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愛車愛遊、有趣有品的人
都關注了「車遊三晉」
這裡有聞名世界的平遙古城,
這裡有大氣磅礴的王家大院,
這裡有神秘滄桑的張壁古堡……
這裡是晉中。
9月7日至9日,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與山西晚報社共同推出的
「誰不說俺山西美,金牌導遊帶您遊」主題宣傳活動
走進晉中。
▲金牌導遊和山西晚報記者探訪平遙古城
晉中,
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
黃河流域古老的農耕文化即發源於此。
明清以來,
以平遙、太谷、祁縣為代表的晉商,
作為中國的金融先驅,
稱雄國內數百年,
創造了亙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
使晉商文化馳名華夏。
▲國家導遊大師牛剛(左)、平遙古城景區金牌導遊郝娟
搭檔直播
晉中站活動歷時3天,由山西晚報記者與金牌導遊員們組成的探訪團依次走訪了平遙古城、綿山、王家大院、常家莊園、張壁古堡、渠家大院等著名景區。9月9日上午,由國家導遊大師牛剛擔綱主播,搭檔各景區金牌導遊員(講解員),聯袂獻上了一場直播活動,帶領廣大網友「雲遊」晉中好風光。
據直播平臺一直播統計:130分鐘直播時間,觀看人數累計達到164.2萬人次。目前,在一直播平臺,搜索並關注「山西晚報」,即可回放觀看直播全程。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一幅幅圖片和一段段文字,
再次走進魅力晉中。
▲山西晚報9月16日報導版面
往期報導回顧
▼
平遙古城:
匯通天下的古代金融中心
【景區名片】
平遙古城為國家5A級景區。平遙,位於山西省中部,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平遙商業發達,商賈雲集,一度成為重要的商貿集散地。現如今,平遙古城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古城城牆
【金牌導遊說】
平遙古城城牆是中國國內僅存的完整的古代縣級城牆,遠遠望去,青磚高牆、犬牙交錯、巍然屹立、古樸雅致。進入古城,街道兩旁漸漸出現山西典型的古老四合院,一座比一座氣派。平遙古城號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無論大街小巷都是偶數。穿行古城中,街巷縱橫交錯卻井然有序,從高處俯瞰嚴整得就像一塊棋盤。石板鋪裝的街道上,臨街兩旁商戶門庭的花崗巖門檻印上了兩道深深的車轍,不禁讓人遙想到當年城中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曾說:「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並不在省會太原,而在平遙、祁縣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遙為最。」
▲古城街道
那麼,是什麼讓平遙的商人具有如此驚人的財富呢?為了尋找答案,不妨前去有「中國古代華爾街」之稱的「明清一條街」看看。「明清一條街」就是平遙古城南大街,它始建於1856年,自古以來就是平遙縣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街道兩側的店鋪都是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築。2009年6月,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南大街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裡是平遙古城旅遊最繁華的地方,也是平遙古城明清期間最為繁華的地方,曾經是我國的金融中心,相當於現在華爾街的地位。現如今,這裡仍然商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叫賣聲此起彼伏。對於喜歡逛街的人,這裡絕對是最佳丈量之地。當您踩在石板路上,就猶如穿越到明清時代,不禁感嘆時光倒流。在這裡,還可以仰望平遙古城市樓,它所在的位置就是平遙古城的中心,按今天的話說,那就是平遙的中央商務區。想當年,晉商在平遙雲集,不少票號、商號就在市樓附近。今天,市樓一帶是平遙最熱鬧的購物街。
▲國家導遊大師牛剛(左)、平遙古城景區金牌導遊郝娟
搭檔直播
歷史上,平遙古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過重要影響,擁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有其傳承。如果能夠了解這些平遙古城的歷史,你會發現漫步在古城街頭竟會產生一絲自豪的氣息,這就是曾經的金融中心,通俗地講,就是曾經最有錢的地方;也會有一些恍然的心思,日子總是匆匆而過,當年的輝煌已經逝去。不管你來到平遙古城遊玩的初衷是什麼,或許是尋找歷史,或許是找一種穿越感,再者是尋找心靈的一種寧靜,平遙古城總會給你留下一道深深印跡。
——平遙古城景區金牌導遊員 郝娟
綿山:
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
【景區名片】
綿山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介休市東南20公裡處,橫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綿延百裡,主體在介休市境內,總面積為294.75平方公裡。綿山因春秋晉國大夫介子推功不言祿隱跡被焚,成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紀念性節日——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之一。
