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仙遊,香港這個經典地標永存

2021-12-22 香港文匯網

  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美國時間5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102歲。祖籍蘇州生於廣州的貝聿銘早年在港生活,中環拔地而起成為香港地標之一的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正出自其手筆。

  ■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對貝聿銘去世表示哀悼,稱其卓越的建築設計對世界建築史做出了極為重要貢獻。作為美籍華人,貝老終身致力於促進中美兩國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增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其傑作之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館舍堪稱東西合璧的典範,彰顯了持久友誼和共同未來。我們深切感懷貝老的建築遺產及對世界的影響。

  ■貝聿銘的得意之作香港中銀大廈(中通社資料圖)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

  1918年,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為逃避政爭,舉家移居香港。貝聿銘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而貝聿銘亦在香港度過童年,小學時曾入讀聖保羅書院。貝祖貽為中國銀行的創辦人之一,後來貝聿銘則成了香港中銀大廈的設計師。

  位於花園道1號的中銀大廈原址為美利樓,這幢中銀香港總部於1985年4月18日動土興建,1989年竣工,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三角形的樓身設計並被閃亮的玻璃覆蓋,這座樓高70層的摩天大廈是香港的地標。

  貝聿銘的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中銀大廈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大廈由4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貝聿銘與夫人盧淑華。

  貝聿銘1917年在廣州出生,1935年前往美國攻讀建築學,大半生都居於美國,他曾表示,即使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覺自己是中國人」。

  貝聿銘早年接受電視臺訪問時表示:「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覺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1979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美,美國國務卿萬斯(Cyrus Vance)在在國務院設午宴款待,貝聿銘和夫人受邀出席。不過接待人員看到他們的中國面孔,以為他們是中方的客人。貝聿銘尷尬地解釋他們是美方的客人,接待人員的表情顯得將信將疑,有些勉強地讓他們進去。

  貝聿銘與妻子盧淑華育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定中、建中和禮中,都繼承父業為建築師。而且從三子女的名字亦可以看出貝聿銘植根深厚的中國情意結。

  2013年,貝禮中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訪問,提到其英文名字Sandi。美國記者不解其意,貝禮中解釋指,「Sandi」其實意指中文的「三弟」,因在三兄弟中他的年紀最小,所以是三弟。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包括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等。

  貝聿銘一生獲奬無數,1983年獲頒有建築界諾貝爾奬之稱的「普立茲建築奬」,2016年,貝聿銘在亞洲協會主辦的第三屆「創變者」頒獎禮上,他以99歲之齡獲頒終身成就獎。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是美國國家美術館(即西館)的擴建部分,1978年完成。造型新穎獨特,平面為三角形,既與周圍環境和諧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其內部設計豐富多彩,採光與展出效果很好,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最成功的建築之一。

  ■美國甘迺迪圖書館。

  

  美國甘迺迪圖書館,建築共耗時15年,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的最佳傑作之一。

  ■貝聿銘的代表作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法國總統米特朗委任貝聿銘為羅浮宮設計玻璃金字塔入口。米特朗宣稱這是他執政14年最大成就之一,但初時有人狠批金字塔現代時尚的風格,完全和羅浮宮格格不入。

  不過,金字塔後來漸漸為人所接受,有人認為它融合藝術與科技,將天然光引入室內,跟羅浮宮的古典建築相互輝映,法國人後來更引以為傲。

  ■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於2006年正式對外開放,可說是獻給故鄉的禮物。

  2002年,本已退休的貝聿銘受邀回蘇州,為蘇州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他深愛這個封山之作,親切地將蘇州博物館新館稱為「我的小女兒」,兒時在獅子林假山中玩耍記憶被喚醒,他「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將博物館打造為一幅3D水墨畫。

  開館儀式上,貝聿銘感慨地說:「我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在蘇州。這個博物館新館,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小貢獻,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倍感感恩榮幸。」

  蘇州博物館在獲悉貝聿銘去世後,發佈悼詞稱:「我們震驚於噩耗,更深懷感念。感恩貝老為蘇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貝老為觀眾帶來的藝術驚嘆,感恩貝老為每一位蘇博人激發的驕傲和努力。」蘇州博物館表示,貝聿銘先生雖已離去,但凝聚他生命之光的蘇州博物館將永遠銘記和懷念。

