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80歲的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帝國大廈,在經過翻新後,租金水平已然翻了一倍。昨天,首次來華的帝國大廈馬爾金控股副總裁湯馬士·杜瑞爾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舊大樓也可以和iPhone一樣,雖然在外觀上難有改變,但依舊可以靠內部升級改造來吸引人。湯馬士認為,這一理念是中國商業地產可以借鑑的。
記者:帝國大廈建成只用了410天,如今卻要花費近10年時間、投資5.5億美元進行翻新,這是否比新建一座建築還花費經歷和財力?
湯馬士:帝國大廈的翻新計劃是2006年制定的,2008年開始實施,計劃在2016年全部完工,加起來有10年時間。但我不覺得翻新的資金投入要高於新建建築。起碼在美國當下的經濟環境,再建造一座上百層的地標性建築,建築成本要遠遠高於翻新成本。
記者:您覺得這一觀點適用於中國商業地產嗎?
湯馬士:當然,相比美國,中國寫字樓的價格還很便宜,自然翻新成本更加低。我認為,中國建築也只有在不斷升級的情況下才能適應當代人的需求,舊大樓也可以與iPhone一樣,外型雖然再難改變,但依舊可以靠內部升級改造去吸引人。
記者:如果建築靠翻新來增值,主要靠哪幾方面支撐?
湯馬士:拿帝國大廈來講,翻修除了為租戶及遊客參觀者提供良好的空間及服務,同時也恢復了建築原有的經典裝飾風格,所有的細節都是為了再現帝國大廈原有的風貌。同時,也加入了新的科技元素,如以前只顯示時間的鐘表,被換成可顯示時間,同時也能監測觀景颱風速的儀器。
記者:現在是否已經享受到帝國大廈翻新後的成功?
湯馬士:現在每天有上萬遊人來參觀,環境比以前更舒適。而改造後的租金也比此前翻了一倍,並且還吸引了更多的優質客戶進駐。
記者:可否請您給中國的建築管理者提點建議?
湯馬士:翻新建築是管理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但要明確翻新的目的,不是改變,而是在恢復建築最初設計理念的同時加入新科技技術。這樣的建築,才是一座有靈魂和值得傳承的建築。晨報記者 王麗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