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次子沈虎雛逝世 多年來致力於《沈從文全集》編輯工作

2021-01-10 新浪科技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沈從文次子沈虎雛逝世,多年來致力於《沈從文全集》編輯工作

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工商大學以及沈虎雛先生多位友人處獲悉,北京工商大學退休教師沈虎雛於2021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公開資料顯示,沈虎雛,1937年5月出生,湖南鳳凰人,是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輕工業學院)機械系室主任、副教授,1959年北京市先進生產者,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沈虎雛向北京工商大學圖書館捐贈的一批圖書

沈虎雛是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次子,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有意識的搜集和整理父親沈從文的手稿,多年來致力於《沈從文全集》編輯出版工作。該書1993年列入國家「九五」重點出版項目後,他和夫人張芝佩女士(原北京輕工業學院高教研究室主任)一起承擔了沈從文先生手稿的收集和整理的浩繁工程,他們逐字逐句地查證和校對,為沈從文先生全集的順利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經過數年的艱辛工作,《沈從文全集》共32卷1000多萬字現已全部出版。

相關焦點

  • 沈從文在內江糖房的日子(三)
    沈虎雛回憶父親沈從文。  本報資料圖片  1952年1月29日,沈從文在一封家書中提到:「在小鄉場上區公所裡,我和二十來位年輕工作幹部把年過了,真是個離奇的年。」「這個年我本意是到砦子上一個農家過的,一定更有意義。因為這幾天喉痛咳嗽,砦子上用水極不方便,就只好放棄了。」沈從文在家書中解釋了原因,那裡只有一口水井,提水也費力。
  • 沈虎雛|團聚
    著名文學家沈從文的次子,北京工商大學退休教師沈虎雛於2021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沈虎雛,1937年5月出生。畢業於北京業餘機械學院。曾任北京第一工具機廠技術員,長徵工具機廠工程師,北京工商大學(原北京輕工業學院機械系)副教授,1998年退休,參與編纂《沈從文全集》。本文選自《語之可15:人間有味是清歡》。
  • 沈從文家書中的稱謂
    這兩封信的寫作者,便是沈從文先生。    近日有暇,把先前不曾多讀的《沈從文全集》中數卷信函翻翻。不承想漸漸入味,一卷卷下來,收益頗多。其他暫不談,先說一點小小有味的地方:家書中的稱謂。    從「全集」看,最早留下的家書,是沈先生新婚不久返回老家時,滿懷一腔濃深愛意,一路寫給妻子的沿途風景和思念心情。這些文字的清麗妙絕,讀過的朋友當不易忘懷。
  • 現代作家沈從文的簡介
    1930年後赴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執教,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頻未果,護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國立山東大學任文學院講師;1933年9月9日,與張兆和結婚。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
  • 趙瑜:至今心折沈從文
    一九八八年,沈從文去世後,瑞典文學院的馬悅然教授寫了這樣一段話:「知道沈從文去了,我很難過。想到他一生的境遇,更覺得傷心……最可悲的,中國年輕的一代根本就沒有讀過沈從文的作品,聽過他的名字,卻不曉得他寫些什麼。大陸作家高行健在瑞典時,我將沈的作品給他讀,因為他也不曾讀過。他讀完了,大為吃驚:三十年代的中國就有這樣的文學?!
  • 沈從文:從湘西走來的一代文學大師
    見面後,鬱達夫認可了沈從文的潛質,對他的困境給予了開導,鼓勵沈從文"好好寫下去,將來文壇一定會有你的名字",還請沈從文吃了中飯,將剩餘的錢全部給了他。後來,鬱達夫還給沈從文寫了一封人生引路般的長信,又將沈從文的情況向徐志摩作了介紹。正是在鬱達夫不遺餘力的幫助下,沈從文堅定了躬耕於文學的信念。
  • 「實在看不慣」——抗戰初期沈從文眼中的國立藝專
    據北平藝專學生李浴回憶,這房子就是沈從文家的。沈從文還曾到沅江之中一個稱為河上洲的小島上看望過他們這幫學生,他的平易可親給李浴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來在1950年代初,李浴還在工作上求助於沈,並得到他的熱心教導和幫助。(李浴《難忘的1938年》,收入《烽火藝程——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友回憶錄》,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年。)
  • 沈從文小說全集(共12冊)PDF免費下載
    《月下小景》是沈從文1932年—1933年寫成的一個短篇小說集,敘寫有關舊時湘西地區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故事。短篇小說《如蕤》是文學史上難得的精品,顯現了作為文學大師的沈從文天才的想像力和非凡的藝術才華。「在走不去的荊棘塞途的僻路上,將憑我執拗頑固的蠢處,完成我自己所能走的一段路。」2.
  • 沈從文中年不幸的背後:與不愛自己的女人結婚,把一生過成了寂寞
    但這卻不是張兆和婚姻中的常態,她生於書香世家,骨子裡有世家女子的溫婉與傳統,一旦走入婚姻,便以相夫教子為使命,接連生下長子沈龍朱與次子沈虎雛後,她一邊當中學老師,一邊辛苦持家炊煮、養育孩子,克己愛家,把日子過得很有煙火氣,二十多歲就已顯得非常端莊樸素。
  • 絕世單戀—悲情沈從文
