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021-01-14 青陽道長123

宇宙之先,混沌之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物即道。一聲霹靂,混沌開闢,道生神仙,道生天地,道生萬物,猶如嬰倪,呱呱落地,生得偉大,生得喜悅。

生生不息之道,給神仙以威靈,給天地以承載,給萬物以繁榮,給人以歡喜,給人以愉悅,給人以希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幸福,給道教以靈魂。

生,道教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道教一切活動均圍繞著它而展開。

一、道生神

因為有生,世間有了神。《玄綱論》說:「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那麼作為神明之本的道,是如何變成神明的呢?《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說:「道未變為神時,無端無序,無心無意,都無諸欲,澹泊不動不搖。乃變為神明,神者外其光明,多所照見,使有心意,諸欲因生,更亂本真。」同時強調「神本從道生,道者清淨,都無所有,乃變為神明,便有光明,便生心意,出諸智慧。智慧者,謂五欲六情」。

既然道生了神,那麼具體情況又是怎麼樣呢?《太上老君開天經》中說:道演化宇宙歷經洪元、混元、百成、太初、太始、太素若干大世紀。

在太初之前,道已經演化了三個大世紀,道的本體「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在第1個世紀洪元世紀開始化生宇宙天地。太初者,人民之初,故謂太初!太初之前,天地已經分明,太陽之氣、太陰之氣已經分明,先天尊神已經由道化生,道當然與神同在!但是神由道生,道為神之本。

道不等於神。質而言之,道化為玄元始三種炁,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他們是道之身。三清道祖為萬神之祖,三清道祖分無數炁化育群芳,皇天上帝、后土地祇、東王父、西王母、三官、財神等等一切神明皆稟一炁而生。

二、道生仙

因為有生,世間有了仙。對於神仙,一般指長生不死、修煉得道的人,《漢書?藝文志》稱:「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外者。」有時神仙也叫「仙人」、「真人」,統稱「仙真」。從廣義和道教神學來看,神是先天的,出於天地未分之前,稱先天之聖;仙是後天的,是世俗中修煉得道的人,稱後天仙真。

莊子將其分為真人、至人、神人、仙人等,真人指修真得道的仙人,至人指悟真大道的人,神人指神妙至真的人,仙人指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的人。

在這當中,神人也好,真人也好,他們都離不開一個「道」,《道德經》第59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可見「得道」是「成仙」的前提,所以神仙是擁有道的。

《列仙傳》稱道教神仙東王公為「大道醇精之而形成」。《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222則稱西王母是由「西華至妙之氣」所化生,「生而飛翔,以主神元奧於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氣成形」。《三官寶誥》則稱三官大帝「道冠諸天,恩覃三界」。《普化寶誥》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至皇至道」。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稱真武大帝是淨樂國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統王位。後遇紫虛元君,授以無上秘道,遂越遊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煉,居二十四年功成圓滿,白日飛升。可見無論是先天的神還是後天的仙,他們均具有道性,正因為如此,人們稱他們為神仙。

再有長生久視是神仙的特質。長生久視,就是通過修煉,長久生存。長生久視的真實含義,是指肉體上的長生和精神上的不死。所謂肉體上的長生,就是在盡其天年(道教認為人的天年是一百二十歲)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運用修煉接命之法,把肉體生命繼續延伸,直至達到極限為止,此即所謂長生,而非永遠不死。

所謂精神上的不死,就是通過性命雙修的真修實證,由性命合一,進一步證到天人合一,生道合一,將自身有限的生命,融入無盡的宇宙運化之中,從而達到生命的長在和永恆。千百年來,道教修道之士始終以守精固氣作為成仙之首要。他們把精氣神視為生命之三寶,提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合道即可長生不死,成為神仙。

三、道生萬物

因為有生,世間有了萬物。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無所不含,無所不包,是宇宙萬物的開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產生了萬物。也就是說「道生萬物」。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道生混沌一氣,一氣分剖陰陽,為一生二;陰陽運化,而生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萬物滋生,為三生萬物。萬物涵養陰陽,即負陰抱陽,萬物在衝和之氣(道氣)中得到統一。由此可見,無形大道化生了有形萬物。神仙作為無形大道的象徵,他是有形的,就是說無形大道同樣衍化了有形之神仙。在這中間,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道教認為道衍化了神仙。在道教中,是道的存在形態,是事物不同層次的中介,是組成有形之物的「質料」,是天、地、人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繫物。在道教修煉中,是形和神的中間層次,他聯繫著先天和後天、人的中樞神經和自律神經,是由道術轉入仙術的中間環節。總之,道教認為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通天下一氣耳,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萬物皆須而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兇禍福,皆由主宰。在人體中,既聯繫著形,又聯繫著神,因之通暢既能修形也能修神。

