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佛像主要種類及代表佛像

2021-01-07 舒放的後花園

廣義的佛像包括所有佛、菩薩、羅漢以及護法和各派祖師、高僧、活佛等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的造型。有塑像、畫像、雕刻、唐卡等多種形式。佛像是佛身代表,在通常意義上,代表佛菩薩的智慧。這和外人所理解的膜拜對象不同。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教發展至今,在我國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流派。南傳佛教也叫上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以自身解脫為終極目標。佛像只有佛陀也就是釋迦牟尼這一種。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均為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己任。大乘佛教佛像種類眾多,如漢傳佛教寺院五百羅漢,每一尊造型都不相同,堪稱佛像造型藝術集大成者。藏傳佛教佛像造型又不同於漢傳佛教,依據佛教經典劃分,主要有般若部和秘密部。

01般若部

般若部是大乘教五大部之一。是《大般若經》和衍生而出的其他經典,以及其他支派般若經典的總稱。般若部的佛像,即出自般若部經典的佛像。主要有三世佛、七佛、十方佛、藥師佛、獅吼佛、金剛不動佛等。

三世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世是時間,界是空間。佛教中所稱的「世界」即時空的總和。過去佛是燃燈古佛,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現在佛(指佛法續存的整個時期)之前的佛。燃燈古佛在過去時為釋迦牟尼佛授記,《金剛經》中記載:「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現在佛釋迦牟尼佛。

未來佛是彌勒佛,藏語稱為強巴佛。按照佛經記載,彌勒佛現居住於兜率天,將在現在佛法無法教化眾生時出世。

七佛:在現在佛之前成佛的過去六佛,即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加上釋迦牟尼佛的總稱。

十方佛:十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有包含無數世界的含義,所以寺院又稱「十方常住」。十方有無數世界及淨土,稱為十方世界。十方佛指相對應十個方位的佛:東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無量明佛、北方相德佛、東南方無憂德佛、西南方寶施佛、西北方華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眾德佛、下方明德佛。

藥師佛:分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如來佛和藥師七佛兩種造型。

02秘密部

秘密部佛像指出自密宗(密教)經典的佛像,大多出自瑜伽怛特羅、無上怛特羅等經典,在藏傳佛教中,秘密部的佛像佔佛像中的大部分,造型各異,種類繁多。

本初佛:即本初之佛,系諸法之本源、萬物之創造者,是五尊佛之祖。也稱為勝初佛。法身在火焰裡顯現,有全知全能的智慧,雙尊各有四臂。

五尊佛:也叫五方佛。代表中、東、南、西、北五方的佛。即大日如來佛、阿亥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五尊佛的造型分如來、菩薩、明王(忿怒相)三種。

五本尊佛:即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密集金剛、時輪金剛、喜金剛這五尊密宗奉分本尊的五尊佛。

大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忿怒法身。又稱牛頭明王,有9頭34臂16足。

勝樂金剛:是三世諸佛功德的總集代表。4面、3目、12臂。

密集金剛:是三世諸佛身的總集代表和體現。3面、3目、6臂。

時輪金剛:時輪是時間之輪,時輪金剛作為本尊,代表時輪理法,象徵慈悲。4面、24臂。

喜金剛:是悲智合一的象徵。8面、16臂。

五本尊佛在造型上都為雙尊擁妃,各自的的明妃不相同。

03補充及小結

除上述佛像之外,秘密部具有代表性的佛像還有以下兩種:

