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醫師
患有腎病時間久了,會發現體重減輕了,人也會越來越瘦,這就是今天筆者和各位探討的話題——慢性腎臟病患者肌少症。在無腎臟疾病的人群中也會有「肌少症」,但通常與衰老有關,即一種進行性廣泛骨骼肌紊亂症,它會增加身體功能下降、跌倒和死亡風險。
對於咱們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腎功能減退會影響患者生理骨骼肌的消耗,導致代謝紊亂及蛋白分解增加,從而造成肌肉量減少及功能減弱,尤其見於慢性腎臟病3-5期患者。上海某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慢性腎臟病非透析患者肌少症的發生率約為5%,而透析患者肌少症的發生率約為13.0-23.0%,明顯高於非透析患者。然而,其知曉率卻非常低,僅為12%。慢性腎臟病患者肌少症的發生率並不算低,可知曉率並不高,因而導致重視的腎友一定不會多。可並不因為腎友不了解它,其危害與影響就會減少。
那麼,慢性腎臟病患者出現肌少症會有哪些危害與影響?簡單來說,肌少症與慢性腎臟病患者生存質量與預後密切相關。具體來說,合併有肌少症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危害與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這兩個方面。
一、生活質量下降:由於慢性腎臟病患者四肢肌肉量減少及骨骼肌強度減弱,從而影響其動手與下肢活動能力,四肢乏力與容易疲勞,最終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二、預後差及增加死亡風險:肌少症患者,往往存在繼發性蛋白-能量營養不良症,表現為低血漿白蛋白,導致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出現各種併發症,終將影響預後及增加死亡風險。
如何判斷慢性腎臟病患者是否存在肌少症,即診斷標準是什麼?目前尚無統一標準,原先提出的診斷標準更多關注的是骨骼肌量,而在更新的「歐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組2」(EWGSOP2)的診斷標準中,應該重點關注骨骼肌強度,它比骨骼肌量能更好預測不良預後。因此,要想診斷肌少症,應以骨骼肌強度作為必備條件,同時通過檢測骨骼肌量來輔助診斷。即通過測量握力(男性<27kg,女性<16kg)及四肢骨骼肌量指數(男性<7.0kg/m2,女性<5.5kg/m2)來確診。骨骼肌強度可通過握力測試或椅立測試來檢測;四肢骨骼肌量指數可通過磁共振成像MRI或計算機斷層掃描CT來檢測。
慢性腎臟病患者出現肌少症,該如何防治?想要弄清楚如何防治肌少症,腎友們應該先了解引起慢性腎臟病肌少症的原因是什麼?嚴格控制飲食致蛋白攝入減少與平時缺乏運動是其外因;而促炎細胞因子增加、性激素與生長激素減少、胰島素抵抗、活性維生素降低、代謝性酸中毒、骨骼肌衛星細胞減少、血管緊張素Ⅱ以及肌肉抑制素過度表達等是其內在原因。因此,可採取如下防治方法,以達到提高生活質量與減少併發症與至死亡風險的目的。
1.增加營養
蛋白-能量消耗是慢性腎臟病肌少症的重要原因,這與腎病患者蛋白-能量攝入不足、瘦素水平升高及肌肉蛋白分解代謝增加都有關係。如若能保證患者攝入足夠蛋白質(尤其是必需胺基酸)和能量,就可激活雷帕黴素靶蛋白複合物1信號傳遞,刺激骨骼肌蛋白的合成,從而改善骨骼肌量與強度與身體功能,進而防治肌少症。
2.適當運動
有氧運動與抗阻運動等都對慢性腎臟病肌少症患者有益,其中抗阻運動比有氧運動更有助於對肌少症的防治。相關指南推薦:血液透析患者每周至少三次中等強度的運動,且每次至少30分鐘;非透析慢性腎臟病患者則可以適當增加運動強度與運動量。其中散步(比如快走與慢跑等)是很好的運動方式,這也是防治慢性腎臟病肌少症最方便經濟快捷的手段。
3.補充活性維生素D
活性維生素D缺乏是慢性腎臟病常見併發症之一,也可能最終導致肌肉萎縮。補充活性維生素D製劑就可以明顯改善慢性腎臟病中晚期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對骨骼肌強度與功能均有積極治療作用。但不能過多補充,需防止泌尿繫結石的可能。
4.糾正酸中毒
中晚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大多存在代謝性酸中毒,尿毒症患者則100%合併有這一併發症。體內酸性環境可促進肌肉蛋白分解並增加肌少症的風險。因此,儘早補充鹼性物質以糾正酸中毒,可以減少肌少症的發生率。
5.激素治療
與肌少症有關的激素是指這三類激素,即生長激素、肌肉生長抑素抑制劑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抑制劑。目前推薦的可短期使用的是生長激素,它可使維持性透析患者蛋白合成增加22%,有助於肌少症患者改善肌肉量與強度。其它類激素,目前還在研究當中,尚未推薦使用。
為了減少對身體的傷害與提高生活質量,並改善慢性腎臟病的預後及減少死亡風險,腎友們一定要儘早識別、重視,並積極防治肌少症。千萬不要認為:瘦了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