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到中世紀人們往往自動用黑暗來形容,中世紀的黑暗似乎成為大眾的固有印象。然而,經歷了近千年的漫長旅程,中世紀真的只有黑暗嗎?宗教籠罩之下的歐洲真的在哲學思想和科學文化上完全停滯不前嗎?
主攻中世紀史的德國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弗裡德並不贊同中世紀只有黑暗的觀點。在《中世紀歷史與文化》中,他整理了中世紀的一千年中歐洲各國在政治、宗教、經濟、科學、藝術和文化等領域的革新和發展。
從中可以看到,儘管中世紀深受宗教束縛,在科學和思想方面少有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但在各個領域中的發展和進步從未停止。在人們所認為的中世紀黑暗之下,理性的覺醒和知識技術的進步始終在暗流湧動,為未來的文藝復興和思想解放打下基礎、積累經驗和力量。正是中世紀的漫長量變,促成了文藝復興的質變。
約翰內斯·弗裡德把西方世界理性文化的覺醒歸功於中世紀初期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波埃修斯。波埃修斯翻譯了亞里斯多德《工具論》的前三篇,這本小冊子在中世紀後期激發了西方世界的理性思維方式的運用和學術研究的發展。他的著作《分類之書》、《哲學的慰藉》等也如同涓涓細流,在中世紀始終啟發著人們在思想、文化、音樂、技藝等各個領域的不斷探索。
在加洛林時代,人們提出了「什麼是無」的問題。這個問題啟發了人們在智識上的探索,提高了人們的分析能力,由此逐漸發展出系統性的行為方式和理性的處事原則,指導人們在實踐中摸索秩序的建立。這為後世在語言文化、科學知識、哲學、技藝等各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被視為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統治契約的《庫萊恩條約》,不僅為法蘭西王國確立了政治和司法規範,也讓憲政、權力劃分、共同決策、民主等思想在西方紮根。
在奧託王朝,國家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不再是專屬於國王個人的,而是由諸侯共同參與管理的。10世紀,沙特爾主教富爾貝首次將「王國」從對國王的依附關係中分離出來,將其看作一個由土地、人民和國王組成的獨立的整體。11世紀,教會在討論財產權利的理論中,首次將王國作為權利實體,即將王國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當然,直到13世紀,「法人」的概念才正式出現。
約翰王籤定的《大憲章》,限定了王權的邊界,將國王的權力和國王的人身獨立開來,「王冠」而非國王本人逐漸成為國王一切權力的載體。同時,它還規定了適用於貴族和自由民的人身的自由權利。14世紀初英格蘭議會制度的確立,成為西方現代國家制度的雛形。
中世紀時期,西方國家的概念和制度在不斷地摸索中改變,從古老的封建制度逐漸向現代制度靠近。
10世紀,在恐懼末世降臨思想流行的同時,學術、文學、藝術和建築領域產生了大量新的作品,人們也逐漸以新的視角和方法探索世界和宇宙的複雜性,用辯證學的方法重新認識人類社會環境和宗教信仰。理性時代開啟,走上磕磕絆絆的發展路程。
城市也展現了新面貌。隨著人口的增長,生產、運輸、經營等方面的發展,以及商業的繁榮和金融業的興起,社會秩序也發生相應的調整。城市公社運動以和平、自由、公正為核心訴求,促使市民階級與領主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城市既是一種法律形式,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塑造了全新的城市文化。
隨著十字軍運動的興起,東方的新知識被傳入西方世界。陌生新奇的事物和知識喚起了人們強烈的求知慾,他們開始致力於探求東西方知識的差異和根本,不斷積累經驗,增長見識,神學、哲學、史學、法學、自然科學等學術知識都得到進一步發展。
13世紀蒙古鐵騎的西徵,進一步促進了全球化的發展,貿易和知識的交流範圍更加廣闊,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知識越來越豐富,以及指南針、六分儀、印刷術、時鐘裝置等技術的出現,為未來的大航海時代和對新大陸探索奠定了充足的知識和技術基礎。
中世紀時期,人們活動的地域範圍越來越廣、交流越來越多,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準確,城市和社會秩序不斷演變,科學技術、學術研究和社會文化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如同作者約翰內斯·弗裡德所說,「理性之光一旦出現就沒有再熄滅,無論是學院的藩籬抑或人們的思想都無法遮住其光芒,它穿過一切縫隙,照亮了西方精神文化的每一處角落」。
中世紀的確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絕非止步不前。理性思維如同不滅的火種,經過中世紀的千年曆程,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各個領域孕育出新思想、新事物,不斷重塑著西方世界,向現代社會邁進,為文藝復興和思想解放積蓄了充足的能量。
在《中世紀歷史與文化》中,約翰內斯·弗裡德通過梳理中世紀在各方面的進步來扭轉人們對中世紀「黑暗」的單一印象。他用一句話評價中世紀:「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不停追尋、迫切向前、努力擴張的時期,也是最不安分的、革新的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