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理性,德國人是嚴格的內心自律,甚至帶有一些辯證色彩,而英國人更多是經驗理性,給人的感覺是有板有眼、循規蹈矩。南部歐洲的差異更大,義大利人熱情浪漫,有時甚至浪漫得有點過了。西班牙人也很浪漫,但他們骨子裡有種沒落貴族的感覺。雖然紛繁複雜,但西方文明的演進依然有跡可循。其中有三個支柱,分別是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文學哲學視野下西方文明精神的形成」,主要介紹一下整個西方文明及其精神特徵是怎麼形成的。西方文明大概有哪些源頭?這些源頭又是如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融合,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西方文明?看清由來,我們才能確定那些影響世界的西方思想和理論,對於構建今天的文明具有什麼意義。需要界定一點,這裡所說的西方主要是指歐洲,而且基本上是指西歐。
「西方」是一個複雜的概念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舞臺上發生了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其中,有兩件事尤為值得引起關注:一個是英國脫歐,另一個是川普當選為美國總統。這是西方文化走向保守主義的體現,也是一個風向標。
回顧一下歐洲歷史會發現,近百年來,主導歐洲的基本上是「合」的力量,尤其表現在歐盟身上所體現的歐洲一體化過程上。如果保守主義佔優勢,可能就會出現一種「分」的趨勢。
我們一般喜歡拿中國和西方作比較,但這種比較實際上是不對稱的。自秦漢以後,中國的整個思想脈絡、典章制度、政治體制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基本形成了以儒家為主的思想體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中華文明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卻是從未中斷的一個文明。我們可以沿著文明的脈絡上溯至夏商周,甚至可以一直回到炎黃兩帝時期。
在中國歷史上,「合」是一個主題,「分」的時間相對較少,最長的分裂時期是南北朝,不過300來年。但西方就不一樣,即使限定在西歐這個概念,今天也包含幾十個國家。東歐與西歐、西歐與北歐,差異更是不小。
西方這個概念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政治學中有個名詞叫「民族國家」,這是近代才有的一個概念。中國因為自古以來只有一個國家,所以我們很早就有了「國」的概念,尤其是知識分子、學生都有愛國愛家的一種情懷,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在西方,中世紀以後,差不多有1000多年的時間,一個歐洲就分出300多個國家,最多的時候分出1000多個國家,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國家,只知道在哪裡耕地就可以了。
說起來都是西歐人,但一個英國人和一個法國人、一個法國人和一個德國人之間的差別非常大。同樣是理性,德國人是嚴格的內心自律,甚至帶有一些辯證色彩,而英國人更多是經驗理性,給人的感覺是有板有眼、循規蹈矩。南部歐洲的差異更大,像義大利人熱情浪漫,有時甚至浪漫得有點過了。在當時的西北歐人看來,義大利人道德、信仰比較弱。再來看西班牙人,他們也很浪漫,但與義大利人又有所不同,他們骨子裡有種沒落貴族的感覺。西班牙曾經在15、16、17世紀的時候,領導世界風潮,最早建立大帝國的就是西班牙。雖然屬於西班牙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它的文化中始終有一種蒼涼的勇敢,所以西班牙又盛行鬥牛士風格。
可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精神和特徵。雖然紛繁複雜,但西方文明的演進依然有跡可循。總的來看,西方文明有三個支柱,分別是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西方人為何「言必稱希臘」
希臘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站在勤勞的北部歐洲人民的角度來看,希臘人較懶也較窮,但不像義大利人那樣「墮落」。可在我看來,希臘人活得非常瀟灑。他們更願意作為一個自由人,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愛琴海邊。梁漱溟先生1922年在其所著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中,對中西印三方文化有過深刻思考和真切體認。他認為,西方文明在風馳電掣地往前追逐,所得來不及享受;印度人老是沉浸在過去; 中國人則是有一點享受一點,悠然自得。
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叫「言必稱希臘」。西方人在追溯文明傳統的時候,往往也會追溯到古希臘。從最初的孕育,到整個歐洲全部被納入到文明體系,這是個漫長的過程。
講希臘文明,就要從其南邊的一個小島——克裡特島講起。我們都知道,愛琴海是西方文明最早的發源地。其實,愛琴海文明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克裡特島文明,第二個階段則轉往希臘本土一個名叫邁錫尼的城邦,我們將其稱之為邁錫尼文明。