這個有時也稱為道,它即源於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平經》對其發揮道:萬物始於元氣,天地萬物莫不受其而生。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天而名天一,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地二,上天下地陰陽合施生人,名三。三統共生,長養萬物。元氣派生的天地陰陽之氣皆有情有義。陽氣「好生」,陰氣「好殺」,合則萬物化生。元氣勝天道。

後來唐道士吳筠的《玄綱論》稱:「道為真一。太虛之先,寂寥空無,至精感激而生真一。真一運神,而元自化。元為無中之有,有中之無,曠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氳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朕兆於此。清通澄朗之氣浮而為天,濁滯煩味之氣積而為地。」杜光庭亦說:道即,又稱精或元。道本無形,莫之能名,為虛無之,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無,包羅天地。

陳景元注《道德經》說: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變而有物。道為虛之虛。無之無,自然之自然,混洞太元,冥寂淵通,不可名言。然而動出變化,謂之混沌,即一。渾沌一,相離散生清、濁和三氣,各為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萬物化生。張伯端《悟真篇》則以宇宙生成理論作為其煉養學說的基礎,將道與萬物的關係闡發得淋漓盡致,說:「道自虛無生一,便從一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這樣就將無形的道與有形的萬物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四、道生活

因為有生,萬物有活。道生化萬物以後,萬物為了生存與發展,以道為榜樣,努力踐行大道。

宇宙有道,各星系與球體之間按照一定的定律運行發展。這個定律被稱為暗物質、暗能量。

微生物有道,在肉眼看不到的環境裡有序地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這個有序被稱為種。

生物有道,在自然環境中有規律地發生、發育、發展、消亡。這個規律被稱為基因。

植物有道,在陽光下、土壤中、水裡有序地繁衍生長。這個有序被稱為光合作用。

動物有道,在大自然中有規矩地繁殖生育,傳承衍生。這個規矩就是適合生存。

人有道,在自然界中有常地繁衍生息,傳宗接代。這個有常就是精氣。

人是宇宙萬物之靈,依道而行可上曉天文,下知地理;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可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可通天達地,出入幽冥;可身心健康,長生久視。因此,人要活,必須重視生。重生、樂生是衡量人有無道有的標準,也是道教化人的基本原則,

對生命價值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是道教化世人始終不渝的傳統。《道藏》中首部經典《度人經》開篇便強調:「仙道貴生」。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卷114說:「要當重生,生為第一。」後來進一步發展為《老子想爾注》第25章說:「生,道之別體也。」劉宋時期《三天內解經》則宣稱:死王不如生鼠。隋唐之際問世的《太上老君內觀經》把道教化世人的理想追求概括為「生道合一」。

事實上,中國古老的道教自其產生便是一個重視人的現實生命的宗教,所以重生、貴生也是道教的一個基本特性。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萬物中又以人之生命最為寶貴,「天地之大曰生」,「生」與「道」是合一的。道教的各種經典中無不把「貴生」、「重生」和「養生」的思想作為其闡述的基本內容。在道教看來,生命是最可貴的,希望人人都能盡其天年,以至長生久視。道教《五符經》認為「天生萬物,人為最貴」。《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亦說:「夫萬物以人為貴,人以生為寶。」《抱樸子》說:「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妙真經》則說:「德莫大於活。」

道教這一重生貴生的思想,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相比最富有特色的地方,體現了對人生的關愛。它不僅影響著人們對人生、生命的態度,也促進了道教對所有生命體價值的認知。道教從「齊同慈愛」的精神出發,要求人們要「慈心於物」,以一顆仁慈之心對待宇宙間所有生命,愛及昆蟲草木鳥獸,不要無辜地傷害任何生命。並在戒律中規定:不得殺害一切物命;不得燒野田山林;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籠罩鳥獸等等。《太上洞淵神咒經》說:「道性本來清,救護一切人,普濟於眾生,太上布大慈。」道教對人生與生命的重視,體現了關愛人生的最大熱情。重人貴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人的生命、生活。