馬頭明王:觀世音菩薩的忿怒相,又稱馬頭觀音、馬頭金剛。戴馬頭飾物,膚色為赤肉色,牙外露,背後飾威猛火焰,擁明妃多羅菩薩。

無量光佛:無量光佛即阿彌陀佛的意譯,也稱無量壽佛,為典型的菩薩造型。

馬頭明王和無量光佛具有代表性的原因,是因為在藏傳佛教中,兩大教主達賴和班禪被視為觀世音菩薩和無量光佛的化身。

其他方面的佛像,如護法神等本文從略。總的來說,儘管藏傳佛教佛像數目和種類繁多,但每一尊佛像都嚴格按照典籍所規定的度量進行。藏傳佛教五明之一的工巧明,包含佛像造像,可見對造像技藝有著極高的要求。除了佛像的度量比例之外,每尊佛像的手印、所持法器等也都有著絕對性的要求。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看懂密宗佛像
    也正是通過佛教的折射,人們才從靈相佛光中領略雪域高原獨特的風情習尚、瑰麗的藝術魅力以及藏族人民不凡的聰明才智。當你步入藏傳佛教寺院的殿堂,在香菸繚繞、霧氣氤氳中感覺金銅造像的神奇怪異時,不能不攝服於藏族人民對美的感悟和創造才能。藏傳佛教金銅佛像的分類自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尼泊爾、內地以及中亞地區傳入雪域高原,佛教便在吐蕃社會原有的苯教文化土壤中,開始了艱辛的初傳步履。
  • 明代佛像藝術的風格(圖)
    根據當時社會歷史分析,造成這一時期佛像藝術衰頹的原因主要有三:佛教自身發展的衰頹,與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和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  這一時期,藏傳佛教在內地影響極大,特別是明清諸帝大力推崇藏傳佛教,大興藏傳佛教寺廟,在皇宮設立造像機構,使藏傳佛像藝術在內地得到了廣泛傳播,帶動了漢藏佛像藝術的深入交融。
  • 佛教密宗主要供養哪些佛像?
  • 銅鎏金藥師佛像鑑賞
    明清之前的佛像稱為高古佛像,也常被稱為漢傳佛像;而明清佛像,則常被稱為藏傳佛像。佛像市場上,藏傳佛像的收藏遠好於漢傳佛像。深圳立信近期有幸迎來一尊銅鎏金藥師佛像,螺髮青紺,肉髻圓隆,面龐豐腴,目光下斂,表情深沉內斂。造像身披袒右式袈裟,內著裙,袈裟上施以陰刻線表現紋理,衣紋自然流暢,手法寫實,有很強的立體感。
  • 清代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密宗佛像
    傳入中國大約在東漢初年,此後,佛教經過不斷發展,產生了許多宗派,比如華嚴宗、淨土宗、天台宗、禪宗、密宗等。其中的密宗,因其通過藏族語言流傳,以青藏高原為主要傳播區域,所以被稱為「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  密宗最早也是在印度興起,據傳在唐太宗時期,密宗的蓮花生大師入藏傳授密宗教法,從此有了「藏密」一詞。
  • 終於知道為什麼密宗佛像靈驗了
    藏傳佛教開光儀式出自金剛乘密續部,與漢傳佛教的佛像開光儀式從名稱到形式、內容完全不同。首先藏傳佛教對新建的佛像、佛塔、佛殿等在使用前必須舉行加持儀式。這種加持儀式稱Rabgnei(熱布乃),意思是「安住」。就是祈請諸佛的智慧法身安住於佛像、佛塔、佛殿之中,接受眾生的朝拜和供養,為眾生賜福的意思。
  • 清代銅佛像,價值超出想像
    南北朝時期,我國佛教進入了發展時期,佛像藝術在新的時代風氣影響下也進入了空 前的發展階段,這時鎏金佛像也流行起來。隋唐時期,佛像藝術隨著國家的統一,政 治、經濟的強大和佛教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趨於外來模式和手法,而是向著個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發展,呈現出嶄新的時代風貌。
  • 佛像裝藏的方法
    裝藏又叫做裝髒,是指新的佛像落成後,為佛像裝上象徵性的內臟與神識,賦予佛像以生命力。對人來說,完全靠內在的心靈智慧,才有活力。佛像也是這個道理。佛教特別重視心念與神識,所以裝藏是佛教造像必不可少的一種程序。佛像、佛塔和經筒等內部都要裝藏,才算具有靈異,並可產生神力。
  • 藏傳佛教中的八大法器
    藏傳佛教法器的種類繁多,各種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各不相同,如轉經筒、念珠、海螺、金剛杵等。
  • 北周的佛像(上篇)
    (提示:圖中北周佛像多為陝西博物館藏或碑林博物館藏)佛像特徵●面相面相豐滿,寬額,多為長方臉型,微笑見於部分佛像,頸部粗壯,佛面的神氣減少,人氣增多,更接近世俗相。這幾尊北周大佛還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右手施無畏印、左手牽握衣角,這種在犍陀羅佛像中常見的姿態,在北周長安地區普通流行,而在其他地區卻很罕見,成為北周長安地區的典型樣式。同時這批佛像雕刻技法純熟,技藝精湛,為我們研究認識北周佛像的特點提供了新的依據。五佛之一↓
  • 木雕佛像是在什麼朝代興起的?
    從漢代開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因保存不易和歷史上戰亂頻仍、社會動蕩,傳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彌足珍貴。木雕佛像的價值,主要根據佛像木質,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藝的水準高低。其他,還有佛像體量大小、完殘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 大昭寺釋迦牟尼佛等身佛像的故事
