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之句,表達了杜甫怎樣的情感

2020-12-14 鄉下老果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辭去節度參謀職務,回成都草堂。同年四月,杜甫在成都的靠山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杜甫不得不在五月拖家帶口離開成都,乘舟沿江東下。六月份,杜甫來到忠州(今四川忠縣),在長江邊有感而發,留下詩句。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夜深人靜,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碼頭邊,一葉孤舟高立著桅杆停泊在那裡,隨著波浪起伏。放眼望去,無邊無垠的夜空中,無數的星星在閃爍,更加顯得天地遼闊。此時,一輪明月在長江盡頭升起,好似被江水簇擁著流淌。好不容易因為一些文章獲得了一些名望,如今年老體衰就應該早點辭官歸隱,告老還鄉,似我這樣還在到處漂泊,居無定所,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現在就象是茫茫天地之間的一隻沙鷗,雖然奮力飛翔,卻無一個安穩的棲息之地。

前四句寫「旅夜」所見景色,杜甫以雄渾不失蒼涼之句,在讀者面前描繪出一幅壯麗但又沉寂的長江夜泊圖畫,孤舟泊岸,微風輕拂,野闊星垂,江流月湧,一派孤獨之感迎面撲來。後四句「抒懷」,杜甫對景生情,年老多病,仕途不如意,引發杜甫太多的感慨。杜甫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理想很骨感,但現實太殘酷,仕途坎坷,年老體衰,窮困潦倒,使杜甫難免對自己遭受一系列不公平遭遇發出牢騷。「」似我這樣到處漂泊,哪裡才是個歸處,就象飛翔在茫茫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無一個安穩的棲息之地。