▲綿山景區處處有綠意
【金牌導遊說】
▶歷史文化豐厚 風雲人物輩出
綿山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紀念性節日寒食節的原發地,距今已有2600餘年的歷史(比端午節早350餘年)。
春秋時,介子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攜母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令人取一塊燒剩的木頭製成木屐,穿在腳上頓足哀號「足下」。「足下」之稱由此而來。並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縱覽綿山,不僅充滿了一種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浩瀚之氣,滋潤了春夏秋冬、漫山遍野的勃勃生氣;而且集納了古今中外一大批指點江山的風雲人物。
歷代帝王周宣王、秦穆公、晉文公、晉悼公、魏文侯、石勒、北周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清光緒帝等都在綿山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歷代文人墨客屈原、呂不韋、蔡邕、杜甫、白居易、蘇軾、張商英、李清照、傅山、顧炎武等都先後題寫過介子推、綿山、寒食或清明。僅《全唐詩》中就有寒食清明詩近三百首。
▶自然景觀奇特 森林茂盛水長清
綿山山勢奇特,有大小天然溶洞百餘處之多。最大的一個叫「抱腹巖」。其山勢如兩手抱腹,形成一個高約60米、長約180米、深約50餘米的巨型巖洞。
抱雲峰寺200餘間殿宇館舍及萬餘名遊人於「腹」內,容2000餘年歷史文明於其間,且亙古以來淋不著雨雪。夜晚身臨其境,頭頂蒼穹一片如蓋,洞外繁星滿天可摘。
▲綿山風景
綿山有許多古棧道,僅中層就有天橋、兔橋、鹿橋等。天橋懸於「天橋」與「一鬥泉」兩大景區之間,全長300餘米;上離山頂80餘米,下距溝底300餘米。多雲天氣,漫步寬不到1米的棧道,人從橋上過,雲在腳下湧,真是平步青雲,宛如仙境。
綿山植被繁茂,有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等500餘種,四季松柏常青,鬱鬱蔥蔥。而綿山的水景,首推水濤溝。17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說:「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北流經石桐寺。」
——綿山風景區金牌導遊員 楊俊
常家莊園:
見證儒商巨賈的輝煌
【景區名片】
常家莊園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西南東陽鎮車輞村,被稱為「儒商世家」的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築群,為清代建築風格的傳統民居。始建於明朝末年,後多次修繕,佔地60萬平方米,有房屋4000餘間、樓房50餘座、小園林13處,建築佔原車輞村的一半。1947年,因戰爭被毀多處,後得到修復。如今開放的景區範圍約為原來建築面積的四分之一。
▲常家莊園內的制高點——觀稼閣
【金牌導遊說】
▶儒商巨賈富甲天下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有條由福建至歐洲腹地的萬裡茶路。它的開拓者就是堪稱晉商中流砥柱的名門望族——榆次常氏。常氏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氣概豪邁,萬裡馳騁,開創中歐茶葉貿易漫漫長路,遂成富甲海內之晉商巨賈,中國對外貿易世家。常家莊園便是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築群。
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由,就在於常氏家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不斷地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使得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將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在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成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富甲天下。
▲常家莊園大門
18世紀中葉,俄蒙對茶葉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已發展到「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程度,為開拓一條新的經商道路,九世常萬達扎莊中俄邊境恰克圖,發展對外貿易。
常家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在老字號「大德玉」的基礎上增設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獨慎玉,形成常氏一門五聯號進入俄國的格局。在國內則增設「大昌玉」「大順玉」等字號,合稱「十大玉」,總商號數達到近百個。
▶建築融合南北風格
常氏在商儒互長、商業日益興起之際的明末清初,開始了在車輞故裡的宅第修建。九世常萬玘、常萬達兄弟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於乾隆年間開始大規模興修宅院。莊園主人曾自豪地稱之為八可莊園:可居、可讀、可修、可思、可賞、可遊、可悅、可詠。
▲常家莊園風景優美