愛琴海文明之後,希臘文明發展到鼎盛時期,即為希臘城邦文明。這一時期,每個城邦可視為一個國家,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代。這些城邦遍布整個愛琴海,甚至延伸到整個地中海。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希臘文化,大多是在此時產生的。
希臘文明有個特點,它不像羅馬那樣喜歡建立大帝國,而滿足於小城邦,覺得每個人有「一畝三分地」,其樂無窮。公元前5世紀,波斯兩代國王先後入侵希臘,結果希臘各城邦團結起來打敗了波斯。戰爭中,雅典充當著領導者的角色,所以戰爭結束後,雅典就變得躊躇滿志,想當老大,想把希臘的城邦尤其是愛琴海這邊的城邦統一起來。但是,雅典後來不敵斯巴達,建立帝國的夢想也就灰飛煙滅了。
有人也許會問,後來不是有亞歷山大嗎?他不是建立了一個地大物博的帝國,甚至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嗎?可嚴格來說,亞歷山大是馬其頓人,那是北方的一個國家,不屬於希臘城邦。儘管亞歷山大本人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也熱愛希臘文化,他的老師是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而且亞歷山大在東徵時,也把希臘文化有意識地推廣到東方,但我們說亞歷山大只是開創了「希臘化」。
黑格爾認為,希臘的歷史是屬於一個傳說中的理想青年,這個人叫阿克琉斯。他是《荷馬史詩》裡面的主角之一。希臘的歷史、希臘的文明,終止於一個現實文明之中的青年,這個人就是亞歷山大。也就是說,到亞歷山大這裡,古希臘文明基本上就終止了。後來的希臘文明雖然在文學、藝術等諸多文化形態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實際上已經「物是人非」了。
「一切文化形態源於希臘」
希臘城邦對西方文明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可以這麼說,西方一切文化形態都是源於希臘。
雪萊說:我們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文學、藝術、法律、宗教都是起源於希臘。這話一點都不誇張。沒有希臘就不會有後來西方的文學、藝術、體育運動、哲學、科學,這些都是希臘人首創的。
希臘最主要的建築形式有三個:神廟、運動場和劇場。這裡主要談一下戲劇。戲劇產生於對奧林匹斯神的崇拜,只不過是一個不太登大雅之堂的神——酒神,他也是宙斯的兒子。當戲劇成為一種固定的表演形式之後,各個城邦就開始修劇場。到城邦鼎盛的時候,戲劇也達到鼎盛期。這個時候的戲劇相當於一個人的成年時期,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在古希臘,看戲是不要錢的,開放的露天劇場一下子可以坐幾千乃至上萬人。一個文明的城邦,它的人民一定要有教養。光靠像荷馬這樣的人講故事,影響是有限的,而演戲既可以唱也可以看還可以聽,在看戲的過程中老百姓受到了教育。至於運動會,當時一般的老百姓是沒法去的,而只是上流社會精英的活動。劇場則鼓勵所有的居民都看,所以說有了戲劇的時候,古希臘的文明達至鼎盛。
古希臘的戲劇分為兩支:一支是悲劇,一支是喜劇,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態度。希臘悲劇本身最大的特點是演故事、講故事,延續了古代史詩系統敘事方法。但與史詩不同的是,悲劇在故事背後始終烘託一個很深的思想,叫命運主題。所以,我們也把希臘悲劇叫做命運悲劇。與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同,希臘悲劇裡很少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往往是主人公與背後一個看不見的手之間的衝突,即自由意志和命運之間的衝突。不過,隨著古希臘城邦的盛極而衰,人們逐漸喪失了對城邦的責任感,更加關注個人的紙醉金迷,喜劇開始風行。
談到希臘,不得不說說哲學。哲學的英文philosophy,就是從希臘語轉化而來的,意思是「愛智慧」。希臘哲學不是突然產生的,在古代神話、《神譜》、悲劇中已經初露端倪。希臘哲學也有兩支:一支是自然哲學,另一支是形上學,二者的共同點都是為了探尋萬物的本原。
黑格爾有一句話說:雅典娜的貓頭鷹只有在黃昏時候才起飛。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她的標誌是貓頭鷹,故貓頭鷹在西方是智慧的代表。貓頭鷹經常站在雅典娜的肩膀上,或者站在雅典娜的手上,只有在黃昏的時候才起飛。這句話有很深的哲理,「愛智慧」這種學問只有在黃昏時候才起飛。而希臘正好就經歷了這麼一個過程:從最簡單的「兒童時期」的歌謠、講故事,到「青少年時期」的抒情詩、體育運動會,再到後來「成年時期」的戲劇(悲劇),既有表演,又反思背後的命運,再逐步走向哲學。這個脈絡既是一個人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而這些都被希臘人演繹了。
古羅馬人關注人間的富強
再來看看古羅馬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羅馬最初大概只有350平方英裡,經過不斷擴張,到公元2世紀已經拓展至幾百萬平方英裡,橫跨西亞、北非、東歐。
關於羅馬人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羅馬城的建立者羅慕洛斯兄弟是吃狼奶長大的。這個傳說流傳甚廣,1960年羅馬開奧運會就以「一頭母狼哺育兩個孩子」的雕像為會徽。因此,羅馬一開始就充滿一種狼的特點——刀光劍影,爭權奪利。
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的雕塑都穿著輕盈的衣服,而古羅馬雕塑中的皇帝特別多,且全部都是一身戎裝,身披鎧甲。看看全盛時期羅馬的版圖可以發現,經過持續的擴張,古羅馬人越過阿爾卑斯山,徵服英吉利海峽……古羅馬的鷹旗飄到哪裡,哪裡就變成羅馬人的土地。
