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動明王(梵語:अचलनाथ acalanātha),亦稱聖者無動,聖無動尊,不動尊或無動尊,為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
在鎮守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五大明王中,為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也是著名的護法.而且不動明王不但是佛教八大護法之一,同時也是十二生肖屬雞者的守護本尊.
圖為—《大日經》所記載的不動明王法相
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是指慈悲心不變,無物可以改變撼動,「明」即為智慧光芒之意,「王」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現象者的尊稱.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不動明王被視為毘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之音譯名,為釋迦牟尼佛之法身)的忿怒相化身,打敗過大自在天.
相傳大自在天認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動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動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級,使其歸順,在諸明王之中不動明王也是最高尊者.
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
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動明王法像不論漢地佛教或藏傳佛教,都重視修習本尊法門,又被稱作大威力不動明王或常住金剛.
圖為—東密不動明王法相
不動明王的法相頗多,在東密較為常見的是據《大日經疏》卷五載的:此尊坐盤石座,呈童子形.頂上有七髻,辮髮垂於左肩,左眼細閉,下齒齧上唇,現忿怒相,背負猛火,右手持利劍,左手持罥索,作斷煩惱之姿.
此外,另據《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金剛頂瑜伽護摩儀》,《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三等載,不動明王還有一面四臂,四面四臂,三面二臂等多面多臂形像,亦有從儀軌而來之密教圖像,但以自由創作之傑作為多.
圖為—藏傳不動明王法相
另外,在藏密系統裡,忿怒不動明王形象跟東密形象又有不同之處,且根據儀軌之不同,身色亦有所不同,有藍色,白色等.
不過普遍來講出現最多的法相顯現為不動明王周身呈現青藍色,右手持智慧劍,左手拿金剛索,右眼仰視,左眼俯視,周身火焰.
一般都以憤怒的形象示人,降伏內心諸魔障.而不動明王有兩臂,四臂,六臂多個形象,但大多以兩臂形象示人.其動作形象的來源主要是由(大日如來)的忿怒形象而來,多做舞蹈相,立相.
圖為清中期—不動明王唐卡
在藏傳佛教中,不動明王是藏傳佛教體系中比較重要的一尊護法神.據記載,忿怒不動明王為阿底峽尊者所修本尊,同時又是噶當派四主神之一,其上方為五種姓佛,下方為五位供養天女.
修習此尊法,可斷除煩惱所生的一切障礙,施一切欲求如願,順利修成佛果之道.而其忿怒相,是大慈悲的顯現,就如同父母對其頑劣不化的子女,以忿怒方法予以調教,其動機是「慈愛」而非毀滅,因此可以說比祥和寂靜之示現,更具慈悲力.
圖為清中期—不動明王唐卡
右手持的劍,非一般的刀劍,乃是智慧之劍,能斷煩惱之根,左手所提絹索,是用來捆綁一切惡魔,而最大的惡魔,是我執魔也,所以其內在的密意,不在降伏外在的惡魔,而是以智慧力為武器,來降伏自己內在的「魔」.
而魔之真實意思應為「磨」,並非一般人口中的魔.「魔」之所以為「磨」,完全是因為執著這個「自我」在作祟,所以一切外在的障礙,痛苦是來自於內在的障礙與執著,只要降伏了內心,則外在的一切將得到淨化.
圖為清—不動明王站像
不動明王在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有相當高的聲譽,不動明王與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一般,乃是藏民供奉的三尊主要佛像之一.
同時,在日本佛教,東密的信徒多半信奉不動明王,高野山是其道場.在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在都城江戶設置有五色不動明王,以祈求政權的和平穩固.
此外,日本的三大不動明王佛畫,高野山明王院的赤不動,大津三井寺的黃不動,京都青蓮院的青不動,合稱三不動.
「及時行樂」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平臺:山海閶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