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法相—不動明王

2021-02-08 山海閶闔

...






不動明王(梵語:अचलनाथ acalanātha),亦稱聖者無動,聖無動尊,不動尊或無動尊,為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


在鎮守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五大明王中,為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也是著名的護法.而且不動明王不但是佛教八大護法之一,同時也是十二生肖屬雞者的守護本尊.


圖為—《大日經》所記載的不動明王法相

 

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是指慈悲心不變,無物可以改變撼動,「明」即為智慧光芒之意,「王」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現象者的尊稱.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不動明王被視為毘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之音譯名,為釋迦牟尼佛之法身)的忿怒相化身,打敗過大自在天.


相傳大自在天認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動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動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級,使其歸順,在諸明王之中不動明王也是最高尊者.


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


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動明王法像不論漢地佛教或藏傳佛教,都重視修習本尊法門,又被稱作大威力不動明王或常住金剛.


圖為—東密不動明王法相 


不動明王的法相頗多,在東密較為常見的是據《大日經疏》卷五載的:此尊坐盤石座,呈童子形.頂上有七髻,辮髮垂於左肩,左眼細閉,下齒齧上唇,現忿怒相,背負猛火,右手持利劍,左手持罥索,作斷煩惱之姿.


此外,另據《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金剛頂瑜伽護摩儀》,《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三等載,不動明王還有一面四臂,四面四臂,三面二臂等多面多臂形像,亦有從儀軌而來之密教圖像,但以自由創作之傑作為多.


圖為—藏傳不動明王法相


另外,在藏密系統裡,忿怒不動明王形象跟東密形象又有不同之處,且根據儀軌之不同,身色亦有所不同,有藍色,白色等.


不過普遍來講出現最多的法相顯現為不動明王周身呈現青藍色,右手持智慧劍,左手拿金剛索,右眼仰視,左眼俯視,周身火焰.


一般都以憤怒的形象示人,降伏內心諸魔障.而不動明王有兩臂,四臂,六臂多個形象,但大多以兩臂形象示人.其動作形象的來源主要是由(大日如來)的忿怒形象而來,多做舞蹈相,立相.


圖為清中期—不動明王唐卡


在藏傳佛教中,不動明王是藏傳佛教體系中比較重要的一尊護法神.據記載,忿怒不動明王為阿底峽尊者所修本尊,同時又是噶當派四主神之一,其上方為五種姓佛,下方為五位供養天女.


修習此尊法,可斷除煩惱所生的一切障礙,施一切欲求如願,順利修成佛果之道.而其忿怒相,是大慈悲的顯現,就如同父母對其頑劣不化的子女,以忿怒方法予以調教,其動機是「慈愛」而非毀滅,因此可以說比祥和寂靜之示現,更具慈悲力.


圖為清中期—不動明王唐卡


右手持的劍,非一般的刀劍,乃是智慧之劍,能斷煩惱之根,左手所提絹索,是用來捆綁一切惡魔,而最大的惡魔,是我執魔也,所以其內在的密意,不在降伏外在的惡魔,而是以智慧力為武器,來降伏自己內在的「魔」.


而魔之真實意思應為「磨」,並非一般人口中的魔.「魔」之所以為「磨」,完全是因為執著這個「自我」在作祟,所以一切外在的障礙,痛苦是來自於內在的障礙與執著,只要降伏了內心,則外在的一切將得到淨化.

 

圖為清—不動明王站像

 

不動明王在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有相當高的聲譽,不動明王與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一般,乃是藏民供奉的三尊主要佛像之一.


同時,在日本佛教,東密的信徒多半信奉不動明王,高野山是其道場.在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在都城江戶設置有五色不動明王,以祈求政權的和平穩固.


此外,日本的三大不動明王佛畫,高野山明王院的赤不動,大津三井寺的黃不動,京都青蓮院的青不動,合稱三不動.




