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7月23日訊(寧鄉站記者 劉暢 通訊員 陳俊磊)7月20日,一場特殊的安葬儀式在寧鄉市大成橋鎮鵲山村俄山大壩溈江邊舉行,伴隨著家屬的哀思,逝者陳福貴的骨灰被靜靜地撒向水中。這是該鎮實行的首例「生態水葬」,既節約土地又利於環保,還減輕了群眾負擔,開啟了大成橋鎮殯葬改革新局面,倡導厚養薄葬的文明新風。
據介紹,鵲山村紅旗組69歲村民陳福貴於7月18日晚不幸去世,家屬本想進行傳統土葬。在該村黨總支書記陳劍的建議之下,大成橋鎮凝成文明勸導服務中心得知情況後,聯合支村「兩委」幹部來到逝者家中,入戶宣傳移風易俗殯葬改革有關政策。經過工作人員耐心細緻的講解,家屬放棄之前的念頭,決定簡化殯葬程序,首次實行「生態水葬」,並用菊花代替花圈,放棄燃放鞭炮。
20日上午,在家舉行簡短追悼儀式後,陳福貴老人的兒子陳鴻含淚手捧老人遺像和裝有老人骨灰的盒子,與親友一起來到村旁的溈江邊。在江灘上,家屬焚化老人生前的衣物用品並祭奠老人後,乘船來到溈江中。伴隨著低沉的嗩吶聲,逝者家屬手捧骨灰,伴隨著花瓣,在眾人的追思下,輕輕地將骨灰撒入江水中。整個落葬過程莊重而又簡潔,寄託了親人無限的思念和祈福。
「父親生前就叮囑我們喪事從簡,把他的骨灰撒入溈江中就行,因為他是喝著溈江水長大的。對於我來說,以後走在溈江邊,就會想起我的爸爸——這就是最好的祭奠了。」陳鴻說,整個過程耗時一小時左右,節約喪事費近2萬元。
大成橋鎮作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鎮,一直以來,該鎮把移風易俗當成一件惠民生、解民憂的大事來抓,大力推行「支部扎樁、社團織網、三員共治」工作法,強化基層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發揮社會團體和自治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倡導移風易俗,宣傳綠色喪葬,革除陳規陋習,將婚喪喜慶事宜納入村規民約中,推動移風易俗,使「軟任務」變成「硬約束」。通過持續宣傳發動和上門勸導,基本實現婚事一律新辦、喪事一律簡辦、婚喪以外酒席一律不辦的目標。全面形成舉辦酒席不燃放煙花鞭炮、不收取非親屬人情、不啟動鄰裡幫忙的簡樸模式。減少了鋪張浪費,減輕了人情負擔。
大成橋鎮人大主席賀湘鋒表示,通過嚴禁濫辦酒席、自覺抵制歪風陋習、倡導婚事新辦、實行喪事簡辦、愛護環境衛生、嚴格管控中介服務人員等六項工作措施,持續抓好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餘酒席不辦的移風易俗工作,引導群眾自覺轉變婚喪嫁娶觀念,形成文明、節約、純潔的鄉風民風,全面提升該鎮居民的文明素質和道德修養。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