香港文匯網綜合報道


相關焦點

  • 【香港經典一哩賽】「美麗大師」擊敗灰色力量!
    本地一級賽香港經典一哩賽由「美麗大師」贏得冠軍,郭氏家族與此賽有緣,繼2010年憑「締造美麗」之後,再一次贏得此賽冠軍。
  • 香港的世界建築物地標
    今天我們來看看香港的一些特別且富有藝術感的建築吧~香港理工大學的創新大廈這個建築有76米高,接近九龍,坐落在香港理工大學附近,房子現在正在建設中,該設計依託於學校。為一千五百名學生提供了一千兩百平方米的空間,這個項目是將香港變成在亞洲領先的設計中心。它被設計成一個變體的塔樓,混凝土講臺和百葉式的視覺統一是流動形式的。紮哈·哈迪德被任命為2008年建築的設計師。創新大廈的設計是融入了經典類型的學科,哈迪德當時說:「好的設計旨在刺激視覺的可能性為未來而反映出來。」
  • 【疫情之下】屹立香江40年的香港地標珍寶海鮮舫,明日起停業
    逾40年歷史、香港知名旅遊地標香港仔珍寶海鮮舫(珍寶王國),在網頁宣布,受目前情況影響,將於明日(3月3日)起暫停營業,直至另行通知。
  • 四歲精英決戰香港經典一哩賽
    今年的香港經典一哩賽將於今個星期日(1月18日)舉行,大家注意力一定集中在兩匹灰馬身上。
  • 【貝聿銘逝世】感謝您為香港帶來中銀大廈
    ,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16日逝世,終年102歲。在貝聿銘先生100歲生日之際,曾有媒體專訪了他兒子貝禮中以及一些建築學者,揭露了這座香港地標建築設計背後的故事。當年,這座亞洲最高建築物備受爭議,時至今日,成為香港最具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貝聿銘參與設計這座建築,與貝氏家族和中國銀行的緊密關係不無關聯。
  • 題目的說明:中國人解釋經典的圓融
    昨天讀《成唯識論證義》的時候,引發了我的一個感覺:中國人解釋經典似乎比較圓融。
  • 《食神》經典取景地:珍寶海鮮舫今日起暫停營業
    珍寶海鮮舫和太白海鮮舫並排停泊在香港島南區香港仔深灣,這兩艘著名海上畫舫共同組成珍寶王國。珍寶王國中以太白海鮮舫歷史最悠久,建於1950年。當時在香港仔避風塘有「歌堂躉」熱潮,所謂「歌堂躉」就是今日「海鮮舫」的前身。1950年代全盛時期,一度有十多艘海鮮舫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當中就以太白海鮮舫規模最大。
  • 【攻略】去香港,一定不要錯過中環這11個拍照聖地!
    圖/@曾輝1965舊城中環的「玉葉甜品」外牆繪上了充滿歷史感的壁畫享受美味甜品的同時還能穿越回經典的舊時香港生活在這裡自拍的照片,充滿古今融合的韻味圖/香港旅遊發展局放眼是外形獨特的藝術地標身旁的牆壁就是藝術家的畫布走進畫廊,任意漫遊中西藝術大師的世界閒逛藝術文化聚落發現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
  • 音樂大師 - 顧嘉輝
    2012_顧嘉輝 大師經典演唱會       音樂大師顧嘉輝於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5日舉行在香港紅館舉行四場作品展,《顧嘉輝大師經典演唱會》邀請了鄭少秋、林子祥、仙杜拉、葉麗儀、葉振棠、張德蘭
  • 香港填海前世今生 這些地標都是填海得來
    可以說,香港之所以成為現在人們看到的樣子,填海造地必不可少。中環著名地標:國際金融中心、中銀大廈、匯豐總行大廈、中環中心、長江集團中心等建築(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香港填海史最早可追溯至1840年代。英國武力侵佔香港後,選定香港島北岸作為行政及商業中心。由於修建道路時產生大量沙石,便直接把沙石傾倒進維多利亞港,以擴大發展面積,此為香港第一次非正式填海。
  • 香港電影資料館
    今天我就想為大家介紹在香港看電影的另一個路線,到「香港電影資料館」看一套經典電影,投入這個時光停止,光影永存的世界。 位於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2001年3月才正式開館。以年份來算,可以說是相當年輕。但資料館已經是目前香港收藏電影以及電影相關資料最多的地方,《時代雜誌》也曾形容這是香港二十五項「遊客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之一。