相關焦點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這句詩可以改成天地一孤舟嗎?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杜詩「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能否改成天地一孤舟?前言我個人以為,所有的詩詞當然都可以改 。只不過您修改經典的目的是什麼呢?如果說精益求精,未免就自不量力了。如果是為了學習和提高,未嘗不可以試試。
  • 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房琯因兵敗被肅宗打入另冊,杜甫不服,他認為勝敗乃是常事,肅宗皇帝這麼做太過分,上書力諫。肅宗一氣之下,將他趕去華州做參軍。杜甫再次離開了長安,這一走,他終身沒有回來。一路上亂兵四起,盜賊洶洶,餓殍遍野。杜甫已經不打算討好任何人,他要用筆為蒼生黎民說人話!「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晚年杜甫在雲安小城的漂泊之旅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是公元765年秋天的一個夜晚,杜甫帶著夫人楊氏及兒子宗文宗武離開滯留了兩個多月的忠州,船開出不遠,一腔鬱憤的大詩人即寫下了這首流傳後世的名詩。從這時起直到770年歲末,這隻疲憊的沙鷗飄零於雲安(今雲陽)、夔州(今奉節)、江陵(今荊州)、巴陵(今嶽陽)、潭州(今長沙),衡州(今衡陽),終於不支於湘江上的一條小船。「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一語成讖,即將成為他繼後歲月的真實寫照。
  • 讀《旅夜書懷》,杜甫為什麼說自己是天地一沙鷗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大家所熟悉的,他在成都建的草堂被八月的大風掀了房頂,一家人住在雨腳如麻的茅屋裡,挨凍受餓,那日子確實不好受。後來更為悲慘的是,他因為與同僚意見不合等原因,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自稱老病退出了嚴武幕府。
  • 故人往事■王浩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懷念我的二哥
    魏鋒專訪(微風讀書會ID:weifeng279965337)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光明與黑暗交織著、廝殺著這就是我們為之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二哥啊,你生前我沒有誇過你,還常常和你意見相左爭論不休,可在我的內心深處卻將你一生的努力 ,勇敢,骨氣傳頌;你要和我一起為長安城的前世今生,為抗戰老兵的悲壯命運寫一部傳記,雖然生前未能完成留下遺憾,但是你的生命卻已刻進歷史的年輪。 讀李白的《灞陵行送別》,心情潸然:「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四場王立群: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旅夜書懷(唐)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嘉賓王立群點評:這是杜甫晚年寫的一首詩。他的晚年生活比較悽苦,主要是在成都草堂依靠好朋友嚴武的資助生活。此時嚴武的去世,意味著杜甫的生活來源沒有了,他被迫離開成都,然後沿江東下。途中他寫了不少詩,都是到達四川忠州一帶時寫的。這期間杜甫生活艱苦,心情鬱悶。詩的前面四句寫景很細緻,也很美,應當說還屬於「樂景」範疇。
  • 天地一沙鷗
    此詩為杜甫於唐代宗永泰元年離開成都浣花草堂買舟東下途中所作,詩中表達了深重的孤獨飄零之感。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白總想成功一番事業,心中的形象就是搏擊的大鵬。而杜甫四處漂泊,無家可歸,就像沙鷗那樣飄蕩。而且他們兩人在詩歌裡都是以這個自居的。李白曾經寫過《大鵬賦》,極力推崇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大鵬,嚮往著神鳥有垂天之雲那樣大的翅膀,嚮往著神鳥有著一飛沖天的抱負和自由。
  • 杜甫豪邁詩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背後,是難言的孤獨
    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寫於杜甫53歲的時候。當時的杜甫依然漂泊,依然居無定所,依然顛沛流離。他的這首唐詩,曾經入選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寫出了他令人絕望的孤獨。且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首唐詩我們應該都很熟悉,就是杜甫的《旅夜書懷》。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漂泊中寫下的千古名句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大家所熟悉的,他在成都建的草堂被八月的大風掀了房頂,一家人住在雨腳如麻的茅屋裡,挨凍受餓,那日子確實不好受。
  • 杜甫晚年的一首詩,描述了自己的人生境遇,最後10字令人感慨萬千
    他的這首《旅夜書懷》好像杜甫人生的自畫像,寫在人生的晚年,一次飄零的路上。《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在成都的歲月杜甫是舒適和安穩的,但是此時離開成都也是無奈之舉。此時的他好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星垂」烘託出原野之廣闊,『「月湧」渲染出江流的氣勢,詩人不再局限於自己的人生際遇,反而跳出來,描繪廣闊的天地,遼闊的平野、浩瀚的大江、燦爛的星月,這樣的描繪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悽愴心情。
  • 杜甫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深深無奈與慨嘆!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770年間,經歷了安史之亂(755年—763年),見證了大唐王朝的由盛轉衰。他用詩歌記錄了唐朝的衰亡史,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如果有時間仔細讀讀杜甫的詩,你會發現,不管你處在哪一個人生階段,哪一種心境之下,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種默契。你說它是安慰也好,激勵也罷,總之開卷有益。
  • 從「學人之詩」杜甫,看其詩中意象橫出的技法運用
    這一句則是想表達徵夫家人相送時的悲痛,戰亂年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一去,很可能就是永別,所以家人親友不禁號啕大哭。若是平鋪直敘,則「哭聲」這一意象很難體現出送行人的哀切,故而杜甫以雲霄之高,來正面襯託哭聲之大。
  • 李白杜甫寫下相似詩句,高下難分,聽了康震講解,才知道沒可比性
    2.旅夜書懷(唐·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境界都十分闊大,但我們接著往下讀,就發現這兩首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完全不一樣。李白的下一句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晚上看那月亮在江面的倒影,好似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白天看那雲彩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絕妙奇景。能將沿途如此好景致寫入詩中,可見詩人當時除了有點想家,心情還是比較不錯的。
  • 高中時代學過的杜甫唐詩,10個字心胸開闊,10個字卻無限孤獨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就是他的《旅夜書懷》,高中時代我們曾經學過這首唐詩。對其中的一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印象深刻。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而他活著的時候所追求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卻偏偏得不到命運的垂青。這首詩歌當中,有無比闊達的境界,雖然與當時杜甫的心境很不相符,但是卻展現出了足夠的胸懷。「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這是杜甫夜行舟所看到的景象。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十分寬闊。月光隨著江水的波浪湧動,而大江滾滾東流。
  • 【每日詩詞】旅夜書懷-杜甫(唐)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於765年離開四川成都草堂以後在旅途中所作。詩人用闊大無垠的夜景襯託深沉滯重的孤獨感,使人感受到詩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筆下奔湧的江流一樣澎湃難平,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是杜甫詩歌中的經典作品。也是杜詩五律的名篇,歷來為人稱道。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
  • 重讀唐詩:杜甫這首七律第7句7個字,寫出了人到中年逃不脫的命運
    杜甫的這首七律《登高》被譽為唐詩七律之冠,歷來也都是高中語文課本必不可少的詩詞作品。雖然年少的時候我們就學了這首古詩,但是恐怕直到人到中年之後,才能懂得杜甫在這首唐詩當中所表達出來的那份情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65年離開四川成都草堂以後,在旅途中所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這年正月,杜甫辭去了節度使參謀的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去世,杜甫的境遇愈加悽苦無依,他只得離開蜀地東下。此時的杜甫,覺得自己就像江岸細草一般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所以,杜甫的這一首《登高》,恰好是「最不自由」的七言律詩。下面,我們從這首詩的「對仗」方面來考察一下它,就會發現它為什麼敢稱第一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還。」全詩的第一聯,第一句中的第一個字「風」對第三個字「天」。第二句中第一個字「渚」對第三個字「沙」,然後第一句的「猿嘯」又與第二句的「鳥飛」相對。對仗之工整、精巧、世所罕見。
  • 杜甫最著名的五律之一,頷聯寫出最壯美的夜色,王夫之:一空萬古
    當時的杜甫,已經53歲了,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杜甫本就有返回長安的打算,但是卻因為時局還未穩定,所以一直不能如願。現在不得以而回去,無依無靠,可想而知,杜甫在寫下這首詩時,心情是沉重的,一生漂泊,無所依靠的感覺,只有經歷過,才能深切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