「及時行樂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平臺:山海閶闔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法相—金剛亥母
    在藏傳佛教噶舉派中,她為女性本尊之首,馬爾巴,米拉日巴,剛波巴等諸位大成就者均認為他為本尊.其作為藏傳佛教本尊之一,不僅僅是四大教派共同尊崇的母續本尊,同時也是主要用來做寶瓶氣脈及拙火定的觀修本尊.圖為—19世紀金剛亥母唐卡金剛亥母的法相是如下記載的:亥母身貌如同十六歲少女,身體紅寶色具一面三目二臂(另有二面母傳規,右面有豬臉)左手持盈四魔血的顱缽,右手執持金剛鉞刀消除內外密障礙與攝伏十方魔敵,左腳伸立,右腳彎提如舞蹈姿,舞於蓮花日輪屍墊上,左腋倚喀章噶,面貌微忿笑貪悅黃丹或紺青發色.
  • 藏傳佛教的圖騰——綠松石
    黃財神一面二臂,五佛冠為頭飾,矮小肚大,雙臂勁力,右手持布拉噶如意寶,左手提著吐寶鼠,身著天衣,藍蓮花及珠寶瓔珞作裝飾,胸前掛念珠。左足屈,右足踩著海螺寶,以如意姿安座於蓮花月輪之上。 黃財神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養的五姓財神之一,因其身相黃色,故稱黃財神。修持黃財神法、持誦其密咒,可獲得黃財神庇佑,能增長福德、壽命、智能、物質及精上之受用,不被生活所逼,以及一切經濟壓迫,可安心向道。
  • 五大明王之主尊——不動明王
    ,即不動尊菩薩,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中央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輪身,金剛般若蜜多菩薩為正法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所以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教令,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
  • <不動明王>紋身的含義與背後的故事
    「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  是理性的象徵,不動明王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顯現憤怒像,使侵擾眾生之邪魔畏懼而遠離於修行路上不致動搖善念菩提心。不動明王久以證得大光明遍照,已登大日華臺,因其三昧耶本誓願,而示現初發心時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之童僕,而執行諸務。
  • 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傳說乃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是東南西北中五大明王中,居中鎮守之明王。其重要程度可與孔雀明王相比。此明王能夠摧毀邪魔,教化眾生,並引導迷妄眾生歸佛法正途。  不動明王,即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
  • 不動明王紋身解析
    依密教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不動明王為一切諸佛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不動明王顯現憤怒像,使侵擾眾生之邪魔畏懼而遠離.就金剛胎藏兩部而分別其德,五方佛,各有三輪身。中央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輪身,金剛般若蜜多菩薩為正法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
  • 中央-不動明王
    日本,真言宗傳承,醍醐寺風格,不動明王木雕像。「不動」,是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是指"智慧的光明";「王」,是指"可駕馭一切現象者"。不動明王的誓願是:"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 藏傳佛教聖像~本尊部(4-25)欲帝明王
    欲帝明王是藏傳佛教十一位忿怒明王之一,為薩迦派傳出並十分注重的一位本尊。
  • 八大明王護法 大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傳說乃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是東南西北中五大明王中,居中鎮守之明王。其重要程度可與孔雀明王相比。此明王能夠摧毀邪魔,教化眾生,並引導迷妄眾生歸佛法正途。  不動明王,即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
  • 八大明王護法之一 |大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傳說乃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是東南西北中五大明王中,居中鎮守之明王。其重要程度可與孔雀明王相比。此明王能夠摧毀邪魔,教化眾生,並引導迷妄眾生歸佛法正途。  不動明王,即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
  • 【咒語學習】不動明王心咒
