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有一處萬壽巖遺址。它的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活動的歷史提前到18.5萬年前,是迄今為止福建境內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的居住遺址,被考古界譽為「南方周口店」。但是這一珍貴的史前遺址,在20多年前,由於經濟建設、礦產開採,險些遭到破壞。2000年,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保護萬壽巖遺址,使它免遭滅頂之災。
五月的一個周末,福建省三明市巖前中學的學生們,來到當地的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進行參觀。在這個名為「船帆洞」的洞窟內,一處明顯有人工痕跡的石鋪地面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講解員告訴同學們,那是距今4萬年萬壽巖人工石鋪地面,1999年第一次考古挖掘出來,是目前為止國內首次發現、國際罕見的人工石鋪地面遺址。在人工石鋪地面旁邊洞口的位置有一個U型的溝槽,它們是為了保持洞內居住環境的乾燥,人工修鑿而成的排水溝,也有專家說這是我國最早的室內人工排水設施。
「船帆洞」中挖掘出的這片距今4萬年左右的人工石鋪地面,也被很多研究者稱作是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
除了石鋪地面之外,考古隊在「船帆洞」以及萬壽巖的另外一處洞穴「靈峰洞」中,還發現了2000多件石製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此前在福建省內的考古發現,都是數萬年之內的人類生活遺存,而在萬壽巖的考古發現,則將古人類在福建乃至中國東南部地區生存演化的歷史推移到18.5萬年前。
今天我們能夠這樣參觀萬壽巖,研究它的重要考古價值,得益於20年前對於它的保護,而這片重要遺蹟的發現和保護的過程卻是幾經波折,甚至險些遭遇了「滅頂之災」。在萬壽巖遺址的巖層頂部,現在依然可以看到一個直徑數十米的礦坑。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鋼材的需求量及產量不斷攀升。由於萬壽巖石灰礦儲量豐富、品質好,當時三明鋼鐵廠正在對萬壽巖進行大規模的爆破開採。當地村民在爆破過程中發現了疑似動物化石的物品,向三明市有關部門進行了上報。
經過多次多方協調,1999年9月,福建省博物院、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三明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開始對萬壽巖進行考古發掘,以確定洞穴的價值。三明鋼鐵廠做出讓步,暫緩開採,但只給考古隊留下了一個月的時間。
最初的發掘並不順利,眼看一個月的期限轉眼就到,考古隊員們深知,他們必須拿出決定性的發現。就在這個時候,具有珍貴考古價值的石鋪地面被發掘,同時在這裡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被立刻送往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賈蘭坡院士的手中。
但在當時,想保留遺址的代價可不小。從上世紀70年代末就獲得了萬壽巖礦產開採權的三明鋼鐵廠,已經在周邊修建了多處廠房、道路,帶動了大量周邊居民就業。一旦停止開採,不僅前期的投資近乎於打了水漂,還可能面臨礦源告急,成本增加,甚至是生產停產、職工失業的風險。
文物保護和經濟建設出現了矛盾,該如何抉擇?三明市領導向福建省政府提交了「關於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保護有關情況的緊急匯報」。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就此件作出特別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當時,習近平要求三鋼立即停止爆破開採,也要求三明市協調、幫助三鋼儘快在異地選定新採礦點,做到保護文物和發展生產兩不誤,並決定由福建省財政撥款50萬元,用於遺址群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2000年1月25日,習近平再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視三明古代遺址保護,已於去年底專題協調,做過初步保護安排,請省文化廳進一步提出全面保護規劃和意見。」一錘定音,萬壽巖遺址得以整體保留。
在兩次批示的指導下,萬壽巖遺址的保護工作得以加速進行。2000年,萬壽巖遺址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巖遺址保護了下來,可失去礦源的三明鋼鐵廠又該如何發展呢?這又成了擺在時任領導面前的一道難題。2000年8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來到三明鋼鐵廠視察,明確要求三鋼「推進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給缺乏礦源的三鋼指明了另一條發展的思路。同時,三明市政府也積極幫助三鋼在全國聯繫購買石灰石。
由於只能通過採購獲得石灰石,因此在原料使用上就要做到更加節約。篩網是用於過濾石灰石原材料的,若網面有破損,就會造成沒有充分利用的大塊石灰石的浪費,因此需要經常更換篩網。在其他鋼鐵企業一般是4到8小時進行一次的篩網檢查,在三鋼每2小時就要進行一次檢查,而這僅僅是他們節能環保操作中的一個環節。
三鋼集團按照時任省長習近平的指示,提升裝備工藝技術、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同時制定了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強化生產管控,杜絕資源浪費,至今已經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幾年來,三鋼集團每噸鋼鐵利潤率在全國鋼鐵企業中一直名列前茅。
這是當年三鋼集團在萬壽巖建立的礦場,遺址如今被保留了下來。
20年來,三明鋼鐵集團在發展,萬壽巖遺址的保護工作也在不斷推進。山體修復,洞穴內的防水處理,以及遺址周邊的交通設施完善和環境整治工作,讓經過多年爆破開採,本已經滿目瘡痍的萬壽巖遺址煥發了新面貌。
目前萬壽巖遺址周邊的植被覆蓋率超過了75%,大大改善了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自從2006年三明市完成了萬壽巖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之後,2019年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正式開園,這讓一些從前依靠採礦業為生的居民們,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如今,每年前來萬壽巖遺址的參觀者都能達到近8萬人次,同時還有俄羅斯、韓國、美國、日本等多國的專家來這裡進行學術交流和考察。今天的萬壽巖,已經成為了展示歷史、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有責任把它保護好、管理好、繼承好。而且,從萬壽巖遺址的保護來看,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也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可以互相融合,相輔相成。讓文物說話,我們才能從厚重的歷史中汲取開創未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