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從現代文學史的記述看,詩人卞之琳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是1933年5月印製的《三秋草》。其實,他此前還有一部詩歌《群鴉集》,已經由他人編輯完成,可惜因出版受阻未能面世。不然的話,他的處女詩集發表時間可以前推兩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前後兩部詩集的編輯或問世,均與已廣有聲譽的小說家沈從文有直接關係。

識人先讀詩

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彷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

卞之琳

當時的卞之琳,是頗為不自信的。這段時間寫的作品,「自行銷毀的較多」。1931年,詩人徐志摩在北京大學兼職,為卞之琳他們上「英詩」課。儘管卞之琳寫詩「總想不為人知」,可大詩人在前,實在是哪個寫詩人也不願放棄的求教機會。課餘,卞之琳終於把自己的詩作抄錄了一些,交給徐志摩。卞之琳詩作雖主要用白話,可由於外國詩歌原作的影響,此時的他已開始試著用格律體來約束,同時凝鍊自己的作品了。在當時的青年詩人中,這個起步是頗高的。

徐志摩一讀之下,很是喜歡。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兒讀了,沈從文對這批作品也很欣賞。接下來,他們便商議將作品匯聚出版。為此,還不認識卞之琳的沈從文,給卞寫了很長一封信,說他和徐志摩都認為,這批作品可以印成一本小冊子。不僅說說,沈從文還立即著手編輯。形成之後,他以其中一首作品的題目來為詩集命名:《群鴉集》。憑著閱讀感受,沈從文還為這部詩集寫出了一篇頗有見地的「附記」。

沈從文的「附記」,從一些自以為是的詩人說起,表示自己「卻不喜歡這種詩人,也正如我不喜歡這類文人一樣」。既然表達看法,沈從文當然有喜歡的東西:「詩人同他的詩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便是平淡樸實。他的詩,不是為了安置辭藻而有的。他寫詩,他的詩即或表現到一種最高的德性,作品有不可磨滅的光輝,他也並不以為自己不是一個人……他若是一個年輕人,他的憂鬱,假若說,他是不缺少年青人的憂鬱的,他一定得喊出難受的苦處,吐出那悶在心上的一團……他用的手段,沒有比用誠實為再好的手段了。」

沈從文

這段議論甚至牽涉到作文和為人的聯繫。當然,由此引出自己欣賞的詩人,就應該具備他讚賞的品質才是:「但棄絕一切新舊詞藻摒除一切新舊形式,把詩仍然安置到最先一時期文學革命的主張上,自由的而且用口語寫時,寫得居然極好,如今卻有卞之琳這本新詩。」「然而當我把詩的趣味,放在新詩最初提出的那一個方向上去時,我以為之琳有幾首詩,達到了一個另外的高點,使我覺得更喜歡了。」

卞之琳的詩有哪些使人「喜歡」的地方呢?「運用平常的文字,寫出平常人的情感,因為手段的高,寫出難言的美。詩的藝術第一條件若說是文字的選擇,之琳在這方面十分的細心,他知道選擇『適當』的文字,卻刷去了那些『空虛』的文字。」

沈從文雖然看出卞之琳的優長,但「這個集子在他還是試作,據說送給人看時還很羞怯,這羞怯處也就正是他有無限希望可以向完全那個地方走去的好處。他能保留那個態度,並且獨自從那個方向做去,他的成就,決不至於到印一本書以後便完事的。」對於卞之琳的未來,沈從文給予很大期望:「樸素的詩將來的最好成就或者應當歸給之琳的。」沈從文不僅眼光獨到,表達也委婉曲折,用的也是能傳達出豐富生活體驗的畫面感文字。

這篇高度評價卞之琳詩作的「附記」,卞之琳很快讀到了:「不久在創作月刊上意外地發見了從文的一篇群鴉集附記,看了才知道自己的小冊子名字也有了。」對於一個想從事寫作的學生,這種鼓勵的程度可想而知。當年11月,徐志摩也致信卞之琳。表示書(《群鴉集》)「遲至十一月總可出版」。可不久發生了「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對中國,尤其上海的文化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卞之琳的這部詩集印製正在上海,所以「從此雖然還不時得到出版的消息,卻始終只見到一次預告」。這部《群鴉集》遺憾胎死腹中。

