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交冬節氣,北風捲地,百草枯折,冬天裡人們總會時有時無的寄希於春暖花開,飛雪漫天時,也願當作千樹萬樹梨花開綻。此情此景是塞上榆林之自然顯照,但在寒氣中卻氤氳著春天的色彩,也顯照著一個花的世界!
榆林市上郡書畫苑《一花一世界》——艾藝術工作室2020屆中國畫寫意傳習作品展,在榆林檔案館展出。主要以中國畫傳統水墨花鳥畫為主,展出畫家均是艾藝術工作室導師艾藝及學生作品;參展畫家有:高燕琴、劉丹、張小石、朱小虎、白卓玉、李茸、白雪、李菊紅、高寧寧、李延利、張曉玲、何丹陽、吳茜茜、項洋。此次展覽是中國畫大寫意在榆林文化藝術領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榆林首次中國畫大寫意的教學成果展覽;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師承傳習和對民族文化的發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國人看來,世界不只是物質的,是物質和精神並存的。因此,除了「無極」之外,一切都只是相對的,但只有「無極」,藝術才能不斷更新。這是國人的思維特徵,藝術的核心是表情達意。核心還是「意」:從自己的經驗中得出判斷,並將自己的直覺外化、表達出來,即「寫意」。寫意無錯對,寫意無極限。所以可說,「寫意」是中國藝術的傳統,是中國藝術的精神、核心和靈魂。
孔子早就有「聖人立象以盡意」的說法;王羲之也說過:「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中國的藝術觀從來都是 輕「實」 重「意」,留下了許多諸如「意境」、「意象」、「意態」、「意趣」、「意緒」等精闢的語彙。還有「意在筆先」、「意在言外」,都是表達中國人對「意」的追求付諸語言和思維的結晶。
「寫意」、「大寫意」,作為中國畫的畫法由來已久。「寫意」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策·趙策二》「忠可以寫意」,解釋為「公開地表達心意」。它是超越時空的創造,使中國畫保存並不斷加強和顯示。寫「意」不僅是文人畫的形式,更是文人畫的精神。也是中國所有造型藝術的精神—包括工筆畫、宮廷畫、民間畫工畫和雕塑、裝飾畫,它們都是以表情達「意」為主旨的。在「形似」和「神似」之間,都是更強調「神似」,並且以「神似」為目標,而所謂的「神」,是作者自己感悟而傾注了作者主觀「意」的成分,「不以目視而以神遇」,人的意就在其中了。
作為新時代的人,如何能解其中意味,又如何才能弘揚其精神,歷來少不了先知者們和他們的傳承。此次《一花一世界》的展覽畫家們,能結緣師從於艾藝先生學習中國畫大寫意花鳥畫課程。能者,師也,艾藝先生出生於書畫世家,中國畫講究書畫同源;他自小蒙家庭薰陶,對中國書法頗有研究,除自身專業院校的學習還輾轉受益多師。此處贅述不足以言表他對弘揚傳統文化藝術的志向,引用他在為此次展覽中寫的的一段序,方可見其志向所堅:「上郡國畫苑以傳習中國寫意畫為根本,秉承徐青藤、朱耷、吳昌碩、齊白石、吳悅石文脈,研其形神圖貌,傳承其風骨氣韻;心懷敬畏,延期中正,不追時風。唯步履大道,方可化古出新;傳正脈,守正法,以文養畫,書法立本。日積月累,煙雲供養,漸行漸悟,錘鍊筆墨,涵養性靈,以求心跡合一,物我兩忘,直踏高格。丹青載道,可謂一花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更兼託物詠懷,抒寫性情,以彰文心,直指本如;國藝之美,尚可啟迪智慧,慰己娛人,其功不可小覷」。
這是艾藝先生為展覽寫序的其中一段,不難看出,艾藝先生對中國寫意畫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深遠的志向;對師承形式的尊重,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都體現在他亦學亦師知行合一的一個師承者身上。
此次展覽作品多以寫意畫中常見科目,有山水樹石,花鳥蟲草,高人逸士,兼是筆中有乾坤,可謂「一花一世界」美不勝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容天地於我心,順天地而行事,大寫意的終極追求莫過於此。「大寫意」是為「道」也,而且繼之以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代代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