    大昭寺主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唐文成公主(約公元642年)從長安帶進西藏的。由於這尊佛像是釋迦牟尼十二歲時的等身像,因而在藏傳佛教信徒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直到第三十六代吐蕃王赤德祖丹時,唐中宗將金城公主遠嫁吐蕃王,吐蕃再次掀起佛教文化熱。金城公主查詢到十二歲等身佛像的下落後,將佛像從密藏的牆內起出,供奉在了大昭寺。
  • 木雕佛像:一寸斑駁,一份歷史
    到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求法歸來,帶回的七尊佛像中,就有三尊是檀木雕刻像。這在當時可謂轟動朝野,圖樣很快就流布天下。清代,福建木雕曾出現三個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藝人陳天賜為代表的大坂村派,擅長雕刻神仙佛像以及動物形象;以象園村柯慶元為代表的象園村派,擅長表現蟲草花卉和活動雕刻;以雁塔鄉王清清為代表的雁塔派,擅長雕刻圖案花紋,還有和漆器相結合的浮雕花鳥作品。
  • 拍賣場上百萬級別的佛像鑑賞
    佛像藝術的出現,是公元一、二世紀的事情。佛之形像,廣義含菩薩、羅漢、明王、等像。佛文化在歷史長河發展中,地方文化區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整體造型端莊,結構勻稱,工藝精細,形象莊嚴,堪稱一件完美的明代佛教造像精品。看到這尊造像,我們立刻會想到明代宮廷造像,因為它與明代宮廷造像的風格完全一致。明代宮廷造像主要指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宮廷製作的佛像,由宮廷專設的造像機構——御用監「佛作」具體承辦,明人劉若愚《酌中志》中有御用監造辦佛像的明確記載。宮廷造像主要用於賞賜西藏上層僧侶,為朝廷推行的「眾封多建」的宗教籠絡政策服務。
  • 藏傳佛教文物賞析
    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宮中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 【佛光智慧】佛像其實會說話
    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無聲不代表無言,當我們觀想一尊佛像時,除了眼神交流,還可以通過佛像的身體語言與佛菩薩作更深入的溝通。佛教的手勢被稱為「手印」,又稱「印相」或「印契」。
  • 遼代佛像之美
    水月観音菩薩半跏像遼朝的宗教以佛教和薩滿教為主,遼朝佛教基本上繼承盛唐的教學佛教。早在唐朝唐武宗發動滅佛事件時因為河北諸藩鎮不聽從,大量僧侶與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區,使得當地佛教文化蓬逢發展。902年龍化州建開教寺,為佛教北傳契丹的起始點。918年遼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漸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遼朝滅渤海國後,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遼太宗等遼朝皇帝也採取保護佛教政策,尊崇佛教,佛教大盛。
  • 【佛像】漫談唐代佛教石窟藝術
    一、石窟藝術石窟藝術起源較早,開鑿佛教石窟寺,經南北朝至隋唐時代,達到了它的登峰期,其範圍已由華北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刻造石窟及其造像的功德主已由帝王貴族擴展到一般平民,這就形成了多不勝數的大小窟室和佛龕造像,從而也使得石窟寺藝術成為唐代佛教藝術的主要形式。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造像種類繁多、形象複雜多變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藝術特色。按照藏傳佛教造像的傳統,一個雕塑家必須懂得和非常熟悉佛教經典,特別是《造像度量經》中有關造像的規則或法度。雖然這一造像法度對藝術家提出了許多的要求,但是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卻需要用自己的豐富體驗和對物質材料的熟練把握。造像不僅是鑄造或雕塑一個金屬的或是木刻的塑像和泥塑的一尊偶像,而是通過不同的材料傳達和表現佛經的內在思想。
  • 暢行天下(王暉)文章:故宮永樂鐵雕鋄金銀大黑天佛像
    傳入西藏後被藏傳佛教認為是護法神和戰神來進行供奉。元朝時藏傳佛教開始傳入內地,大黑天首先得到了忽必烈的崇信,被視為蒙古軍隊的保護神。據說蒙古軍隊有一次在攻打一座宋城時,城中將士突然看到天兵天將布滿天空,宋城不戰而降,說是大黑天所顯的威靈。因此蒙古軍隊經常隨軍攜帶大黑天像,開戰之前會向大黑天祈求保佑蒙古軍隊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