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一首最美的情詩

2020-12-16 唐詩宋詞天地

在讀「第一最好不想見,如此便可不相戀」時,我以為倉央嘉措是世間最美的情郎;在讀「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時,我以為納蘭性德是最深情的公子哥;在讀「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時,我覺得秦觀簡直太有才了。

直至與李商隱遇見,我才知道,李商隱才是真正的千古情聖,他才是情詩寫得最好的那個人。他用自己獨特的文字和靈感的觸角,描摹出了愛情中的諸般感覺,並且讓這種體驗抵達了人類心靈的深處。

李商隱的愛情詩,格調悽美,低徘婉轉。雖寫盡了男女主人公愛情實現的艱難,以及異地相思的痛楚,卻悽而不苦,反而有一種酸楚、悽絕的美。

在李商隱的所有情詩中,我最喜歡的,是他的一首七言絕句——《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雖然只有寥寥二十八個字,卻寫盡了相思的況味和境界。

首句「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個「君」字,引人多麼美好地遐思!假定這首詩是李商隱寫給他的妻子王宴媄的,只這一個簡單的「君」字,就道出了夫妻關係的美好實質。

李商隱寫這首詩時,正在外遊歷,仕宦求官。妻子前些天寫信來,問他什麼時候回去。他不能確切地回答,因為他也不知道歸期。

其實,在寫下這個令王宴媄無比失望的詩句時,李商隱的心裡也十分愧疚。王宴媄不嫌他一無所有下嫁於他,但與之結婚數年,為了追求所謂的功名,李商隱一直奔波在外,不曾對妻子好好陪伴。

現在,王宴媄終於忍不住對丈夫的思念,寫信詢問他的歸期,李商隱卻殘忍地回答:「繼續等待」。所以「君問歸期未有期」七個字,實在語短情長,在深情的「妻之相問」和無奈的「夫之作答」之中,盡顯無盡的悵惘和失意!

王宴媄的來信,本已勾起了李商隱的無限相思,巴山今夜又下起了秋雨。那纏綿淅瀝的雨聲,敲在屋簷上,也一聲一聲滴在李商隱的心田上。

李商隱再也無法入眠,他站在異鄉的窗前,靜靜地聽雨,悄悄地懷人。他願意品味那份孤獨中的熱烈,那份苦澀中的甜蜜。

那門外的池塘,此刻定已是秋水盈盈。但那不是秋水,「點點是離人淚」。

一味地沉浸在憂傷的氛圍中,會使得全詩的格調過於低沉。於是,李商隱快速地從「巴山夜雨」的場景中解脫出來,他筆鋒一轉,滿懷嚮往地寫到:「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儘管雨聲淅瀝,儘管關山阻隔,但李商隱仍然憧憬著,憧憬著有一天,他終於回到了故鄉,回到了愛妻的身旁!

那時,妻子一定會為他抖落一身的風塵,他也定會為她擦掉喜悅的淚花。就讓他們久久地相擁吧,讓一切來不及傾訴的相思,都化作彼此深情地凝望。就讓他們倚在西窗之下,喁喁細語,呢喃不止,一直到西窗變白,紅燭已盡。

《夜雨寄北》這首詩,既浪漫傷感而又熱烈婉轉,它傳達出了作者內心極其豐富複雜的情感。這種情感既有分離的悽涼,更有團聚的溫馨;既有難見的黯然,更有對未來的神往;既有悲愁的孤獨,更有希望的慰藉。

其次,這首詩善於想像,虛實結合。雖然讀者讀的是文字,但他們眼前,同時出現的其實是時空,是場景,是畫面。這個場景一是「君」在歸地的獨處,二是「我」在巴山的客居 ,三是想像中我們在故鄉的團聚,四是再次回到巴山的現實。

