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斷章》
初識《斷章》,
少有人不被它的文辭打動,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理解裡,
讀出百般滋味。
它可以是世間人事的相互依存,
我們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它也可以是滾滾紅塵中與眾不同,
在有情人眼中,皆是風景。
卞之琳在寫這首詩時,
亦經歷著人生不一樣的風景。
那時,20多歲的他
愛上了小三歲的張充和。
張充和是「張家四姐妹」中的小妹,
合肥張家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門大族,
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
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後來,三個姐姐
大姐張元和嫁給崑曲名家顧傳玠,
二姐張允和嫁給語言學家周有光,
三姐張兆和嫁給了沈從文。
張充和
北大才子,曾師從徐志摩,
與沈從文亦也交情,
按理說卞之琳有近水樓臺之便,
條件也很好,
一個才子,一個佳人,
外人看來也十分相配,
若成了,也是一段佳話。
只可惜,感情的事向來勉強不得,
張充和更是外柔內剛,
不像張兆和,在別人勸說下接受了沈從文,
她自認對卞之琳沒有愛情,
就堅決不給他希望。
金安平就曾說:
「充和不怕獨處,
她也不覺得非要結婚不可,
社會壓力對她沒有什麼作用。」
苦戀無果,卞之琳只能將對她的感情
化作一首首詩。
「預感到這還是不會開花結果。
仿佛作為雪泥鴻爪,留下紀念。」
後來,張充和嫁給了傅漢斯,出國。
卞之琳留在國內,直到45歲才結婚,
結束這場長達20年的單相思。
1982年,卞之琳訪美,
古稀之年再見張充和,
將曾收集的張充和詩作手稿奉還原主。
為了紀念這場故人重逢,
卞之琳寫了一篇名為《合璧記趣》的散文。
回首過往,笑得風輕雲淡。
除了經典詩篇《斷章》
世人對詩人卞之琳知之甚少
作為詩人,他師從於「新月派」詩人徐志摩
與「雨巷詩人」戴望舒並稱「南戴北卞」
與何其芳、李廣田合稱「漢園三詩人」
作為翻譯家,他的譯作《莎士比亞悲劇四種》
代表了中國莎士比亞作品翻譯的最高成就
今天是卞之琳誕辰110周年
讓我們一起走近卞之琳的詩意人生
如夢
設想你自己在小病中
(在秋天的下午)
望著玻璃窗片上
灰灰的天與疏疏的樹影
枕著一個遠去了的人
留下的舊枕,
想著枕上依稀認得清的
淡淡的湖山
仿佛舊主的舊夢的遺痕
仿佛風流雲散的
舊友的渺茫的行蹤,
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箋上
正如歷史的陳跡在燈下
老人面前昏黃的古書中
你不會迷失嗎
在夢中的煙水?
"天天下雨,自從你走了。"
"自從你來了,天天下雨。"
兩地友人雨,我樂意負責。
第三處沒消息,寄一把傘去?
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
鳥安於巢嗎?人安於客枕?
