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專欄作者ToB行業頭條(ID:wwwqifu)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不知百度CEO李彥宏現在是否為昔日的想法而後悔。
2020年4月15日,或許對百度來說是個不尋常的日子。在這一天,百度正式發布「雲手機」。
百度方面表示,此次發布的雲手機是基於虛擬化技術和自家的ARM伺服器研發的產品,最終為用戶在雲端提供的一個個安卓實例(作業系統)。用戶可以通過視頻流的方式,遠程實時控制雲手機,最終實現安卓原生APP及手遊的雲端運行。
通俗來講,百度發布的雲手機就是在雲上搭建的一個模擬手機系統,並可以在雲端運行諸多程序,可以將它認定為一部虛擬手機。
不過,由於雲手機不存在實體,且計算能力、儲存能力都在雲端提供,所以相對傳統的實體手機而言,該款產品將不受硬體性能制約。
除此之外,雲手機還能在基本不佔用本地資源的情況下,全天候運行大型遊戲和應用,在理論上擁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按照百度安全部副總經理沈鵬飛的說法,百度「雲手機」是一款永不掉線、永不關機、永不發燙的手機。
參考百度方面的說法,理論上雲手機的實用性應該高於傳統手機,但從當下雲手機反饋的使用效果來看,其發展卻不如預期。
數據顯示,目前投入市場的雲手機產品基本上都是租賃服務,通過付費獲得一段時間的使用期權。根據付費金額的不同,雲手機的性能也有一定差異。
以百度雲手機舉例,該類型產品被劃分為入門基礎型、中配普通型、高配旗艦型三款,價格分別為70元/月、100元/月、175元/月,性能隨使用價格遞增。
對個人用戶而言,理論上入門基礎型的雲手機便可以滿足使用需求,使用兩年的價格為1680元。
換到傳統手機上,能滿足2年內使用需求的手機,價位基本在2000元,貌似比雲手機還貴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傳統手機較貴,但是2年後用戶依舊持有手機的使用權和所有權。而雲手機兩年期限一過,雙權全部交割,幾乎落得一場空。
如此看來,雲手機的適用群體應該是有著測試需求的B端企業,而對於C端個人用戶的競爭力著實不強。
雲手機在當下另一個缺陷就是會受網絡和基礎雲能力的影響。
上文也說過,雲手機是在基礎雲中打造的虛擬手機,其產生的數據一方面要受到終端反饋的影響,一方面也要受到基礎雲運算能力的影響。
網絡方面,由於當下5G基站搭建未完全,5G商用與民用技術尚在探索試用階段,想要搭載5G網絡使用還有需要一段時間。
當前使用雲手機基本上是在4G網絡或寬帶網絡中,而網絡波動也很難避免的事情。此種情況下,雲手機很可能會出現登錄不上去,或者卡頓等情況。如果再差一點,雲手機可能完全不能用。
同樣由於雲手機是雲中構成的虛擬狀態,其運行狀態必然會受到基礎雲運算能力影響,而在當前基礎雲技術尚未成熟的時期,諸如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都出現過宕機情況。
又有誰能保證自家雲伺服器出現狀況時,不會影響到雲手機的性能呢?
不容否認的是,隨著數位化城市的建設,雲手機是未來的趨勢,但未來和現在的距離並不近。從這個角度來看,百度此次發力會不會有些超前?
討論百度發力雲手機是否超前,這是對已發生事情的回顧。隨著此事木已成舟,對百度來說,如何在雲手機業務上迅速變現反而更為重要。
相關介紹稱,百度雲手機覆蓋了四大應用場景,分別是雲遊戲、雲應用、雲VR和雲辦公。這四大場景分別聚焦了當下的熱門賽道:遊戲、教育、遠程辦公。其中以雲遊戲和雲VR描述頗多。
可以理解,隨著5G時代的接近,相對於雲應用、雲包公而言,雲遊戲及雲VR代表的遊戲行業是最容易變現的大市場,且變現周期也要遠遠低於教育和企業服務。這點從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變化就可以看得出來。
艾媒也曾在《2019中國雲遊戲行業專題研究報告》預測,截至2023年中國雲遊戲用戶規模將突破6億人,市場規模有望接近1000億元。這是一個易開採、含金量高的處女地。
所以想要利用雲計算方面變現,雲遊戲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而雲手機也屬於雲計算領域內的產品。
面對這樣一塊大蛋糕,百度方面也不曾掩飾內心的貪婪。百度副總裁馬傑說道:「我們其實可以覺察到產業對雲遊戲的熱情,已經不再是芳心灰暗,而是熊熊燃燒。」
馬傑表示,「5G 時代的到來將加速雲遊戲發展,百度雲手機將為整個行業提供一個安全、可靠、高效的技術基石,為廣泛的、運算能力有限的 AIoT 設備提供無限的可能性。」
不過就像那句老話,蛋糕一直都在,但能否吃到要看本事。百度在雲遊戲上發力,這算不上是一個好的方針,還尚不可知。
雲遊戲的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提出,自此熱度不減,被無數的科技公司和遊戲公司所追捧。10年後,谷歌率先發布 Stadia,提前搶佔賽道,更是將雲遊戲的熱度再提一個高度。
於是乎,在谷歌打頭陣的情況下,索尼、育碧、英偉達等遊戲廠商、微軟、騰訊、華為等雲計算廠商也開始相繼發力。
