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美蘇兩大超級體育強國時隔12年之後再次同時參賽,很多項目都成為兩國之間的直接對決。其中自然也包括籃球。

美國隊派出了非常強大的陣營,其中包括大衛-羅賓遜、米奇-裡奇蒙德、丹尼-曼寧、霍奇-霍金斯等球星,主帥是喬治城大學的約翰-湯普森。

而蘇聯隊的核心是2米24的阿維達斯-薩博尼斯,不出所料,在戰勝了各自的對手後,美蘇兩隊在半決賽中提前上演了巔峰對話。這不是兩隊16年來的首次相遇。1986年的籃球世錦賽上,美蘇兩國同時進入決賽,最終美國隊憑藉肯尼-史密斯終場前15秒鐘的上籃以2分險勝。那也是美國男籃自1954年以來首次獲得世錦賽冠軍。

但是美國人更在乎奧運會,他們只有兩屆奧運會沒有拿到金牌,1980年他們沒有參賽,而1972年美國人則認為自已的冠軍被「偷走了」。

半決賽一開始,美國人就遇到了麻煩,曼寧由於犯規過多而提前下場,而霍金斯則因傷沒有上場。上半場美國隊以37比47落後,下半場美國隊全力反擊,兩次把比分縮小為2分,但前蘇聯隊在終場前打出了一波小高潮,在美國隊直起急追下,保持住了優勢,最終以82比76取得了勝利。

整場比賽羅賓遜拿下了19分和12個籃板,丹爾利也貢獻了15分,卻無力挽回敗局。前蘇聯隊的利瑪斯-科蒂納提斯三分球10投4中,砍下了28分。

決賽中,前蘇聯隊戰勝了南斯拉夫隊獲得了冠軍。而美國隊取得了第三名,漢城的失敗讓美國人意識到,要用大學生對抗世界各國的專業運動員,已經越來越難。於是最後推動了美職籃球員參加比賽,這才有了美國籃球「夢一隊」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