯坦邊界上的闊勒買山口,但此山口距離主要商路與定居區的噴赤河谷太遠,且其間均為高海拔地區,因此它與納茲塔什山口都不在絲綢之路常規路線上。
「瓦罕谷地」不是「瓦罕走廊」
近年來很多國內媒體甚至當地政府誤將西起中國、阿富汗邊境的瓦罕基爾山口,東至公主堡的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稱為「瓦罕走廊」,這是錯誤的。「瓦罕走廊」是近幾十年出現的國外媒體用語,專指阿富汗的瓦罕行政區,它與「瓦罕谷地」(分屬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瓦罕帕米爾」(即瓦罕河谷)以及「瓦罕國」的空間範圍不同。
海拔僅2000多米的噴赤河谷上遊是瓦罕谷地人口聚居區,也是絲綢之路西下蔥嶺的重要通道。玄奘跟隨商隊歸國時,即由此一路東行,經由達摩悉鐵帝國的都城昏馱多(今位於噴赤河南岸阿富汗的漢杜德)到達瓦罕河與帕米爾河交匯形成噴赤河處,然後沿著帕米爾河谷東北行到達波謎羅川(今大帕米爾),並經過大龍池(今佐庫裡湖與其東的一系列湖泊、河流),再向東南行,經過小帕米爾東端,翻越排依克山口到達朅盤陀國卡拉其谷河谷,向東經過公主堡,再北上抵達位於徙多河(即今塔什庫爾幹河)畔的都城石頭城。
傳統絲綢之路被湮沒
絲綢之路不避艱險,翻越雪山、穿越河谷,主要是因為帕米爾高原位於幾大文明交匯處,是交通樞紐。開闢於東漢的新北道雖自然條件較好,但要經過中亞草原遊牧區,受不穩定因素影響較大,且去往印度、波斯、地中海等地區的路途迂迴,因此翻越帕米爾高原的絲綢之路老北道與南道作為商路一直興盛不衰,直至20世紀初帕米爾高原被現代邊界分割為止。
雖然中巴公路號稱現代絲綢之路,但它翻越帕米爾高原的兩個重要通道——中巴邊境的紅其拉甫山口與北下喀什平原的蓋孜河谷由於峽谷狹窄險峻、水流洶湧,馱貨的驢、馬、駝等行走極其困難、危險,並非絲綢之路經過之地。翻越帕米爾高原的絲綢之路選擇寬闊河谷,如塔克敦巴什、大、小帕米爾等,甚至翻越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口以避免海拔較低但更危險的河谷:從石頭城一路向東的葉爾羌—蒲犁驛道突然在新迭離開塔什庫爾幹河谷,折向北翻越齊奇克裡克山口就是為了避開險峻河谷,而這段河谷恰恰是現代公路路線。傳統絲綢之路穿越的山口與河谷很多已劃入邊境軍事禁區,逐漸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我們的絲綢之路復原研究均建立在文獻資料(中國古籍與歐洲探險隊的考察報告)、地圖、遙感影像與實地考察等綜合研究基礎上,在復原帕米爾高原部分絲綢之路基礎上,再向西延伸到中亞、南亞、西亞,將絲綢之路的全景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準確、全面、直觀地復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