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說起納蘭容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關於這句詩背後的故事卻少有人知曉。
西漢有個才女,名叫班婕妤,是漢成帝劉驁的妃子,是個有才有德的女子,初入宮時就備受恩寵。但是作為皇帝的女人,寵愛總是短暫的。隨著趙飛燕的得寵,班婕妤慢慢被漢成帝忽視。班婕妤並沒有去爭寵,而是選擇遠離,主動申請去服侍太后,一直到漢成帝駕崩之後,她又為他去守帝陵,在孤獨中老去。這樣的漢代才女可謂史上最大氣的才女之一了。
面對見異思遷的丈夫,班婕妤在被冷落期間寫下過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一個絕妙比喻令人拍案叫絕。她以夏日後被人嫌棄的團扇自喻,所以王昌齡曾經在寫她的《長信秋詞五首》中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而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也就有了落足點。這首《怨歌行》,將一個女子被拋棄的痛苦和無奈表達得淋漓盡致。
《怨歌行》-(西漢-班婕妤)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團扇自喻,從這個角度出發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前六句,大意是用潔白上好的絲絹縫製一把合歡扇,如同天上渾圓的明月,讓他隨身攜帶,扇動清風拂面。這相當於是班婕妤前期得寵時的狀態,「團團似明月」也正是那個時候詩人和漢成帝的感情,可謂十分圓滿。
而後四句則是第二個階段,「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隨著秋日的臨近,秋天的涼意已經驅散炎熱,而那團扇也被棄置竹箱中,昔日彼此間的恩情也半路斷絕。這相當於是說詩人失寵後的時光,被忽視厭棄,最終只能在心裡告訴自己那段感情已然斷絕。
全詩語言清麗,比喻也十分巧妙,借用常見的扇子自喻,既形象又生動,這也是這首詩難流傳至今的原因。其實在筆者看來,班婕妤可謂才貌雙全,倘若她真的有心和趙飛燕爭寵,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是才女的清高和循於禮教的性格,讓她只能看著「等閒變卻故人心」,從詩中也不難發現她對於自己處境的清醒認識。而她最讓人憐惜的地方也在這裡,或許等到後來獨自守著漢成帝得陵墓的時候,她也曾後悔寫下這首詩,時過境遷當初的滿腹牢騷之語又有什麼意義,反倒讓人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