波折《三秋草》

《群鴉集》最終雖未印出,可徐志摩和沈從文的欣賞,尤其是還不認識的沈從文寫出文字指示優長,大大鼓舞了初學寫詩的卞之琳。徐志摩逝世了,沈從文在他的心中,就「儼然」成了朋友。1933年春假,卞之琳先前翻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十首作品,被《新月》雜誌收下,稿酬是幾塊銀元。拿著它,卞之琳「小遊」青島,去看望在那裡任教的沈從文及也寫詩並翻譯的孫大雨。到青島後,他就住在沈從文宿舍。談詩論文間,他們一定感嘆到《群鴉集》的不濟命運。這一頁揭過,卞之琳又談到自己在1932年秋天時,新寫了十多首與先前作品「風格稍異」的詩歌,想叫作《三秋草》。沈從文一聽,二話沒說,提筆就題寫了「三秋草」幾個字,並馬上從抽屜裡取出三十元錢來,交給卞之琳,讓他快快將《三秋草》印出來。

開抽屜時,卞之琳看到裡面有幾張當票,知道沈從文自己還在典當東西過活,便堅持不接錢,可沈從文堅持讓他拿上。卞之琳後來說:「我終於未能違命。」拿了錢,回北平出版了自己的處女詩集。

這本收有十八首詩作的《三秋草》,印製過程還略有周折。北平印刷廠的人看到這本書太薄,沒多少利潤,也就不大在乎。提起來,總說:「那本小書,那本小書……」作者卞之琳卻偏偏要認真費事。他要用穿釘方式裝訂起來,要不裁邊,即「毛邊」,還要整齊……為買紙,他和友人羅大岡一起跑了很多家店鋪,又要經濟,還求實惠,可大都不理想。最後羅大岡想到了一種韌性較好的薄吸墨紙,一試之下,大為滿意:「這種紙真妙,鉛字印上去墨色像從裡邊長出來似的,特別平整……」「果然很合適,結果花錢不多,印出來的三百本小書卻不十分寒傖。朋友們見到了都說印得很好……」這樣,卞之琳就在自己大學畢業前夕,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為他以後的文學道路,奠下了一個極為有益的基礎。

文人敬文人

因為是沈從文出資印出,《三秋草》的版權頁上,卞之琳印上了「發行人:沈從文」的字樣;書店,還是用了先前要出版《群鴉集》的新月書店,時間是1933年5月。那時印一本書的時間,還是蠻快的。此時雖然新月書店幾乎支撐不下去了,可這批三百本書,還是交給了他們代售。由於印製早而少,如今要找到這冊小書,已經很不容易了。

1934年,已經很少作詩的沈從文,專意寫出一首新詩《卞之琳浮雕》,對卞的作為和愛好作了別異的描摹:

兩隻手撐定了尖下巴兒,

心裡頭畫著圈子:

(不是兒戲,不是兒戲,)

「我再活個十來年,

或者這時我就應當死?」

說老實話生活有點兒倦,

唉,鍾,唉,風,唉,一切聲音!

(且關上這扇門,得一分靜。)

「天氣多好,我不要這好天氣。

我討厭一切,真的,只除了阿左林。」

這也許是沈從文感受到的卞之琳吧?或者卞本人不這樣認為,可是閱讀卞之琳的詩歌及其他作品,這樣的狀態倒是挺傳神的。

據資料記載,卞之琳後來還受到沈從文的照拂。1936年,卞之琳的工作並不順當。沈從文知道了,便給胡適寫信,希望能通過文化基金會,給卞之琳一點可以發揮其特長的翻譯工作:「卞之琳多數人都承認他譯書極認真,中文也相當好,外國文基礎也很好。人家都說是這幾年北大出的好學生!現在作的事似乎不是他宜作的事,對自己無益,對學生也無益。教書不譯書對各方面都是損失。文化基金會每月出百廿塊錢並不是件困難事情,我希望您還能給他這個譯書機會,要他不必再教書。」(見《沈從文全集》18卷223頁)

後來卞之琳確實獲得了為胡適主持的文化基金會翻譯文稿的工作,他本人的說法是由自己的老師餘上沅推薦的,也許是。由此可見,沈從文給胡適寫信為他尋找這份工作的事,他並沒有告訴卞之琳。這樣的不張揚作為,真正為君子之風。

沈從文初闖文壇時,艱難異常,後幸得徐志摩、鬱達夫、胡適等人扶持,才漸獲聲譽,並終於成為一代文學大家。由於這段經歷,沈從文對初闖文壇的後學,多大力幫助,毫不吝惜精力或金錢。