    修都加沃耶悉突吉須時方諸佛智慧大悲力བདུད་འདུལ་རྟགས་ཀྱི་ཕྱག་རྒྱར་ཡོངས་བཞེངས་པ། །登得道傑效加用欣巴顯為降魔錶相大印尊,即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
  • 藏傳佛教佛像主要種類及代表佛像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教發展至今,在我國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流派。南傳佛教也叫上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以自身解脫為終極目標。佛像只有佛陀也就是釋迦牟尼這一種。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均為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己任。大乘佛教佛像種類眾多,如漢傳佛教寺院五百羅漢,每一尊造型都不相同,堪稱佛像造型藝術集大成者。藏傳佛教佛像造型又不同於漢傳佛教,依據佛教經典劃分,主要有般若部和秘密部。
  • 藏傳佛教諸神法鬘之馬頭金剛
    它不僅被看成是觀音菩薩的一種化相,同時也被看成是寧瑪派始祖蓮花生大師的化身之一,也有說是無量光佛(Amitabha)或不動佛(Aksobhya)的化身。 尼泊爾,高40.5cm,藏於西藏拉薩大昭寺相傳梵天(Brahma)創造了天神和魔鬼,他們從一開始就打得不可開交。
  •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不動明王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不動明王文·佛與生活佛教中有十方世界,有著無數的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裡修行,每個諸佛菩薩管理著一個個不同的佛國,每個人有著不同的修行方式,有著不一樣的修行法門,婆娑世界的眾生修行不同菩薩諸佛佛法門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果報,其功德也是同樣不可思議的,但是總的來說
  • 藏傳天狄托甲鑑賞
    因手執金剛杵,常侍衛於佛,故稱之為金剛手菩薩,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是佛教護法神。金剛手菩薩託甲,圖二壇城託甲,壇城梵文音譯為「曼陀羅」或「曼達」、「滿達」。據佛經記載,印度密教修法時,為防止外道「魔眾」侵入,在修法處劃定界線或修建土壇,並在上面設置諸佛像,表示諸佛聚集或輪圓具足。後來,修法時設置的壇和劃定的界線被稱為壇城或曼荼羅。
  • 佛教翡翠雕刻題材之不動明王菩薩
    佛教翡翠雕刻題材之不動明王菩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肖本命佛,不動明王就是八位本命佛中的一位,與不動明王所對應的生肖是雞,所以雞年出生人可以佩戴不動明王的翡翠牌子轉運。不動明王是佛教密宗的八大明王首座,他又被稱為不動明王菩薩。「不動」的意思是指慈悲心不變,沒有物可以撼動;「明」的意思是智慧的光芒;「王」的意思是對能夠操縱世間萬物和現象的人的尊稱。因此「不動明王」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能夠把障礙都掃除,完全沒有動搖之意。
  • 【恰飯】不動明王
    作為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不動明王相關修法貫穿於行者修學與信眾日常生活之中,某種意義上可被稱為東密最具代表性的本尊。不動明王息災護摩是所有真言宗道場必有的法事,殘食法、斷末魔等名詞也在網傳密教的加持下得以廣泛傳播。就真言宗典籍而言,供養、修持不動明王主要有以下功德利益:如經中所說障礙有多種,或內或外,以要言之皆從心生,尤其是貪心與分別心。
  • 不動明王法藏——最勝神龍俱力迦羅龍王修法
    在秘典之中說,俱力迦羅龍劍為不動明王吞劍所變,實則此二者的根本皆為大日如來,同身異體。不動明王的降魔能力以及各種神通,都離不開俱力迦羅龍王與大鵬金翅鳥。釋迦牟尼佛也回答,出現這種法像的原因,是由於不動明王在天界降伏外道諸天,不動明王先是化現出智火神劍,外道也化現出智火神劍,不動明王在這個時候,與密教中的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剛夜叉明王(關於此四明王,以後也會擇緣開篇,尤其是千臂軍荼利,那是末學非常喜歡的金剛法)等同心合力,就變現出俱利伽羅龍王吞劍,四肢纏繞的這種法像。
  • 東方-降三世明王
    舞蹈姿站立於覆式蓮花法座上。蓮花瓣寬大肥潤,葉尖處繪成卷草紋。上方示現的是五方佛,均寂靜莊嚴相,頭頂髮髻,著袒右式袈裟,雙腿呈現跏趺坐。五方佛身後的頭光、背光皆為拱形,中間又飾以卷草紋。下首描繪了降三世明王的五位眷屬,她們上身赤裸,手持劍、棍、嘎巴拉碗等法器,姿態各異,體型瘦而強健。
  • 不動明王降魔咒
    經中提及,不動明王降魔咒有雷電炸響之力,能將腦亂行者之妖魔鬼怪燒為灰燼,且此咒在生活工作中亦有所助力,還能威懾防治奸惡小人腦害。經中提及,不動明王法為如來家法,行者若不修不動明王法,猶如不孝先祖,不敬古佛之教誨。《佛說俱利伽羅大龍勝外道伏陀羅尼經》提及,不動明王乃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閻曼德迦明王、金剛夜叉明王,等還有很多明王,共同之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