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欣賞】俺們小時候
☞知青舊居,感動了數億中國人!
☞月是故鄉明
☞山西人騎自行車遊歷4個國家,你羨慕嗎?
☞闖關中
☞拜訪「臨朐村」聞名全國的勞模縣長
春節過後的正月初七,我正在臨沂出差,接到逄氏友人邀請我參加在膠東的逄氏尋根文化聯誼會的電話通知,理由明確:我不是逄氏族人,卻是逄氏文化研究、逄氏族譜編輯的熱心人,盛情邀請,卻之不恭,我表示盡力而為,若業務上能汲取時間,必定到會祝賀,隨之我同逄氏友人提議,今後逄氏尋根地應該在沂蒙山區的臨朐縣,據《萬姓統譜》記載,炎帝有子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即今石門坊景區),建立了逄國,統轄今山東臨朐、青州、壽光等地,後來逄國被兼併,該國的王室宗親,被迫離開臨朐,為紀念逄國,逄國的王室宗親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這樣就有了逄姓;也是作為中華逄氏發源地的臨朐縣境內,從古至今無逄氏族人居住的原因,在山東境內,臨朐縣東部毗鄰的安丘、萊陽、龍口、萊西、諸城、濰坊、青島等地逄姓人居住頗多,在全國範圍內,上海、陝西、山西、河北、江西、黑龍江、遼寧等地有逄姓人分布,大多也是從山東以上地區遷徙而去。
逄姓是活躍在山東乃至全國的古老姓氏,逄氏宗族歷來十分重視家訓、家規和家風的樹立和傳承。優良的家訓、家規和家風哺育出歷朝歷代許多名人志士,為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創造了輝煌的家族文化,誕生了無數名人,古代有:逄安,東漢時期大司馬。逄滑,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逄同,周代越國大夫,幫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掉吳國,恢復了越國的強盛。當代逄氏名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1950年就到毛澤東主席身邊,一直工作了16年,他只有高中學歷,卻是高級編審、中共黨史專家。逄錦聚,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南開大學副校長,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傳媒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文學院教授、博士導師的逄增玉。中國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體育頻道、中國電視主持人協會、中國文聯出版社等單位特邀圖片攝影師逄小威。在濟南工作的資深媒體人逄春階是安丘市景芝鎮逄家莊村人。逄氏人才輩出,名人眾多,恕不一一概述。
逄國臨朐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文化模範縣」和著名的"小戲之鄉"、"書畫之鄉"、「書法之鄉」"奇石之鄉",有大汶口、龍山等古文化遺址210餘處、16位帝王登封過的五鎮之首東鎮沂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旺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天下名泉老龍灣擁有長江以北最大的竹林、國內五大紅葉景觀之一--逄國受封地石門坊等旅遊景點蜚聲海內外 。石門坊,亦稱石門房,又名石門山,位於臨朐城西十餘公裡,山勢曲結南向,兩峰對峙如門而得名。奇觀天成的石門「晚照」,居臨朐八大景之首,早在殷商時期,即被人們所慕仰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殷商臨朐之城為逄國,石門山為逄國受封地。逄王(伯陵)為朝廷忠臣,人們為追念其功德,便在風景秀麗的石門山立廟祀之。到了唐代,增建廟宇,刻佛像,已成為名勝之地,黃冠緇流,騷人墨客,雲集於此,遁跡觴詠。宋、元、明 時建成佛塔、神龕。清代、民國時期,續增摩崖刻石,新建文昌殿,構成了古代建築群。逄氏族人尊逄伯陵為始祖,臨朐縣有關部門可效仿焦國紀念碑在河南三門峽市成功落成的先例,在石門坊也建設逄國紀念碑、逄國紀念館、逄氏文化研究會館等歷史人文的標誌性建築,必定為逄氏族人尋根臨朐石門坊,緬懷先人、表達思鄉情感的寄託,恢復更多的歷史人文景觀。姓氏文化認祖尋根是中華民族團結富強的凝聚力和紐帶。當一個民族發展奮進,就得攜手並肩,共同奮鬥,這就要全民族認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識,繼而產生凝聚作用。世界其他地方的姓氏文化起源還不到一千年,而中國的姓氏文化已有五六千年,其歷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罕見。姓氏延續至今,早已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屆時,逄姓後裔齊聚石門坊,中華逄氏尋根大會將在逄姓發源地逄國故地,沂山北鄰,彌水之畔,逄國受封地臨朐石門坊景區召開,為促進旅遊大縣臨朐的文化經濟發展,增加一條靚麗的風景線!
【作者簡介】王治剛 ,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筆名致罡,山東省臨朐縣冶源井頭村人,從事營銷工作二十多年,業餘酷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