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美國時間5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102歲。祖籍蘇州生於廣州的貝聿銘早年在港生活,中環拔地而起成為香港地標之一的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正出自其手筆。
■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對貝聿銘去世表示哀悼,稱其卓越的建築設計對世界建築史做出了極為重要貢獻。作為美籍華人,貝老終身致力於促進中美兩國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增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其傑作之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館舍堪稱東西合璧的典範,彰顯了持久友誼和共同未來。我們深切感懷貝老的建築遺產及對世界的影響。
■貝聿銘的得意之作香港中銀大廈(中通社資料圖)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
1918年,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為逃避政爭,舉家移居香港。貝聿銘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而貝聿銘亦在香港度過童年,小學時曾入讀聖保羅書院。貝祖貽為中國銀行的創辦人之一,後來貝聿銘則成了香港中銀大廈的設計師。
位於花園道1號的中銀大廈原址為美利樓,這幢中銀香港總部於1985年4月18日動土興建,1989年竣工,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三角形的樓身設計並被閃亮的玻璃覆蓋,這座樓高70層的摩天大廈是香港的地標。
貝聿銘的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中銀大廈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大廈由4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貝聿銘與夫人盧淑華。
貝聿銘1917年在廣州出生,1935年前往美國攻讀建築學,大半生都居於美國,他曾表示,即使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覺自己是中國人」。
貝聿銘早年接受電視臺訪問時表示:「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覺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1979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美,美國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在在國務院設午宴款待,貝聿銘和夫人受邀出席。不過接待人員看到他們的中國面孔,以為他們是中方的客人。貝聿銘尷尬地解釋他們是美方的客人,接待人員的表情顯得將信將疑,有些勉強地讓他們進去。
貝聿銘與妻子盧淑華育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定中、建中和禮中,都繼承父業為建築師。而且從三子女的名字亦可以看出貝聿銘植根深厚的中國情意結。
2013年,貝禮中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訪問,提到其英文名字Sandi。美國記者不解其意,貝禮中解釋指,「Sandi」其實意指中文的「三弟」,因在三兄弟中他的年紀最小,所以是三弟。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包括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等。
貝聿銘一生獲奬無數,1983年獲頒有建築界諾貝爾奬之稱的「普立茲建築奬」,2016年,貝聿銘在亞洲協會主辦的第三屆「創變者」頒獎禮上,他以99歲之齡獲頒終身成就獎。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是美國國家美術館(即西館)的擴建部分,1978年完成。造型新穎獨特,平面為三角形,既與周圍環境和諧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其內部設計豐富多彩,採光與展出效果很好,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
■美國甘迺迪圖書館。
美國甘迺迪圖書館,建築共耗時15年,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的最佳傑作之一。
■貝聿銘的代表作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法國總統米特朗委任貝聿銘為羅浮宮設計玻璃金字塔入口。米特朗宣稱這是他執政14年最大成就之一,但初時有人狠批金字塔現代時尚的風格,完全和羅浮宮格格不入。
不過,金字塔後來漸漸為人所接受,有人認為它融合藝術與科技,將天然光引入室內,跟羅浮宮的古典建築相互輝映,法國人後來更引以為傲。
■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於2006年正式對外開放,可說是獻給故鄉的禮物。
2002年,本已退休的貝聿銘受邀回蘇州,為蘇州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他深愛這個封山之作,親切地將蘇州博物館新館稱為「我的小女兒」,兒時在獅子林假山中玩耍記憶被喚醒,他「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將博物館打造為一幅3D水墨畫。
開館儀式上,貝聿銘感慨地說:「我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在蘇州。這個博物館新館,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小貢獻,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倍感感恩榮幸。」
蘇州博物館在獲悉貝聿銘去世後,發佈悼詞稱:「我們震驚於噩耗,更深懷感念。感恩貝老為蘇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貝老為觀眾帶來的藝術驚嘆,感恩貝老為每一位蘇博人激發的驕傲和努力。」蘇州博物館表示,貝聿銘先生雖已離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蘇州博物館將永遠銘記和懷念。
香港文匯網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