與希臘人不同,古羅馬人對那些比較高雅卻沒有什麼實際應用的文化不感興趣,而對實用的東西更感興趣。古羅馬人建立帝國,搞行政管理,制定法律,羅馬法直到今天仍是歐洲大部分法律的來源。古羅馬的行政管理、道路、水渠,都是給老百姓解決生活問題的。古羅馬人偶爾也模仿古希臘人去劇場,但他們愛看鬥獸,一個月可以舉辦170多場鬥獸。
古羅馬人喜歡搞建築,水泥混凝土是古羅馬人發明的。古羅馬人用水泥把柱子連在一起,而且還用上了火山灰。古羅馬土地非常肥沃,農業發達,義大利麵更是聞名世界。發展農業需要引水灌溉,需要修渠,所以古羅馬人修的水渠,某種程度上可以跟金字塔相媲美。它能夠把1000多公裡外的山泉,源源不斷地引向羅馬的城市。
這裡特別提一下古羅馬人修的道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流傳至今,雖然意思已經發生改變,但其當年的輝煌可見一斑。有人曾經計算過,將古羅馬整個道路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兩圈。古羅馬人修的路非常堅固耐用,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可以使用,2000多年經久不壞。
古羅馬人關注人間的富強,對天上的事情不感興趣,所以羅馬是一個「俯望大地」的民族。古羅馬人還喜歡建城,城市功能差不多,有鬥獸場、市政廳、劇場、跑馬場、浴場。有人說,古羅馬人是公開的墮落。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那時候基督教的道德還沒站到高地,羅馬人打起仗來勇猛無敵,一旦享受起來也是沒有底線的。
古羅馬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共性,就是一體化。拉丁語構成西方統一的文明語言,中世紀1000多年,西歐只有一種語言是文明的,即是拉丁語,後來不少民族語言都是由拉丁語演變過來的。古羅馬實行統一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有統一的軍隊、貨幣,連城市建築也是統一的風格,每個城市都「拷貝不走樣」。從這個意義上說,羅馬開創了西方最早的一體化。
古羅馬和古希臘差別非常大:古希臘人喜歡文藝,古羅馬人喜歡武力;古希臘出詩人,古羅馬出戰士;古希臘出思想家,古羅馬出政治家;古希臘人喜歡建神廟,古羅馬人喜歡建凱旋門;古希臘人喜歡運動會,古羅馬人喜歡建鬥獸場;古希臘人沒事看看戲,古羅馬人沒事就洗澡……這是兩個民族不同的品位。可以說,相比希臘的和諧,羅馬人將物慾推向了極致。所以,西方人把羅馬人稱為「唯物主義者」,在我們這其實是功利主義者的意思。
羅馬文化追逐現世的快樂,追逐現世的財富和物質。這在西方產生了什麼影響?資本主義就是從羅馬這個精神上發展出來的,追逐人間的財富和幸福,從而不斷地在全世界開拓殖民地。
基督教顛覆古希臘古羅馬
如果說希臘是原始的和諧,那麼羅馬就是「劍走偏鋒」,而基督教則帶來了180度的大轉彎。19世紀德國大詩人海涅曾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吃了一頓羅馬式盛宴之後,需要一個飢餓療法。這個「飢餓療法」就是基督教。
基督教最初是從猶太教裡生出來的一個小支派,後來在西方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最後結出來碩果,顛覆了古希臘古羅馬。前面提到亞歷山大的「希臘化」時代,曾把美輪美奐的希臘藝術、深邃的希臘哲學推廣到東方。但有一件事情人們始料未及,那就是當古希臘人試圖把高雅的哲學推廣到東方之時,東方下層社會的宗教卻反過來滲透到了西方。儘管後來的羅馬帝國是被日爾曼人摧毀的,但此前其內部已經被掏空了。這個「掏空」,一方面是由於羅馬人自己的墮落、自毀長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基督教把它的精神領域滲透了。
基督教最早在羅馬帝國被視為邪教,慢慢發展起來後,羅馬帝國就不得不承認它是一個合法宗教。最後,羅馬帝國無可救藥了,甚至把基督教當作官方宗教,以此為「救命稻草」。但是,羅馬帝國還是滅亡了,羅馬教會應運而生,同時羅馬帝國分裂成了很多國家。這個國家多到什麼程度呢?19世紀初,歌德還在感嘆,德意志你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德意志在哪裡,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德意志。
整個歐洲在中世紀是極其落後、愚昧和封閉的。當時,基督教掌握了所有的信息,壟斷了話語權。大家到歐洲遊玩的時候會發現,即便是窮鄉僻壤,一般都會有個小教堂,教堂是人們獲得文化信息的場所。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苦難的人中間傳播,這些苦難的人此生此世得不到幸福,所以把希望寄託於來世和「天國」。後來,基督教進行了改革,最大的特點就是開始注重人間。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基督教逐漸跟社會相適應,也逐漸由此成為西方文明的支柱。
總的說來,原始和諧的希臘文明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礎。從中走出來兩條路,就如同一個藤上長出來的兩個瓜,互相糾纏,最後影響整個西方社會,形成了一個高水平的統一。這恰恰是一個黑格爾的模式,即從一個原始的統一,走出來一個「正題」,然後是一個「反題」,最後形成更高的「合題」。這就是西方文明精神發展史的一個演進軌跡。
(整理人: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