常家莊園有中國最大的北派私家園林、最大的民間祠堂、最大的家族書院、最大的藏書樓、最大的小姐繡樓、最精美的磚、木、石雕以及最典型的漢紋錦彩繪。莊園集北方厚重與南方靈秀於一體,鬼斧神工,造化天成,空靈飄逸,文雅脫俗,雕飾精美,意蘊博大。因而,無論規模還是建築藝術,常家莊園都堪稱中華民居之典範。
▶遊莊園感受儒商昔日風採
漫步園林深處,各座小院裡精緻雅觀的挑簷牌樓,精雕細琢的影壁花牆,目不暇接的楹聯匾額、書法碑帖,工藝精良的石雕、磚雕、木雕和各種彩繪圖案,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步入常家莊園就像翻開一本無聲的史書,向人們訴說著常家往昔的榮衰。穿行在景區中,景隨步移,天然成趣,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常家莊園不僅忠實記錄了常家的風雨歷程,也傳遞著主人「八可」的精神追求。
——常家莊園金牌導遊員 楊文健
張壁古堡:
遵循中國傳統星象的軍事小城
【景區名片】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是世界上頗為罕見的袖珍小城,其面積僅為0.12平方千米,卻具有完備的城市形態和很好的軍事防禦功能,它融古堡地道、宮殿廟宇、軍事宗教、民俗歷史為一體。除此之外,村子裡每一處古蹟都跟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呼應,所以張壁古堡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
▲張壁古堡主街道
【金牌導遊說】
張壁古堡文化內涵豐富多元,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張壁古堡「三絕」。
第一絕為「星象」。張壁古堡名字的由來,並非堡內以張姓為大戶,而是來源於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二十八星宿。張壁古堡有兩個堡門,當我們用羅盤在南堡門定位時,發現其與二十八星宿中的「張宿」對應;北堡門並非在正北向,而是偏向西北,靠近二十八星宿中的「壁宿」。此外,張壁古堡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並不僅僅因它的名字,更多的是因古堡奇思妙想的建築方式。目前,已發現的與星宿相對應的建築物或標誌物有:古堡外圍堡牆、堡內東面三口水井、西面八口水井等。
▲張壁古堡地道
第二絕為「地道」。在張壁古堡眾多軍事防禦特色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規模龐大的古地道。地道入口修在可罕王祠院內,設計十分隱秘,有誰會想到把地道入口設在寺院裡面?隔著黃土地,張壁古堡的地底下是另外一座地下城。這是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隱藏著張壁古堡完整的地下防禦體系。古堡地道分為三層立體,第一層距地面僅2米左右,主要住的是隨時準備應戰、擔任守護地道職責的兵士。中層距地面8—10米,地道裡的大部分設施在這一層。底層距地面17—20米,這裡是儲備物資的地方。地道彎曲迷離,馬槽、將軍窯窟、天井水井,還有糧倉、洩洪防堵、壁孔通訊設施和暗殺機關,無一不有。地道出口遍布全村,或在民居之中,或在古井之內,或隨意依崖著壁,它和地面上的堡牆、街巷、院落、民居一起,構成全面而有效的作戰防禦體系。
▲建築頂部琉璃裝飾
第三絕為「琉璃」。介休人製造琉璃有著悠久歷史,琉璃工匠們留下許多優秀作品。歷史上,琉璃多用於宮殿、陵寢、寺院等建築,造型樣式、裝飾風格、工藝品質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張壁古堡內空王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是山西琉璃藝術的代表作,屋脊一龍一鳳和脊角的螭吻活靈活現,精美絕倫,歷經400多年,依然光彩奪目。最珍貴的莫過於空王殿行宮前廊下兩通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兩邊藍黑龍紋花卉裝飾圖案,刀工細膩,燒制精緻,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孔雀藍琉璃碑
——張壁古堡景區金牌導遊員 高夢麗
渠家大院:
北方民居瑰寶見證晉商茶路輝煌
【景區名片】
渠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清代院落式建築群的典型代表。渠氏家族是明清時期聞名全國的晉商巨族,當年的主人在縣城內建有40多座院落,佔地面積23628平方米,時稱「渠半城」。2006年,渠家大院和渠家長裕川茶莊舊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6月,其所在的晉商老街被命名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7年12月29日,渠家大院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渠家大院大門上方嵌有「納川」二字,意為「海納百川」
【金牌導遊說】
▶五大院落組合神妙、各有千秋
渠家大院整座院落外觀為城堡式,牆高院深,氣勢恢弘,內分8個大院、19個四合小院,共有240間房屋,被贊為「北方民居瑰寶」。女兒牆鏤空磚雕院、戲臺院、牌樓院、五進式穿堂院、石雕欄杆院五大院落盡顯渠家大院建築群特色。主院城堡式建築外觀,垛口式女兒牆牆頭,使整座大院顯現出高大威嚴、莊重宏偉的氣質;院落形制多採用二或三進兼東西偏院的營造手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五進式穿堂院的形制,實為罕見;五座院落建造錯落有致,主次分明;院落之間有牌樓、過廳相隔,形成院套院、門連門的格局,組合神妙;建築屋頂的硬山頂、卷棚頂、歇山頂、懸山頂款式都不雷同……
