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12月7日,在位於清苑區孫村鄉的中節能垃圾焚燒發電二期項目現場,18000立方米的垃圾坑中,極具科幻感的金屬大手一把抓起垃圾,緩緩投入焚燒爐進料口。
「監控中看上去,這個大爪子不大。實際上,這個大爪子高2.8米,打開直徑4.8米。一爪子下去,最少能抓起六七噸垃圾。」中節能二期工程部負責人陳康告訴記者,最低800多度高溫的焚燒爐內,垃圾被迅速焚燒乾淨。重量佔比不足10%的殘渣,還可以用作建築材料,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作用明顯。
國內首臺千噸級機組
二期投資6.89億元,增加垃圾處理能力1000噸/日
2009年4月,佔地135畝、總投資4.83億的中節能項目一期開始建設,2014年8月,1號機組首次併網發電成功。彼時,一期項目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是保定市唯一一家運營的垃圾焚燒發電企業。
「那時候,企業每年處理生活垃圾約40萬噸,發電量約1.44億度。」陳康稱,項目的投用為保定市垃圾焚燒處理做了示範性探索。
隨著保定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清苑區、徐水區的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模式愈發成熟,一期項目的處理能力逐漸吃緊。
「2018年每天進場的垃圾,少則1300噸,多則1500噸。2019年全年共處理垃圾61.22萬噸,平均每天1677噸。」陳康稱,社會的發展,讓二期擴建工程緊迫起來。
2019年9月,總投資6.89億元的中節能二期工程開工。2020年11月28日,3號機組併網發電成功。12月2日,順利完成72+24小時試運行。
「3號機組是國內首臺千噸級機組,這次72+24小時試運行完成,標誌著它將正式進入商業運行。」陳康稱,二期項目投用,也讓中心城區生活垃圾處理的整體能力,從1200噸/日提升至2200噸/日,年處理能力達到80多萬噸。
此外,整體項目每年發電量3億多千瓦時,節約標煤10萬多噸,節省填埋用地240畝,具備80萬—200萬平方米的供熱能力,社會效益明顯。
碩大的金屬爪子,一下能抓起六七噸發酵後的生活垃圾。
助力雄保生態建設一體化
協助處理安新、容城部分生活垃圾,更為白洋澱上遊垃圾處理找到出路
在二期項目的卸料平臺,一輛封閉式垃圾車正在傾倒垃圾。看著車上「榮尚環境」幾個字,項目綜合管理部主任劉伯寧告訴記者,這是一輛來自清苑區的垃圾車。
「目前,隨著二期項目的投用,我們除了處理市區的1200多噸垃圾,每天還要處理清苑區300—400噸垃圾,徐水區400—500噸垃圾。」劉伯寧稱,隨著地處雄安新區上遊的清苑和徐水的生活垃圾被焚燒發電,對於雄安新區來說意義明顯,「像徐水的瀑河直接流入白洋澱,漕河也直通白洋澱,清苑更有府河、唐河進澱。這兩地的生活垃圾被運到這裡焚燒,能減量90%以上,有效降低了垃圾入河的風險。」
劉伯寧稱,除了服務雄安上遊的中心城區,位於孫村的中節能項目,而今也在直接為雄安服務。「目前,鑑於雄安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還未投用,我們廠負責了一部分雄安新區的生活垃圾處理。」劉伯寧稱,目前安新縣和容城縣的部分生活垃圾,每天都會運到中節能項目來處理,「少時一天80噸左右,多時一天300多噸。」
更多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建
2023年底前9個項目投用,保定邁向無害減量資源化新時代
滿足中心城區生活垃圾處理需求的中節能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只是保定全域生活垃圾處理邁向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新時代的一個縮影。
目前,保定市建成並運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共計16座,設計總處理能力6405噸/日。
近年來,保定市在環雄安管控區6縣22個鄉鎮446個村,實現了生活垃圾市場化處置。此外,將白洋澱上遊瀦龍河、孝義河等8條主要入澱河流沿線1公裡範圍內,沿河1307個村莊生活垃圾納入市場化處理。
大量生活垃圾急需處置下,為了滿足需要,保定市加大了生活垃圾處理力度。預計到2023年底前,全市將完成新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9個(中節能保定二期,高碑店一期、二期,蠡縣,淶水,滿城,順平,阜平,易縣)。具體包括,計劃2020年底前建成5個(中節能保定二期、高碑店一期、滿城、蠡縣、淶水);2021年底前建成2個(順平、阜平);2022年底前建成1個(易縣);2023年底前建成1個(高碑店二期)。
9個項目全部完成後,全市焚燒處理能力將達到8600噸/日,處理能力能夠滿足保定市生活垃圾處理需求,實現保定市全域垃圾焚燒覆蓋。
保定邁進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新時代,近在眼前。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