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主題系列文藝作品徵集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聯指導,「學習強國」湖北學習平臺主辦,聚焦湖北人文風光、靈山秀水、民俗活動和特色旅遊文化活動,寫美文、畫美景、拍美片。作品徵集時間為2020年10月20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止,最高可獲萬元大獎。
徵集活動啟動以來,投稿踴躍,目前已收到文學、攝影、美術、書法、短視頻等各類作品近千件。
我們遴選其中優秀作品,展現給大家。
文學作品丨沽酒祭板橋
倘若不是柿子樹黑瘦的枝椏東一顆西一顆掛著紅橙橙的柿子,我絕不會懷疑此時的板橋已是初冬。
板橋村地處湖北通山大畈境內,背靠北山,面朝富水湖,三面臨水。有山有水有平疇,山環水繞,樹影成行。一腳踏進白鷺新村,仿如踏進明清時期富庶的江南水鄉,一排排規格別致的三層徽式別墅群,坐北朝南,白牆灰瓦,飛簷翹角,在富水湖一湖幽藍的簇擁中,頗具氣勢。沿戶懸掛著古意蔥蘢的燈箱、燈籠,清一色褚紅防盜門,門前花壇香樟、桂樹、松柏及紅葉石楠高低點綴,色澤明豔的各種花朵枝葉飽滿,朝陽下細眯著眼望著來人不燥不吠的小黃狗……寫意一個村莊的乾淨、祥和與青春氣息。
村莊的青春氣息是蓬勃的氣息,能從視覺、嗅覺、感官上調動人的中樞神經,讓住戶與遊人時時保持愉悅的心境。我想,久居此地的人,應是有幸福感的,若不然,何以在村口的白牆上書「幸福板橋」四個紅色大字?
板橋人的幸福感應該不僅僅止於居住的別墅群。
自從中國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建成通車後,這條從浙江到雲南東西橫跨七省的交通大動脈鹹寧出口就在距板橋1.5公裡的隱水洞入口處,交通的便利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隨後,板茶大橋建成,國家4A級地質公園隱水洞至九宮山風景區的旅遊主幹道穿村而過,全線通車。板橋人的喜事一樁接一樁。2014年,全國實行精準扶貧後,湖北省紀委為板橋的對口扶貧單位。「幕阜山區連片開發」的構想與「一湖兩岸」利用山水資源創建旅遊品牌,六年來,在省紀委大刀闊斧的規劃與全力實施下,村內的老字號陽春園茶油餅改頭換面,蓄勢待發;山潮泉枇杷酒遠銷海外;已具規模湖北民俗藝術博物館的雕刻精湛典雅;聚室外健身、山坡滑道、環湖騎行、婚紗拍攝基地、餐飲、民宿為一體的旅遊生態度假園——龍珠灣,已是遊客絡繹。多種龍頭項目落戶於板橋這彈丸之地。隱水洞、龍隱山與龍珠灣三大旅遊景點成掎角之勢,託舉著大畈鎮蓬勃的旅遊業,讓10年前「有女莫嫁板橋郎」的貧困移民村搖身一變,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的示範村」。榮譽並非是空穴來風,乃一磚一瓦,一事一物,一樁樁一件件,精細砌就。身為板橋人,能沒有幸福充盈心間的自豪感嗎?若不然,在板茶大橋開通的那一剎,兩岸居民為何自發敲鑼打鼓燃鞭炮,喜泣而相擁?