利用這一建築開闢的晉商文化博物館,是全國首家展示晉商文化的博物館,陳展分7大系列、27個展室,揭示晉商文化內涵,再現了渠氏家族雄闊經商的輝煌。
▶長裕川茶莊記錄晉商茶路輝煌
穿過昭餘古城熱鬧的街市,在一條名為段家巷的小巷深處有一座三面臨街、院牆高聳的高大建築,門楣上「長裕川」三字厚樸而雋永。這便是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原晉商十大財東渠家的長裕川茶莊舊址,是渠家大院建築群的第二大建築群。
▲長裕川茶莊
當年,渠家長裕川茶莊舊址作為總號統領著全國36家分號,是清代中期中國商業貿易發展到繁榮階段晉商逐利四海的縮影。長裕川茶莊是晉商開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茶莊之一,院內鐫刻著「晉商萬裡茶路中心點」的石碑,印證了這處古老建築的尊貴地位和悠久歷史。
如今,長裕川茶莊已開闢為「萬裡茶道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從茶瓶、茶罐、茶甕、茶匣、茶櫃以及那些包裝古舊、封條字跡漫漶的茶品,辦茶、運茶、加工茶的實物古具等一件件茶莊遺珍上,遊客可感受到百年晉商之履。在展廳一角有一本藍布皮、麻紙、線裝本的手抄本古書,這是渠家茶莊「長裕川」的《行商遺要》,書中所述正是「長裕川」南下辦茶、北上銷茶的原生態記錄,從湘西安化茶區的陸路、水路,以及所經過的村莊、城鎮,到行銷口外的各個要塞,《行商遺要》如同畫出了一幅「茶葉之路」的地圖。
——渠家大院景區金牌導遊員(講解員)張學峰
王家大院:
晉商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景區名片】
王家大院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晉中靈石縣城東的靜升鎮,人們習慣上把這裡的王家稱為「靜升王」。靜升王源出太原,在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1313年)由始祖王實遷入靜升,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家族興盛長達450餘年,鼎盛了8代,共修建有5座城堡、5座祠堂、5條巷子和1條商業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有人稱「黃山歸來不看嶽,王家歸來不看院」,更有人稱其為「華夏第一民宅」。
▲王家大院大門
【金牌導遊說】
▶整座大院層樓疊院、威嚴規整
王家大院依山就勢,層樓疊院,前後院落每一進都上一高度,極具層次感。王家大院的建築格局繼承了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充分體現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
▲俯瞰王家大院
高家崖建築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為三進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旁的繡樓外,又都有各自的廚院、家塾院,並有共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周邊堡牆緊圍,四門擇地而設。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門多達65道,又獨立成章。
紅門堡建築群,是堡,又似城。從低到高分四層院落排列,左右對稱,中間一條主幹道,形成一個很規整的「王」字造型,同時隱含「龍」的造型。堡內88座院落各具特色,無一雷同。
▶建築裝飾姿態紛呈、貴精而不貴麗
王家大院是一座建築藝術博物館,它的建築技術、裝飾技藝、雕刻技巧超凡脫俗,別具一格,其建築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徵。
▲王家大院內雕刻
王家大院的建築裝飾是清代「纖細繁密」的集大成者。走進大院,俯仰可見的磚、木、石雕異常精美,建築構建無不精雕細刻。這些藝術品從屋簷、鬥拱、照壁、吻獸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特,匠心獨具。建築裝飾大量採用了世俗觀念認可的各種象徵、隱喻、諧音,在文人、畫家、雕刻藝人的共同參與下,將花鳥魚蟲、山石水舟、典故傳說、戲曲人物或雕於磚、或刻於石、或鏤於木,體現了清代建築裝飾的風格,將儒、道、佛思想與傳統民俗文化凝為一體。
▶楹聯匾額隨處可見、內涵深邃
整個大院裡,凡堂必有楹聯,凡門戶必有匾額,它們詩書氣華,無一雷同,字數寥寥,意境悠遠。楹聯匾額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比如「映奎」「桂馨」是期盼子孫科考順利,出類拔萃;「觀我」「視履」是警示做人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行為;「就日瞻雲」顯示謁見帝王之榮耀。
在王家大院,還能看到一些「多一點」的「錯字」匾額。紅門堡有一塊「規圓矩方」匾額,奇特的是矩上多了一個點,意在要求王家人正品立身,規矩不妨多一點;綠門院有一處寫著「存厚堂」的匾額,也是在厚上加了一點,是告誡王家後人做人待事要厚道一點,豁達一點。一塊小小的「錯字」匾額也讓我們看到了王家的為人之道,看到了王家教育後人的門風祖訓,看到了晉商輝煌的根源所在。
——王家大院景區金牌導遊員(講解員)景曉霞
編審:山西晚報 胡斌
文/圖: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斌 趙麗娜 張彩雲 柴旭暉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彩雲
部分圖片由景區提供
你可能還喜歡
關注「車遊三晉」
一起體驗未知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