沈從文的弟子汪曾祺說曾見到他為學生的作文寫的批語,有時超過原文;幫助文學愛好者把稿子往外寄,光郵費就是很大一筆。這裡,通過卞之琳兩部詩集的評介或出版,我們又一次看到沈從文這樣的無私推舉。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兩句話很古老,可是,在中國現代文壇上,我們卻看到了多位文壇先輩提攜,援手,助益新秀的作為。現代觀念的引入,帶來了新的思維和識見,這真是難得難能的精神境界。這或者是我們讀到這樣的事跡願意記述下來的緣由。我們期望這種精神能夠為後來者繼承發揚,並在此向先賢表達由衷敬意。(楊建民)

(原標題:沈從文與卞之琳兩部詩集往事)

相關焦點

  • 「卞之琳」他寫過一首詩、只有四行,但常有人發表成千上萬字評論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祖籍南京市溧水區,1910年12月8日生於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湯家鎮。上海浦東中學畢業後,卞之琳於1929年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曾師從徐志摩,並深受賞識。徐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為之寫題記。
  • 卞之琳去世20周年|卞之琳「斷章」背後與民國「最後的才女」張充和...
    《斷章》是卞之琳1935年10月創作的一首詩。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卞之琳滿意,於是他將這四句抽出獨立成章,標題也由此而來。卞之琳卞之琳在談及這首詩時曾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
  • 民國閨秀張充和與卞之琳一段情 張充和的愛情故事
    不過,卞之琳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沈從文先生的好相與。他們的交往,大約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初期。當時,徐志摩介紹沈從文在國立山東大學教書。青澀的卞之琳想在北平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詩集《三秋草》。囊中羞澀的卞之琳,電光一閃,第一個想到了沈從文。於是,他就眼巴巴地跑到青島找沈從文。  當時是1932年,沈從文正著手籌備著自己的婚事,手頭並不寬裕,但沈從文卻眉頭不皺地慷慨相助。
  • 卞之琳與張充和:一場馬拉松式的苦戀,最後卻落個鳳去臺空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喜歡現代白話詩的人,都很熟悉卞之琳的這首短詩。他經久不衰的巨大名聲,在一定程度上與這首詩是分不開的。這首詩只有短短四句,正是卞之琳一貫的惜墨如金的風格。詩中的「你」並不知道,在另一個人眼裡,自己就是風景。「你」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月亮的存在,仿佛只是為了裝飾「你」的窗子。「你」出現在一個人的夢裡,連夢都變得美麗。但「你」又是那麼遙不可及,如鏡花水月、南柯一夢。多麼悽美!多麼憂傷!
  • 沈從文的詩:臀部圓弧的波動, 把詩人眼睛吸住了
    沈從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開始寫作之初,即嘗試多種文類,詩為重要一體。他的第一本書《鴨子》,戲劇、小說、散文、詩,各體雜陳。一九三一年陳夢家編《新月詩選》,選沈從文七首。一九四九年,深陷危機的沈從文,以三首長詩(其中之一《第二樂章——第三樂章》見下文),來描述從精神崩潰中艱難恢復的深切經驗,是為最後的新詩創作。簡單地說,沈從文與新詩的關係,是創作者,也是批評家,還是助推的編輯。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0: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碔砆
    風急、猿嘯、鳥飛、木落,伴以滾滾而來的江水,整個境界卷人到急速的流動之中。然後是一聲深深的嘆息。他用了那麼多在動作上連貫性極強的動詞,成全詩的流動感和整體感,使人讀來有一氣渾成之感。但細究起來,全詩在聲律句式上,又有極精密的考究。八句皆對,首聯句中也對。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
  • 世上最美的情詩,出自海門人之手!
    ——卞之琳《斷章》初識《斷章》,少有人不被它的文辭打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理解裡,讀出百般滋味。只可惜,感情的事向來勉強不得,張充和更是外柔內剛,不像張兆和,在別人勸說下接受了沈從文,她自認對卞之琳沒有愛情,就堅決不給他希望。
  • 讀《沈從文小說經典》有感
    第一次讀沈從文寫的書,應該還是2016年,那年剛出來實習,閒來無事,喜歡看電子書,在手機上讀完了小說《邊城》。 那個時候只是覺得沈從文寫的文字好美。
  • 中年人的詩詞:初讀不識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所以我們說杜甫的時候,總是說「老杜」,而沒人叫李白「老李」,知乎上有人說:杜甫未曾年輕,李白從未老去。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中,有很多的詩詞像一壺老酒,第一次讀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但我們歷經歲月滄桑之後再來看,才會明白字裡行間的深沉之意。