人的生命、生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生存環境,即物質生活;二是人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與生存環境是要解決人們的生理生命的基本要求;精神生活是調解人的心理與精神追求。在物質生活中,道教教人少私寡慾,淡泊名利,以寶養生命之元真;並教人致力於和平、和諧的生存環境的營造。

在精神生活中,道教教人追求與道合一、逍遙無礙的境界。人生雖然會有種種困苦,但只要能以「常道」為大旨,不以鵬程萬裡、斑鳩數仞為區別,只要心意逍遙,心靈寧靜,精神專一,所有的困苦都是身上的塵埃而已,抖落一下即能去掉,即能神清氣爽。

道教認為,「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人人都具有道性,只要通過修持修煉,由生得道,由道得仙,由仙得真,必能達到生道合一、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境界。但重人貴生的一切修持修煉,都要以入世濟世的「真行」為基礎,都要從處世為人開始提高個人的修養。對道教來說,追求神仙的修道與促進健康的養生是一致的,修道即是養生,養生即是修道。

道教認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運陰陽之用,源道德之妙,達性命之真。為此,要絕貪去欲,返樸還醇,遊心於淡,合氣於漠。寂然不動,因自然而行;虛心而冥,涵宇宙而無跡;無心而照,普萬化而無物。不以是非好惡,內傷其生,外傷其形。最終達到身心合一,形神俱妙,自由逍遙的神仙境界。

總之,一個生生不息的道,生神生仙、生天生地、生萬物、生人類,所以人要重生、養生,不僅要注重個人身心健康,更要普度眾生,讓社會的每一個人都過上健康快樂的生活,無愧於大道賜予人類的幸福。

