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21日,王獻唐逝世60周年之際,王獻唐塑像在位於浮山腳下的王獻唐陵園落成揭幕,山東財經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張書學在揭幕儀式上發言。以下為發言稿,以饗讀者。
□張書學
尊敬的安老師及其家人、各位領導嘉賓、專家學者、朋友們:
大家好!
非常榮幸,作為獻唐先生的後學和研究者,被邀參加今天的獻唐先生塑像揭幕儀式。我曾多次來到這裡,瞻仰和緬懷我所崇敬的獻唐先生,試圖能與他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我發現這裡的環境越來越好,特別是這裡的松柏,越來越茂密、挺拔、蒼翠,真是「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今天獻唐先生的塑像在這裡落成揭幕,又為這裡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站在這座新矗立的塑像前,仿佛獻唐先生的音容相貌就在眼前,真的可以進行心靈的交流。這堅硬的大理石,仿佛顯示出獻唐先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那份執著與追求,也記錄著獻唐先生為保護民族文化命脈而付出的心血與成就。瞻仰塑像,讓人心潮澎湃。我簡單談點感想與建議。
首先,為獻唐先生塑像,是對獻唐先生的一種很好的紀念。
獻唐先生離開我們整整六十周年。六十年來,獻唐先生的生平與事跡,從默默無聞到學界言必稱「獻唐」,王獻唐研究逐漸成為「顯學「,出版界紛紛表示願意出版先生的遺著,甚至收藏界對獻唐先生的書法繪畫、金石題跋等爭相購藏,價格日漸攀升,這說明真金總會發光的。有識之士越來越發現獻唐先生是一座價值連城的學術寶庫,值得身心投入,進行深入挖掘和闡釋。在獻唐先生逝世六十周年之際,矗立起這尊塑像,正是為號召更多的學者關注、研究獻唐先生,學習、尊崇獻唐先生的一種重要舉措。塑像是一種紀念,一種緬懷,更是一個集結號,希望集結更多的學者向獻唐先生的學術和人品致敬。
其次,獻唐先生的學術成就需要進一步整理和闡發。
獻唐先生是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家,既是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字學家,又是傳統意義上的金石學家,音韻訓詁等小學家。一生學術,遠紹乾嘉清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現代科學念觀念,輔之經實地勘查,集目錄、版本、校讎、訓詁於一身,熔文字、音韻、器物、古史之學為一爐,在詩詞、書畫、篆刻等方面也深有造詣,其治學領域之寬廣,研究之精深,著述之宏富,成就之巨大,令人嘆為觀止。獻唐先生的學術成就需要多學科的學者集眾研究,希望通過這次紀念活動,更多的學者參與到王獻唐研究中來,整理、闡發和發揚獻唐的學術成就。
第三,最重要是要傳承和弘揚獻唐先生崇高精神。
獻唐先生是公認的「學術事功俱隆,文章道德並富」的學術大家,他淡泊名利、潛心學術的處世態度和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後輩崇仰和學習。如他曾自撰聯曰:「不成大隱成中隱,不愛今錢愛古錢。」就是這種人生態度與精神的最好說明。但他身上閃耀的精神,最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是其愛國主義精神。塑像旁鐫刻的兩行文字,是獻唐先生寫給其堂弟王崇五信中的一段話:「自愧文弱,無以報國。惟抱殘守闕,為山左藝文留一線命脈,無足稱也。」這段話是其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日本侵華後,傅斯年曾提出「書生何以報國」的命題,請知識分子反躬自問。獻唐先生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他將個人生死榮辱、家人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在日軍炮火中,載書播遷,橫穿大半個中國,在外流離十餘年,最終得以凱旋,承載齊魯文化的古籍和文物「完璧歸趙」。這一壯舉,體現了獻唐先生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和一腔家國情懷,才能於抗日烽火中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才能在侵略者刺刀下不忘一名書生的初心和使命。這是另一種抗戰——文化抗戰,他是一名應該永遠讚頌的抗戰英雄。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鮮明代表,是我國愛國主義精神的典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
最後,希望獻唐先生的塑像成為青島的一個文化「新地標」。
賈真耀、趙曉暉創作的獻唐先生塑像,既「形似」,更「神似」,充分彰顯了獻唐先生學識淵博、溫文爾雅的學者風範,信念堅定、堅忍不拔的高貴品格,以及「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戰士勇氣,是一尊生動形象反映獻唐真實生活的藝術佳作。希望這尊塑像的落成,成為青島對文化傳承的載體和平臺,吸引更多的人前來瞻仰和學習,這必將有助於提升青島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更加濃鬱的城市文化氛圍,也必將成為青島的一個文化「新地標」。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