  • 6首令人心醉的現代詩,一生總要認真讀一遍!
    本期和大家分享6首令人心動的現代詩,不知道你讀過幾首?這首《沙揚娜拉》被稱為徐志摩抒情詩的絕唱,不論徐志摩本身的情感問題是怎樣的,我們都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位才子。他筆下詩句的美,是令讀者心動的。這首詩是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在日本訪問時,離別時寫給一位日本女郎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最簡單,也最難忘。
  • 沈從文家書中的稱謂
    這兩封信的寫作者,便是沈從文先生。    近日有暇,把先前不曾多讀的《沈從文全集》中數卷信函翻翻。不承想漸漸入味,一卷卷下來,收益頗多。其他暫不談,先說一點小小有味的地方:家書中的稱謂。    從「全集」看,最早留下的家書,是沈先生新婚不久返回老家時,滿懷一腔濃深愛意,一路寫給妻子的沿途風景和思念心情。這些文字的清麗妙絕,讀過的朋友當不易忘懷。
  • 沈從文:你不說,我也明白你
    為你讀詩:凌瀟肅 | 演員 我明白你。 把我的盟約寫在你的心上, 把你的盟約寫在我的心上,—— 用神來作一次證人, 就請他先用手來拭拭這誓語。 我把心交付給你。
  • 人到中年,最好讀一讀沈從文最經典的4句名言,受益終生
    沈從文先生是一個極具才華又充滿詩情畫意的人,在世期間寫過無數經典的作品,影響深遠的《邊城》一書,就是出自先生之手。 在很多人的眼中,沈從文先生是真正的才子。他的作品寧靜從容,底蘊深厚,初看只是平淡的故事,細讀便會發掘其中無限的韻味。人們驚嘆於他的才華,也沉浸他編織的故事中,久久無法忘懷。 好的文字不僅朗朗上口,更有著非凡的意義,正如徐志摩曾說:「沈從文先生的作品,值得讀者再讀三讀乃至四讀五讀。」
  • 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湘籍作家沈從文,他的文字為什麼值得一讀
    少時不看沈從文,覺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無趣。年歲稍長,卻越來越喜歡他。一派衝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讀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後的回甘。有些像田園詩裡的王維孟浩然,卻多了真性情。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於此時白話文初生未久,讀來總有文體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學影響,用詞遣句架床疊屋,少了中文的靈動。像茅盾,冰心,丁玲,以及名聲稍遜的路翎,沙汀,等等,那一時期的作品皆然。就連魯迅,有時也難免於此。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裡,那個時代的作家,白話文用得渾然天成不留痕跡的,唯有沈從文與張愛玲。
  • 趙瑜:至今心折沈從文
    簡直是詩。簡直是最悅耳的音樂。二哥蠢人,可惜畫不出也寫不出。 三三,在這條河上最多的是歌聲,麻陽人好像完全吃歌聲長大的。我希望下行時坐的是一條較大的船,在船上可以把這歌學會。 (十四日下五點十分)一九七九年,一個叫作荒蕪的詩人發表的一首詩揭開了沈從文作品走向大眾的序幕,詩是這樣的:邊城山城碧羅裙,小翠清歌處處聞;我論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從文。一九八八年,沈從文去世後,瑞典文學院的馬悅然教授寫了這樣一段話:「知道沈從文去了,我很難過。想到他一生的境遇,更覺得傷心……最可悲的,中國年輕的一代根本就沒有讀過沈從文的作品,聽過他的名字,卻不曉得他寫些什麼。
  • 誰識廬山真面目?並非蘇軾,毛主席的詩裡有答案
    廬山的雄偉奇觀,又激起了蘇東坡的才思,寫下了著名的哲理小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四句短詩,語淺意深,因物寓理,由淡泊見深邃,寄至味於淡泊。身在廬山,反而不識其真面目了。其實,這種觀點有片面性,對事物只採取一種觀照態度,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是"自"以為"得"而已,得到的只是影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識得廬山真面目,並不在於只數數它有幾道嶺幾個峰,還要揭示它的真性格,顯現它的真精神。
  • 人間值得:評《懂得的就值得:沈從文散文精選》
    當然正是這種與世無爭的超脫氣質,奠定了他前半生的文學成就和後半生的無比落寞,以及許多年後,世人所能給予他的,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無比崇高的評價。如何去解讀沈從文在文字中所展現的超脫,不著世俗,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嘗試沿著作者的生活脈絡去梳理他過往種種時,不難發現,沈從文早期的生活經歷竟然與後來文字所流露的溫情淡然有著如此多的格格不入。在本書《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一文中,作者用相當恬靜優雅的筆法向我們描繪了自己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