如騰訊與英偉達合作構建雲遊戲平臺、三七互娛與華為共同探索雲遊戲發展方向、盛趣遊戲聯手中移動開發運營5G雲遊戲。可百度在雲遊戲的基礎上則相對落後。
當然,百度並非沒有一絲優勢,畢竟百度雲手機的出現,已經讓自己和雲遊戲之間搭上橋梁。但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 1 月 29 日,華為雲就宣布基於自研 ARM 晶片的雲手機服務開啟公測,這也是全球首個基於 ARM 的雲手機解決方案正式落地並進入商業階段。
百度唯有的產品優勢,也被華為提前佔領。
兩相對比之下,百度在雲遊戲上的基礎,無論是在入局時間,儘早落地上,都佔不到便宜,只能希望幸運女神站在自己的身邊,早日達到技術上的突破,只不過這樣的機率實在太低。
中信證券認為,雲遊戲受益於5G技術普及,長期對於遊戲產業有望帶來一定的增量。建議重點關注頭部平臺,以及優質遊戲內容研發商。重點推薦騰訊控股、網易、完美世界、三七互娛、吉比特、世紀華通、金科文化等遊戲公司。
至於為什麼沒有百度和華為,或許是因為華為不是上市公司,百度在雲遊戲上不被看好。
值得一提的是,行業內有一個觀點認為,百度雲手機的出現,並非是百度想要發力雲遊戲的證明,相反是為了成為一個超級APP或者桌面被用戶保留。
這種觀點給出的理由是當前原生雲遊戲太少,對伺服器要求太高,加上百度對遊戲行業本身的不熟悉。三點論證結合得出百度是想從新打響知名度的想法,解鎖自身處於移動網際網路邊緣化的嘗試。
即便如此,從國內的用戶基本裝載的是免費程序的現實來看,百度想打造一個超級APP重獲新生也不太現實。
百度雲手機的未來是坎坷的,至於為什麼會坎坷,主要是百度基礎雲能力相比較弱。
有些人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因為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近期發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公共雲服務市場報告顯示,百度智能雲的市場份額為8.8%,僅在阿里雲、騰訊雲之後。
那為什麼會說它弱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Canalys的研究方向是在市場份額佔比之中,並非代表綜合實力排名,何況百度作為老牌的網際網路三強,本身在用戶群體數量上就一定積累,市場份額佔比增長是正常現象。
不過要是真正談論起基礎雲的技術能力,業內公認的三強是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而這三者都涉足了百度近期可能要發力的雲遊戲方向。
在基礎雲的技術能力上,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為雲已成為百度智能雲面前的三座大山,如今大家都發力雲遊戲等領域,百度雲手機的前路又豈能一帆風順。
然而,需要肯定的是百度智能雲雖然落後,但依舊堅持基礎雲的研發,這點我們從李彥宏自2018年起不斷調整該業務架構,將原來的事業部升級為事業群組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不止於此,百度方面還將傳統雲業務與自身的AI領域進行結合,打造出一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獨特基礎雲體系,希望可以彎道超車。
把時間調回到2010年的3月28日,在2010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馬雲、馬化騰、李彥宏正在以雲計算為論題,進行自我觀點的闡述。
馬雲說,阿里巴巴擁有大量消費數據、支付寶交易數據,我們覺得這些數據對我們有用,所以雲計算我們是要做的,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做這個,百度、騰訊就會把我們趕出電子商務門口。所以這是客戶需要,如果我們不做,將來會死掉。
於是,阿里通過多年努力,將阿里雲做成全球第三朵「雲」,中國的第一朵「雲」,佔據著中國市場46.4%的份額。
馬化騰說,雲計算是一個比較超前的概念,可能在未來是實現的,現在確實過早了。
於是,騰訊雲慢了阿里雲一大步,雖然成為中國第二多雲,但僅佔據18.0%的市場份額。
至於李彥宏則不屑的表示道,雲計算不客氣一點講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基於雲計算的這種網際網路應用出來,但想用雲計算方式多賺點錢會比較累。
於是,百度智能雲被阿里雲和騰訊雲拉下了很大身位,市場份額僅為8.8%。甚至能不能成為中國第三朵雲都是未知數...
百因必有果,李彥宏作為百度的掌舵人,在風口前錯過了一瞬,就照著阿里、騰訊錯過了一個時代,如今雖然奮起直追,但差距依舊還在。
這樣的差距,已經開始影響到百度智能雲的衍生業務—百度雲手機,畢竟基礎的運算能力不足、抵抗高峰運行的穩定性不佳,都導致該業務無論是向突擊雲遊戲,還是做其他雲業務,都會受到影響。
商業比拼就像馬拉松賽跑,一時的領先不代表最終的勝利,但是一時的領先會讓奔跑的人更接近最終的勝利。錯過移動網際網路大潮的百度能否在基礎雲、雲手機上完成逆襲呢?就讓時間來給出答案吧。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