相關焦點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到底說啥呢?
    你說的「道」「一」「太極」,是指《老子》「道生一」中的「道」和「一」,以及《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中的「太極」吧?覺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特別難理解吧?同學:是的。文運老師:好,我們就在這個範疇內討論。「道生一」是《老子》的話,「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是《易經》的話,我感覺,這二者密切相關。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中第四十二章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把「一」、「二」、「三」放在數學中,這只是三個再簡單不過的數字。首先,我們來看「道生一」,要想知道何為「一」,則需要先弄清楚何為「道」。說的直白一點,「道」是混沌虛無的和諧狀態,也是宇宙萬物的初始狀態。「無極而太極」,「太極」則是這種狀態開始具備了「分」的潛力,就是「一」。
  • 《天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如何解釋?
    物種起源,宇宙星空、天地玄黃、人生百態、萬物有靈。星空之間相互作用的法則就是道,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是道,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也是道,排兵布陣也是道,縱橫捭闔,經緯天下也是道。萬物有靈,人是例外,通過見眾生而生智慧。
  •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知道了「天地生」,有天有地有生命,西方醫學現在也逐漸認識到這點。我們的祖先用「生」專指人,因為在自然界所創造的所有生命中人是萬物之靈,是最寶貴的。猩猩、猴子都能接近人,但不是人。我們的很多現代藥物研究都是從耗子、猴子試驗開始。大家知道巴豆是人類的瀉藥。但老鼠吃了巴豆越吃越胖,巴豆又叫肥鼠豆。老鼠其性屬陰,巴豆是大陽藥,陰陽調和老鼠能不胖嗎?
  • 《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是誰說的?這裡需要明確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道教本沒有太大關聯,是後人建立道教把《道德經》作為了道經。打個比方,就好像古代考試會把四書五經作為考試範圍。與此相似的還有孔子的儒家思想,研究孔子學問的人認為其有「孔子的歷史」和「歷史的孔子」之分,也就是真孔子和假孔子之分。
  • 100句國學經典之:從一到三到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釋義】 導讀: 西方有希臘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42章) 釋義:這是一段十分哲學化的語言。 什麼是「道生一」?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熱刺悍將缺戰曼城,穆裡尼奧幽默回應
    貝爾為了安慰比賽失敗的多赫蒂還與其有了親密接觸多赫蒂已經與六名熱刺隊友一教高下了在這場比賽中熱刺的矛與盾凱恩和託比有著直接的接觸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皆有聯繫目前愛爾蘭足協周一證實多赫蒂將返回測試
  • 夬卦隨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可不查,不可不慎
    還是要說點正經的,可能有人覺得夬卦,五陽去一陰從而乾健不已。現實中也是如此,總會有人覺得大事所趨就認為成功理所當然。比如鴻門宴中的項羽,所以毛主席才說不可沽名學霸王。夬卦也是用人體來作為意象來說明道理,大壯卦四陽一陰,所以他們初爻取象基本一致不足為奇。其實夬卦初爻就是我上面說的提示大家注意「萬一」的那個「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可不查,不可不慎。
  • 帶你解讀《道德經》「三生萬物」的含義
    何為「三生萬物」「三生萬物」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但是很少人去端倪它的深層含義。今天我們來進行一個更深層的解讀。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這裡的「一」指的是「道」,旨在加強說明「道」是獨一無二的統一體。「二」指的是「陰陽」兩氣。何為「一」、「二」、「三」在自然界萬物都是以「陰陽」兩面存在著,兩者在展現為一面的同時也會出現對立面。它們一起構造了自然界的一切現象。
  • 高球 | 道生一,一生二...高爾夫運動中的細節和態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源於同一個起點,自然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高爾夫運動中的很多細節和態度,也正暗合著老子《道德經》中的很多境界。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體會水的力量,柔的力道,越用力動作就容易變形,不能做到「抱一」。
  • 《老子》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宗教認為萬物起於上帝、起於真主,神話認為萬物起於混沌、起於蒙昧。扒開眾多古老的宇宙觀,我們發現老子用神奇的數字密碼給了這個千古難題以最超前、最可續的解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來聖賢的哲學之道在精不在多,在簡不在繁。
  • 義理|道長道長,你說: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
    在道教中常講一句話叫「道生萬物」或「萬物由道而生」,那麼,有信士曾問筆者: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這看似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和慣常認知中早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認為道生萬物是自然而然且無所爭議的,甚至很多人從來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質疑的問題。《道德經》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道就是一的狀態,從一種分出陰陽二氣,陰陽交融而生和氣,並由此衍生出了天地萬物。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高維意識:三生萬物-生命本質的力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孩子都不用動腦就會念的語句。可是當真正明白其中奧妙,或許、需要多年生活的體驗和悟性。這樣說、其實也不完全準確;應該說、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人們對此話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讀。
  • Johnny致用戶的一封信:因為相信 我們遇見 三生萬物 繼往開來
    親愛的庫幣用戶為了慶祝庫幣成立3周年,我們在9月5日開啟了以「三生萬物」為主題的三周年慶典月活動,與全球用戶一同分享這一特殊時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站在三年這個時間節點,對於庫幣的未來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未來我希望為用戶帶來更多元化的投資產品和資產配置選擇。因此庫幣將持續在全球範圍內甄選更多優質的加密資產。未來我希望區塊鏈不止是冷冰冰的加密貨幣交易,而應該是有溫度的創新金融服務。
  • 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三生萬物的思想。這裡的「三」並非確切的數字,而是一個虛指。三生萬物的思想,承認了人類的價值。這一思想不僅適用於古代,更適用於現代。不僅適用於中國,更適用於外國。 放眼整個宇宙,人類無法確信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但是從目前所能掌握的情況來看,人類確實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三生萬物」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逢七必變」帶給人怎樣的啟發
    《易經》中說:八卦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萬物,其中萬物首先包含了人類,也就是說人是陰陽互相結合而生成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無形勝有形,這和《易經》中伏羲的先天八卦不謀而合。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的典型哲學觀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宇宙中萬物都是從一開始,量變引起質變形成二,隨著進化形成新的物質三,三生萬物。從《人類進化史》和《霍金的宇宙》二書中,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道家的這一哲學觀點。
  • 《老子》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竟然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在書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別樣的宇宙起源觀念。古人惜字如金,老子本人也推崇大道至簡的哲學思想,他能夠用一二三的數字,將宇宙起源和人類發展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可謂是化繁為簡,直達要害。那麼老子的這句話究竟是怎樣闡述宇宙起源的呢?他口中的「道」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