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八頃村,一幅幅反映文明鄉風建設的漫畫隨處可見。近年來,該村把扶貧與扶志結合起來,通過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村風,激發了全村百姓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八頃村是承德全面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承德正以「積善成德·淳化鄉風」活動為抓手,全面推進農村移風易俗。(7月11日《河北日報》)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一旦確定,便很難改變。移風易俗表面上改變的是行為習慣,實質上改變的是價值觀念,因此,破除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與脫貧攻堅背道而馳的陳規陋習,其難度和複雜程度可想而知。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難在革新,重在堅持。今天,我們該如何「移風易俗」?承德市的工作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以宣傳教育為基礎,倡樹鄉村文明風尚。在推進農村移風易俗中,承德突出價值引領,廣泛開展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進村入戶宣傳教育活動,對家庭和睦、勤儉節約、綠色環保、孝老愛親等文明風尚進行多層次、形象化、具體化的展示。他們把移風易俗教育與農民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大力宣傳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危害,營造尊道德、守道德、重道德的鄉風村風。如今,承德市處處沐浴著崇德向善、勤儉節約、文明健康的文明新風尚。
推動移風易俗新風尚,就要充分發揮優秀文化的感召力。承德市利用善行功德榜、宣傳欄等,大力營造移風易俗的濃鬱生活場景;號召家家戶戶立家訓,通過「找、尋、承、記、編」等形式,弘揚傳統美德,組織文化志願者進村入戶寫家訓、拍全家福,推動家訓「掛廳堂、進禮堂、駐心堂」活動,讓廣大群眾在休閒娛樂中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
健全工作機制,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向縱深發展。承德市統一制定指導標準,嚴格規範移風易俗。提倡集體婚禮、旅遊婚禮、紀念婚禮等新形式,規範宴請客人的範圍,杜絕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另外,加強喪葬事務規範,倡導喪事簡辦,減少喪事活動的程序和時間,並依法治理違規喪葬行為。同時,實行道德評議會議事制度,對村內發生的重要事件進行道德評議。一系列制度辦法的出臺確保了移風易俗、倡樹新風真正實現常態化、長效化。
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卻利在千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培養廣大民眾的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覺,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筆者在此呼籲,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為促進社會風氣向上向善和推動社會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