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主題系列文藝作品徵集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聯指導,「學習強國」湖北學習平臺主辦,聚焦湖北人文風光、靈山秀水、民俗活動和特色旅遊文化活動,寫美文、畫美景、拍美片。作品徵集時間為2020年10月20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止,最高可獲萬元大獎。
徵集活動啟動以來,投稿踴躍,目前已收到文學、攝影、美術、書法、短視頻等各類作品兩千餘件。
我們遴選其中優秀作品,展現給大家。
文學作品丨再登黃鶴樓(組詩)
■ 再登黃鶴樓
唐朝的某一天
一位身著長衫的詩人
波濤洶湧地,於長江之濱,蛇山之巔
以黃鶴、白雲、晴川、芳草、日暮、煙波
謀篇
以長江為墨,情思為筆
在一座樓上
構築一座中國詩歌最鄉關的家國
他構築了這座家國
就寫了一首詩
把黃鶴樓的美、長江的美、武漢的美
鄉愁的美、詩歌中國的美
印上唐朝的印章,裝訂在山河裡
他的天空、他的心境,比詩歌更遼闊、高遠
從此,他的生平、他的每一個足跡
都是一首詩了
向詩歌的方向行走
黃鶴樓,向崔顥的方向飛翔
每一個上樓的人
都是一粒向上的文字
我知道,有兩條捷徑,可以直接抵達黃鶴樓
一條是《黃鶴樓》,讓文官下轎
另一條還是黃鶴樓,讓武官下馬
今天,我是翻越唐詩的脊梁,淌過庚子年的悲傷
一路快馬加鞭抵達的
我想向崔顥請教,向蒼天追問
一場民族之殤
究竟是詩歌中國裡的哪一腔鄉愁
玉笛橫吹,梅花骨朵,將再次催開春天
一個人、一座樓、一首詩
在一場靈魂的陣痛與震顫之後
越發的清亮、巍峨、神採飛揚
屏住呼吸。再次登上他、他們
接受一樓晨曦的洗禮
每一位在災難中守望相助的人
都是展翅歸來的英雄的仙鶴
■古琴臺上憶知音
俞伯牙,居於巨大的幸福和憂傷中
淚水、往事、思念,是今夜深懸的琴弦
他身陷幸福和憂傷的漩渦裡
他不知道,指尖的琴聲,早已
漫過了長江,漫過了春秋,漫過了
高山流水所花開花謝的楚國
兩千多年過去了,他也不知道
有那麼多的人,會與他一起
同時身陷一條知音的溪流中
把流水當作曲譜,讓更多的聲音流淌
把高山當作聽眾,讓更多的山巒鼓掌
即使,琴聲,已經低得不能再低
鍾子期,也會看見那些飛翔的琴聲
在琴斷口張望,比白雲輕盈
比砍柴的刀聲清澈
他聽見,那些熟悉的琴聲
一次次降落人間
居住他的心間
就像那場幸福的大雨
一次次把他從頭淋遍
琴聲,密密地縫補歡樂光陰
把人間的悲離高高擎起
放到雲彩之上
讓哀傷的我們,一生都夠不著
古琴臺,每天
隨口說出的夢囈,都是伯牙、子期
■在晴川閣,釣一曲天籟
晴川閣
是漢水,或者長江裡的一葉舟
掉進千年前的畫中
我泛舟煙波之上
用骨節做成的釣竿,釣一曲天籟
我聽見,大禹治水水乖巧流動的叮咚聲
我聽見,崔顥翻動詩卷高聲吟唱的瀝瀝聲
我聽見,時光如風席捲而過的沙沙聲
我聽見,月光在樓門上蘸寫家書的譁譁聲
我聽見,燕子雙雙啄春泥的呢喃聲
我聽見,晴川閣與黃鶴樓目光的對視聲
一曲天籟的合唱聲裡
晴川閣,寬大的衣袖裡
藏著紙、筆、墨,以及聲音的手
連他們的咳嗽,或者感嘆
也像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我得向晴川閣鞠躬
數千年了
他已經習慣站在禹功磯上,著書立說
推出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國,楚文化
習慣了站在江上向後人推出對偶、排比句
我,多想是他手中揮動的狼毫
從我的人生之旅,酣暢淋漓地潑過
■漢陽樹,或詩歌樹
崔顥的詩
把每一棵樹都碧得綠油油的
崔顥的太陽
把每一片漢陽都照得亮堂堂的
無意中,我打開一冊在追憶裡青翠的書卷
用唐詩行走著的閱讀
洗濯從塵世中帶來的那麼多塵埃
在鳳凰巷
聆聽一棵530年的古銀杏
用低沉的語調,講述漢陽的崢嶸歲月、盎然詩意
我看見,傳說中的銀杏姑娘
和天空中,風一樣飄過的銀杏花
開成一幅刺繡的漢陽
畫一樣遊過來
儘管,只有一棵銀杏樹
那也是
一個精神的家園
她,溫暖地握緊我守望的掌心
目光慈祥且靜美
我看見,家園的封面。一大片一大片的
銀杏森林,已經開始浩浩蕩蕩地
住進詩裡
來源 | 湖北文旅之聲
出品 | 百度百家號鄂西地區官方帳號
編審 | 新媒體事業部 張楚舟(WeChat:Cheung_CZ)
聲明 | 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人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配合。
歡迎投稿,共話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