想在天井裡盛一隻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幾寸。
雨同我
魚化石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
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可憐以浮華為食品,
小蠓蟲在燈下紛墜。
不甘淡如水,還要醉,
而拋下露養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齊發,
白帆篷拜倒於風濤,
英雄們求的金羊毛,
終成了海化的秀髮。
讚美吧,芸芸的醉仙,
光明下得了夢死地,
也畫了佛頂的圓圈
曉夢後看明窗淨几,
待我來把你們吹空,
像風掃滿階的落紅。
燈蟲
古鎮的夢
小鎮上有兩種聲音
一樣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鑼,
夜裡是梆子。
敲不破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做著夢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裡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於海門湯家鎮﹙現為臨江鎮﹚,祖籍江蘇溧水,曾用筆名季陵,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之琳與家鄉海門
卞之琳先生的故居,也就是100多年前他出生的地方,是在海門縣城所在地茅家鎮東約20多公裡的湯家鎮卞家染布店。1910年12月8日,也就是農曆庚戌年十一月初七,卞之琳先生就誕生在江邊小鎮上。
卞先生的祖籍是鎮江(今南京市)溧水縣。海門縣湯家鎮卞氏一支,是由卞先生的祖父天旦公,從溧水遷徙至當年的崇明北沙的。他是染坊學徒出身,於是就在靈甸港一側的鎮上開設染坊,曾經一度興旺,後漸衰敗。卞先生的父親嘉佑公,是讀書人,但因多年科舉不第,後來就自己開辦私塾並接管家業,最終還是因為不善經營而破產。卞先生的母親姓薛名萬芝。在兄弟姐妹中,卞先生排行第六,上有二兄三姊。他是家中的「奶末頭」兒子,因為自幼聰慧而備受長輩的青睞,成為家族中唯一的讀書種子。
△青年卞之琳
卞之琳先生從7歲開始,在本鎮的陳氏私立國民小學、滸通鎮袁氏私塾國文專修學校,先後讀過蒙學圖書《三字經》《千家詩》及儒學經籍《論語》《孟子》和《左傳》等。1922年秋天,12歲的卞之琳先生進入二年制的高級小學海門麒麟鎮啟秀小學讀書,直至1924年於該校小學畢業。暑假隨父親去上海,購得作家冰心的詩集《繁星》。秋天進入海門中學讀初中。翌年夏天學年結束時,因全校學生反對校長無果,遂於秋天轉入麒麟鎮啟秀初級中學讀初二,並且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開始閱讀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以及徐志摩的詩集《志摩的詩》等新文學作品。1926年中秋節後返校時,得知本年級的同學反對教務長,而隨同大多數同學轉學到了江家鎮三益初級中學。
1927年夏天,17歲的卞之琳先生考入上海浦東中學讀了兩年文科班,課餘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等英文原作,還翻譯了《古舟子詠》等英語文學作品作為練筆。1929年秋天,卞先生進入北京大學英文系讀書,併兼修第二外語法文。自此以後,卞之琳先生與故鄉的聯繫越來越少,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時間,都用在了詩文的寫作及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上。由於當年交通的不便,卞先生回家也變得越來越少,逢年過節,往往就在師友家度過,與家中的聯繫主要通過家信。
△卞之琳和夫人青林
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國難當頭,卞之琳先生毅然離開執教的四川大學,與詩人何其芳等奔赴抗日救亡的前線。他輾轉來到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與鼓勵,並在「魯藝」短期任教,不久就又深入戰鬥前線採訪,寫出了生動反映八路軍在太行山地區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事跡的長篇系列報導《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一年半戰鬥小史)》和抗日敘事詩集《慰勞信集》。八年抗戰,祖國的大好河山橫遭日本侵略者血腥野蠻的踐踏,通信被阻斷,遠在內地的卞先生與家人的聯繫,一度也曾幾乎被隔絕。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二年5月,卞之琳先生執教的西南聯大宣告解散,他被安排到天津南開大學擔任教授。6月下旬,卞先生經廣州輾轉到達上海,在北上赴天津履職之前,他特地從上海乘船回到闊別了將近10年之久的海門縣湯家鎮,探望了望眼欲穿的年邁的父親。
△老年卞之琳
1947年7月,卞之琳先生有幸與另外19人,獲得了英國文化協會的「旅居研究獎」,隨後自上海出發,經香港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至翌年底,他又乘船離開英國再經香港後,乘船北上,回到北京。1949年4月,卞之琳先生應聘至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擔任英詩初步、文學翻譯、英文寫作等課程。這一年,卞先生與後來成為其夫人的《工人日報》編輯青林女士初次相識;還參加了全國第一次「文代會」,被提名當選為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即後來的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在1952年底到1955年上半年這一期間,卞之琳先生為了創作反映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一年四季》,先後到上海、江蘇、浙江一帶,參加農業合作社的試點、試辦以及建社過程等工作,後因政治運動、文學研究、出國訪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沒有能夠繼續寫作長篇小說。期間,卞先生雖然多次往返於北京、上海之間,在蘇、浙、滬停留的時間也不算少,儘管從上海、蘇州回海門老家也是近在咫尺,但終因忙於工作,他幾乎沒有回過一次老家。
再後來,由於培養研究生、出國講學、學術訪問等教學科研任務一直比較繁忙,卞先生再也沒有回到過他的故居。
來源:海門日報
原標題:《世上最美的情詩,出自海門人之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