    經現代文學史上響噹噹的大才子徐志摩推薦,中國公學的校長胡適最終拍板,只有小學文憑的鄉下人—沈從文,終於得以聘任為中國公學的講師,教授大學一年級的現代文學。沈從文自始有了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也就是在這裡,沈從文遇到了一個令他魂牽夢繫的女子—張兆和,自始捲入了一場令他一生都不得安寧的戀愛!沈從文到來的消息,在中國公學引發了轟動。
  • 往事|「實在看不慣」——抗戰初期沈從文眼中的國立藝專
    據北平藝專學生李浴回憶,這房子就是沈從文家的。沈從文還曾到沅江之中一個稱為河上洲的小島上看望過他們這幫學生,他的平易可親給李浴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來在1950年代初,李浴還在工作上求助於沈,並得到他的熱心教導和幫助。(李浴《難忘的1938年》,收入《烽火藝程——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友回憶錄》,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年。)
  • 沈從文在內江糖房的日子(一)
    小山頂沒有舊時那種村落標誌式的大樹,斑鳩、麻雀麇集,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一如沈從文家書描寫的那般寧靜美麗……貳家書裡的內江1951年10月25日,沈從文隨同北京的土改團,啟程參加四川農村土地改革。土改團約有六百多人(張新穎《沈從文的後半生》裡的數據),先乘火車到漢口,然後分坐兩艘輪船逆江而上抵達重慶,再分散下鄉。
  • 沈從文|「天字第一號理想家」
    沈從文在自敘這段童年經歷時著墨不多,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到一個理想主義者的萌芽——只要精神自由便能忘卻苦痛,忍受孤獨,「在你缺少一切的世界,你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個你自己」。(沈從文的「邊城」故鄉)以夢想自衛如果說童年時期的經歷對沈從文是正面滋養,那麼青少年時期的軍隊生活則是一股相反的力量。
  • 窮極一生的沈從文,愛情面前低入塵埃,逝世後妻子的評價耐人尋味
    沈從文剛到北京身無分文,此後的7年時間裡,沈從文一直蝸居在小小的房間中,日復一日地讀書寫作,然後將作品一一寄給出版社,唯一的收入就是來自出版社微薄的稿費。這種餓一頓飽一頓的日子持續過了幾年,沈從文不僅為寫作題材煩憂,每天還為了吃什麼而發愁,直到他的作品在報紙上陸續有了些名氣,沈從文才有了一份正經的工作—吳淞中國公學任教。
  • 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其實,他此前還有一部詩歌《群鴉集》,已經由他人編輯完成,可惜因出版受阻未能面世。不然的話,他的處女詩集發表時間可以前推兩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前後兩部詩集的編輯或問世,均與已廣有聲譽的小說家沈從文有直接關係。識人先讀詩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
  • 沈從文: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
    ——沈從文你的眼睛粲然如星子。你是誰?你是三三。1「三三」是沈從文給妻子張兆和取的小名,別致溫暖,念起來柔軟得如同在耳邊低聲呢喃。回湘途中也不忘每天給妻子寫家書時,開頭總是:「三三……想你可太苦了……」回信時,張兆和也親切的稱呼沈從文為「二哥」,這般溫情,簡直驚羨旁人!
  • 【唐山範兒】名人坊:作家沈從文的入室弟子王亞蓉
    參與編纂《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全集》等,著有《中國民間刺繡》、《沈從文晚年口述》、《章服之實:從沈從文先生晚年說起》等。6月4日,雨。國寶級大師王亞蓉先生應北京服裝學院之邀,要做一場以「紡織考古中的刺繡」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說有機會去聽,在我那一眾愛好刺繡、喜歡古典文化的朋友圈裡已經轟動。又說安排了採訪,簡直快被她們羨慕嫉妒的眼神殺死。
  • 沈從文張兆和:4年痴心追愛,8年婚外情;浪漫情書難掩婚姻辛酸
    教室再次陷入了安靜,帶著幾分尷尬;為了緩和氛圍,沈從文提筆在黑板上寫下: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慕名而來的同學們太多了,讓本就緊張的沈從文始料不及。而此時的張兆和就讀上海公學一年級,也是沈從文選修課的學生!
  • 為了完成周總理的囑託,作家沈從文是如何開創中國考古服飾研究的
    周總理的囑託成為一個契機,使沈從文先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古代紡織服飾的研究工作中。1981年,《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出版了中文版、日文版,這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開山之作。沈從文先生出生於湖南鳳凰縣,他在自傳裡說,從小喜歡看當地人做銀器、織錦,他對這些很感興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主動提出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搞研究工作。
  • 沈從文曾自殺兩次,均被人救下
    1949年開春,沈從文自殺了!他把手伸進電線插頭,要用觸電結束自己的生命,沒想到被兒子發現,一腳把他踹開,才保住了性命。 同年3月28日,自殺失敗的沈從文再次動了輕生的念頭,將自己反鎖家中,用刀片割腕,還喝下了煤油,本以為必死無疑了,恰好張兆和的堂弟張中和來沈家,發現異常,情急之下破窗而入,救下了沈從文。 沈從文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