沿著龍珠灣曲曲彎彎的環湖大道環行,路旁青草叢中的露珠星星點點,探頭探腦。百日菊紅的、黃的、白的、紫的,妖豔豐妍,一朵高於一朵,朵朵朝上,在晨光中一路搖曳。人在花間走,雲在水中遊,此時,血脈僨張,肺葉最大限度舒展,人亦有置身於雲水間的感覺。你會情不自禁撩起裙裾深入花叢與一支紫菊花親暱,或彎腰與一株金錢草低語,你甚至會對著滿山坡的綠色植被問候,感恩在蕭瑟的秋冬,給你視覺上春意盎然的生機。百日菊定義為「百日」,這種喜暖、喜陽光、適宜在22攝氏度左右生長的不耐寒的草本植物,因了板橋充足的日照、植被與湖水的滋養而花期延長,顛覆百日生長的流年慣例,已從六月搖曳到了十一月,讓踏入這塊熱土的旅者眼眸裡盛滿了驚喜。正可謂:秋冬何堪凋,花木自延春。雖是入冬時,卻如三春暉。
霧亦是明媚的。
晨霧一縷縷、一團團、一簇簇,如霓裳仙子在富水湖曠闊的水面上獨舞。揮一揮長袖,白霧嫋娜,似玉兔緩緩東升;扭一扭纖腰,團團絮絮,狀銀蟾滿湖吐彩;伸一伸玉腿,如銀河橫渡,倏忽無蹤;甩一甩長發,恰似蜃樓海市,玉宇千層。霧追著風,追著山,追著雲,最終,與山和雲墜落在湖心,被河魚追著,被野鴨鳧著,被白鷺啄著。霧的千百姿態,讓坐在湖邊的你、我、她,花了眼,醉了心。讓書齋裡貧瘠日久的視線,得以斑斕與滋養。
登臨龍珠灣觀鷺閣頂端,東眺,山水相環,宛如一幅天然八卦圖。板茶大橋飛架南北雄踞於富水之上。「六山連通」,天塹變通途。當年通車時喜極而泣的村民,他們或許已記不起過木橋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模樣。如今,駕車在寬闊的橋上奔馳,長風浩蕩,思緒飛揚。遠山,重巒疊嶂,翠色點染,蒼茫無邊;近水,波光豔影,錦鯉嬉遊,鷗鷺翱翔。只想一腳鎖了油門,觀山賞水,聞一把土地的氣息,聽一聽故鄉的梵音。
白鷺不失時機地闖入眼帘,它們輕捷的身影忽上忽下,起起落落。這些小生靈,以攻城略地之勢,已佔據龍珠灣的大片樹林,以至於村莊以此命名為白鷺新村,樹林以之為名為白鷺林。白鷺是擇地而居的候鳥,在氣候優渥溫差適宜的環境下才能群體遷徙,它們卻在板橋龍珠灣這片樂土棲息了10餘年。龍珠灣,莫非真的是一方福地?!
視線越過白鷺林,越過在湖心撒網的漁民,越過近水遠山,隨著南飛的大雁變成一排省略號的連線,直至看不見。思緒飄遠了。幻影裡,從富川縣衙舊址走出一個頭系方巾身著青袍的老人,他一手持酒壺,一手執經書,眼神澄澈,面目清朗。那是少年成名從通山走出去的明朝文化名人朱廷立。他勤政愛民,宅心仁厚,與王陽明同朝為官,曾受明朝傑出思想家王陽明的高度讚賞,青雲直上官拜侍郎後急流勇退返回故裡回饋鄉梓,但見他口吟《安平寺詩》:相逢何必論兮芋,煮茗焚香思不窮。他時而飲酒吟詩,時而闊步昂首,匆匆前行,瞬息,在板橋公路邊的一處墓穴,隱身不現。
朱廷立,是板橋乃至通山青史上留下厚重篇章的先賢。
人生的得意,不在於索取了多少,而在於奉獻了幾何,如此,他才能頭枕群山,腳朝大地長久安眠,數百年後,哪怕簡陋的墓碑只有幾行字,亦能讓路人心生敬意,追思,憑弔,傳頌。
今日的板橋,已是脫貧攻堅的典型。過去的貧困已成了一個完整的句號。鄉村振興與鄉村旅遊成了當下的新項目,新課題,新名詞。我曾多次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從沒有一次讓我如此觸動心弦。鄉村旅遊,除了開闊視野,感受鄉村巨變,亦能重溫舊事,撫慰鄉愁。如是,我得感謝這次文旅一體的板橋鄉村遊——幸福的人總能遇見幸福的事。
趁著夜未央,花未眠,露水未上來,持一壺枇杷酒,擰一提陽春麻餅,獨上觀鷺閣。對月把酒,一盞祭天地,二盞祭先賢,三盞祭先烈,四盞,感恩這惠民的好時代。留一盞,等你,你們,與我共飲。
活動詳情及投稿方式:
遊荊楚大地,贏萬元大獎!「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主題系列文藝作品徵集開啟!
編輯/楚小遊
作者/成麗
來源/「學習強國」湖北學習平臺
-END-
【來源:湖北文旅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