因為場景和畫面的不斷變換,使得一首短詩,超越了它的文本本身,具有了巨大的情感和心理的容量。

一千多年過去了,《夜雨寄北》的生命依然新鮮如初。多少人將這首詩低吟淺唱,多少人在這首詩裡,品味著愛情的離合悲歡,多少人因為遇見了這首詩,才感受到了情詩的巨大魅力,並不可遏制地迷上了李商隱。

《夜雨寄北》的文字本來沒有生命,但因為李商隱給它們穿上了自己思想的外衣,它們便得以在詩人的情感天地裡活著。

詩人已經死去,《夜雨寄北》還會活下去。

作者: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作協會員。

相關焦點

  • 宋代詩人發配惠州,一首古詩寫給妻子,以景傳情想起《夜雨寄北》
    李商隱寫給妻子的一首唐詩《夜雨寄北》,千百年來溫暖了很多人的心。「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全文非常簡單,其中更是表達了對相見之後的盼望。這首詩歌是宋代詩人孔平仲的《寄內》,也是寫給妻子的。對比李商隱《夜雨寄北》題目當中並沒有明確表示是寫給妻子還是寫給朋友而引起很多的爭議,這首古詩的指向非常明確,就是寫自己在旅途當中思念妻子思念家人的那份蒼茫而又悲涼的情感。
  • 唐詩|李商隱《夜雨寄北》
    【注釋】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歸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秋池:秋天的池塘。
  • 李商隱《夜雨寄北》,道不盡的是對家人的殷切思念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注釋: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其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裡形容深夜秉燭長談。
  • 「每日詩詞」夜雨寄北,秋天的思念,如約而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慕青小居,ID:muqing20206】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夜雨寄北—晚唐詩人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寫作背景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覆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
  •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千年後被罵抄襲上熱搜,網友:讀過歷史嗎
    ——《夜雨寄北》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時,寫給遠在長安的友人(或是妻子)的一封覆信,也是一首抒情七言絕句。現今我們也會在語文課本上學習到這首詩,此外李商隱的《常娥》、《無題》、《錦瑟》等詩皆被選入進過各個年級的課本。
  • 行到北碚必有詩——詩集《夜雨寄北》序-呂進
    秦廷富/攝 行到北碚必有詩 ——詩集《夜雨寄北》序北碚區委宣傳部選編的詩集《夜雨寄北》就是這次採風活動留下的足跡。
  • 倉央嘉措最美的一首情詩《那一世》,令人心醉,感人至深,贊成嗎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目中的最美情詩應該都是不一樣的。我心中的世上最美情詩,當屬雪域之王-倉央嘉措的情詩,尤其他的《那一世》美輪美奐、感人至深,讓人心醉,一起來看看。倉央嘉措倉央嘉措,1683年出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一個普通的農奴家庭,作為一代格魯派宗都的他,父親與母親以及世代先祖都篤信寧瑪派。
  • 最會寫情詩的人李商隱,用2句詩道盡相思之苦,卻經常被我們誤用
    用詩歌傳情、傳意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而李商隱就是一位最會寫情詩的詩人。李商隱是晚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他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代表了晚唐詩歌的最高成就。但他「一生襟抱未曾開」,46歲便抑鬱而終。他筆下那一首首空曠朦朧、輕巧奪人、綺麗風流的情詩經典,傳唱千古,唱醉了多少怨女痴男。情之唯美震撼,在他一支妙筆之下,盪氣迴腸而千年不朽。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兩句絕美的情詩,更是道出了無盡的思念。
  • 書信慢,小李杜《夜雨寄北》,北方的她並沒有等到,巴山夜雨好痛
    夜雨寄北,「北」指的是李商隱的家。李商隱的家在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正在被大雨困在四川,西安在四川的北邊,「北」指代北方的親友,這首飽含思念的詩,到底是寫給誰?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