  • 【港下個文化地標】史上最大強拍 新世界47億奪皇都戲院
    屹立北角60多年的區內地標皇都戲院大廈,由新世界發展收購並申請強拍,昨日舉行公開拍賣,由手持1號牌的發展商代表在無競爭之下,以底價47.76億元統一業權。預計於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後,新世界正式成為該地段的業權持有人。
  • 珍寶海鮮舫成經典電影場景 薛家燕拍《食神》 難忘叉燒飯
    新冠疫情沉重打擊港澳經濟,餐飲業首當其衝,有逾40年歷史的香港仔珍寶海鮮舫(珍寶王國)繼早前傳出解僱約逾半員工後,昨日(2日)有報道指將於今天起暫停營業,直至另行通知。珍寶海鮮舫一向是不少電影的取景場面,不只港產電影,就連日本和好萊塢片都專誠到這香港經典地標之一進行拍攝。
  • 藍屋、大館之後,你一定要知的香港文創新地標
    紡織業曾是香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行業,撐起了舊香港的一片天。在七十年代,紡織業養活了超過二十三萬人。但隨著工業北移,為數曾達40家的紡紗廠,迄今幾悉數拆掉,僅剩南豐紡織有限公司的紅色大字傲視荃灣逾半世紀。
  • 大家言說 || 李歐梵:微信時代,怎麼讀經典?
    微信時代,怎麼讀經典? 文 / 張力節選自《今日中國》雜誌2017年9月號 近代以來,關於中國文化傳統的論著可謂汗牛充棟,其中不乏堪稱「不刊之論」的大師名著。以魯迅研究起家、以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深耕而名滿天下的李歐梵教授,在75歲之際推出的一本談「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的小書卻在短時間裡引發華文世界讀者的關注,不但在兩個月前接連斬獲號稱香港出版業最高獎項、一年一度的「香港書獎」及首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獎,亦很快在內地出版了簡體字版。
  • 憨山大師與準提法
    菩提言:憨山大師上堂,痛切的給皈依弟子授記開示,然後入室,示範準提佛母根本印,和坊間翻刻的大不相同。然後又開示九梵字觀想法門,攝入LA字,又示範唵字的發音,如虎嘯獅吼,震動山嶽,這個唵字發音一直到一口氣盡才止。LA字則閉口彈舌,發出鼻音,如同壯士怒喝一樣,是去聲(四聲),不是平聲(不是一聲)。
  • 【香港經典廣告】位元堂養陰丸,好似太陽咁溫暖,太陽出來了!
    從前提到廣告歌,港人總會想起這個與歌舞搭配的作品,可謂是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這隻廣告影響之大,在後來星爺的「破壞之王」,裡面有個橋段是阿銀和大師兄打擂臺打到第二回合結束時,穿插一段廣告,救了何金銀一命,那就是模仿這隻由「香帥」鄭少秋於1980年所代言的廣告「位元堂養陰丸,好似太陽咁溫暖」、「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
  • 【網上預訂】經典漫畫《老夫子》首套郵票
    香港郵政宣布十二月五日(星期四)發行以經典漫畫《老夫子》為題的一套八枚郵票、兩張郵票小型張及相關集郵品。
  • 大師解構再升級!77款網路人氣、名店經典麵包全書
    大師解構再升級77款網路人氣、名店經典麵包全書出版日期2018年3月14日定價699元作者 太陽之手 吳武憲出版社日日幸福規格19×25.5cm裝訂 一般膠裝ISBN9789869583855印刷 全彩印刷
  • 穿梭200迷你地標 紐約植物園假日火車秀 今年有新亮點
    年度紐約植物園假日火車秀今年全面回歸,迎接30周年,展出近200個紐約特色景點模型,以及25輛行駛的模型火車;今年除了眾多大家熟悉的經典景點模型外,還將展出每年火車秀的主辦方—紐約植物園這一經典地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