    【注釋】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歸期:指回家的日期。【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
  • 倉央嘉措:我沒寫過一首情詩
    關於這個人,有人說他是活佛,有人說他是詩人,更有人因他的詩,而將其稱呼為人世間最美的情郎。從此開始了一段傳奇的人生,這傳奇的人生,最讓後世銘記的就是情詩。可是在近百年歲月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倉央嘉措所著的情詩產生了懷疑,在他們看來,倉央嘉措所撰寫的並不是情詩,而是弘揚佛法的「道歌」。
  • 林徽因最美的一首情詩,寫給瘋狂追求自己的徐志摩,開篇就驚豔了
    思慮再三,林徽因決定以文人的方式委婉拒絕徐志摩的追求,她寫了一首名為《情願》的情詩。情詩的全文是這樣的,「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但抱緊那傷心的標誌,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在黃昏,夜半,躡著腳走,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這些個淚點裡的情緒。
  • 李商隱的一首思親念鄉之作,有寄內、寄友人二種說法,你怎麼看呢?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就是李商隱寫的一首思鄉念親的深情之作——《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譯文: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家?夜雨寄北詩意圖戴敦邦繪詩的主旨有寄內、寄友人二說。對此,你怎麼看呢?然而,無論是寫給妻子,還是寄贈友人,詩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都是一樣的感人至深。
  • 「情僧」倉央嘉措,年僅24歲的活佛,一首情詩卻被傳唱300多年
    雖然他年僅24歲就離世,但由他所寫的情詩,卻被傳唱了300多年。讀倉央嘉措的詩,是一種享受在一首首絕美的詩作中,我們讀到了他「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糾結,也讀到了他「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的傷情。
  • 新書推薦|鄭勁松:巴山夜雨的詩性存證 ——讀《夜雨寄北——首屆縉雲詩會作品集》
    巴山夜雨的詩性存證 讀《夜雨寄北——首屆縉雲詩會作品集》縉雲之麓,嘉陵之畔。巴山夜雨地,溫泉故裡遊。這應該才是「行到北碚必有詩」的內在動因,也就順理成章地用詩歌的方式證明了一首詩的存在,這真是「卻話巴山夜雨詩」。
  • 倉央嘉措最經典的一首情詩,美哭了
    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倉央嘉措的情詩,都是由翻譯過來的,我們要感謝兩位譯者,一個名字叫曾緘,一個叫于道泉。于道泉翻譯的詩歌貼近藏文原版,曾緘看到後認為翻譯得不夠文雅,就改寫成為古詩,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形式。實際上類似的翻譯風格,自晚清以來,很是流行。其中最著名的翻譯家就要數林琴南了。
  • 他的名字鮮為人知,一首肉麻情詩讓人不好意思看
    最簡單的例子,李商隱筆下的夜雨寄北,是寫給妻子表達思念之情的。如果我們知道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病逝了三個月,是不是更加理解李商隱的心境。為什麼李商隱那麼迫切想回家,因為他早已經知道妻子得病了,「君問歸期」四個字就是明證,不過李商隱並不知道妻子離開了。才會造成永久的遺憾。李白的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 資深語文老師:讀情詩,一首不夠就兩首
    我們來看一首情詩:我願化成一座石橋,經受五百年的風吹,五百年的日曬,五百年的雨打,只求她從橋上走過。這首情詩表達了作者對愛戀的對象真摯而深沉的感情,在詩歌裡面,我願意變成一座石橋,經歷風吹雨打,只為你從我的身上走過。
  • 那一天,倉央嘉措與降央卓瑪,最美的情詩與最美的女中音相遇
    反反覆覆,反反覆覆地聽了幾十遍,歌詞太美,旋律太美,妙不可言,提筆不知道該用什麼詞句才能配得上如此情詩和如此天籟之音。倉央嘉措,註定與情愛無緣的六世活佛,偏偏是拉薩街頭最美的情郎。想見不能見,想念不能念,想愛不能愛,想跟不能跟,然而情就在那裡,愛就在那裡,人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離不棄。倉央嘉措不止一次地問佛,為何人生多遺憾?佛說,沒有遺憾便沒有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